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相似文献   

2.
陶潜《五柳先生传》。按“不”字为一篇眼耳。“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第四卷第一二二八至一二二九页)“不”字句全是否定之句。和《五柳先生传》相反的一篇文章,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假如以“也”作结的作为一句,全文共计二十句。这二十个“也”字句全都是肯定之句。  相似文献   

3.
梁代萧统《陶渊明传》称陶渊明“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自况”“实录”之说诚可信。然知世方可论,观照“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之晋宋社会,《五柳先生传》不仅应视为安贫乐道的述怀之作,也应视为刺世嫉邪的针砭之。钱钟书先生评日:“‘不’字为一篇眼目,……重言积字,即示狷之有所不为”,“‘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钱先生之论,是解读《五柳先生传》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钟情柳树,因宅边有五棵柳树,便干脆自号为“五柳先生”。本文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全文虽不足200字,却有着9个响当当令人一再凝眸的“不”字,深长思之,不能不使人对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更生发出一种由衷的景仰。《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对其一生的欣慰而  相似文献   

5.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记事严谨真实,史料可靠,被后世奉为史传学的典范。曾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选入高语第二册的《鸿门宴》一段,其中却有两处明显的疏漏。  相似文献   

6.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相似文献   

7.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文章不足二百字,却逼真传神地写出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文章多处用了带“不”字的否定句,文中“不”字为文章眼目,从“不”中可以窥见先生的形象,“不”字言浅意深地概括出陶渊明的为人、志趣、生活、爱好、人格,是本文的传神之笔。  相似文献   

8.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诗文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篇优秀之作。因为该文“自况”、“实录”之特点,写作时间的确定就显得极为重要。这里主要从《五柳先生传》中所表现的人物生活状况,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三方面展开论证,提出了《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晚年所作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唐代传奇创作对《长恨歌》叙事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认为白居易之《长恨歌》与陈鸿之《长恨歌传》“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是诗、传结合构成传奇的一种体式。这种“以小说为诗”的叙事艺术特色深受唐传奇小说的影响,从而使白居易的《长恨歌》故事情节的创造更富艺术想象力,细节描写更加细腻逼真,使抒情进一步向艺术渗透。  相似文献   

10.
冯延己,马、陆两家《南唐书》皆有传,近来又有夏承焘先生所作《冯正中年谱》,其生平政治、艺文行事,班班可考,无俟缕述。史称其“工诗,虽贵且老不废。尤喜为乐府词。能书,似虞世南。”今其诗竟无传本,墨迹亦未闻有收藏者,惟乐府词则有《阳春》一集,与李璟、李煜俱为南唐文学之代表。冯延己词集之最早记录,为南宋时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其言云:“《阳春录》一卷,  相似文献   

11.
方孝孺乃明初大儒宋濂之门生,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后蜀献王将该书斋易名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其著作今存《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洪武时任汉中府教授,惠帝时任翰林侍讲,颇受器重。燕王朱棣谋反夺得皇位后,令方孝孺投降并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并写下著名的《绝命词》,以声讨奸臣贼子谋国罪行,于是被杀,并株连亲友达数百人之多,“文字狱”自此更趋升级,故钱谦益于《列朝诗集小传》记述曰:“正学殁后,文学之禁甚严 ” 作为历史人物的方孝孺,其耿直品德久闻于世,而其文论主张及文学思想却鲜为人知,实有必要加以整理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生也。”“先生”由其“首生”之义引申用来指父兄。《礼仪·有司》:“其先生之(?)(郑玄注:(?),俎也),折胁一。”郑玄注: “先生,谓父兄。”意思是有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作者开篇就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既然写传,应当交代姓名籍贯,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1.与结尾照应,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结尾曰:“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作者在引典中巧妙地把自己说成是无怀氏与葛天氏的百姓。“无怀氏”与“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那么,开篇就说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四回护官符道:“贾不假”,并谓系“俗谚口碑”.既如此说,贾家应是有来历的.七十年前,胡适先生考证道:“书中的贾府和甄府都只是曹雪芹家的影子”,“贾宝玉即是曹雪芹”“贾政即是曹(兆页)”,“贾母就是曹母”,这些论断,为搞清贾家的来历作出了贡献.奈其不知曹雪芹是“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在愚公之谷的葫芦庙“试遣愚衷”(引文着重号为引者加.后同)及巧借佛家三谛“从空入假观”,为己之笔法,即从空入贾:“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故抓住的事实极其有限,说服力亦不够大.以后六十年,虽然不断有新材料发现,但“贾不假”的研究却无重大进展.俞平伯先生把《红楼梦》比作“梦魔”,说是“越研究便越觉胡涂”,临终时竟遗言:“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致使许多人对《石》评(“统以脂批称之”是错误的)产生怀疑,则认程甲本为《红楼梦》真本.悲哉!红学.“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看来竟成真理了.老实说,吾并不赞成“自叙传”说.但搞清“贾不假”这个“俗谚口碑”的虚实,却很有必要:这与迷信“自叙传”说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为此,下面将着重对贾家三代主要人物进行一些历史的(原型)探索,以  相似文献   

15.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我认为这三句中的后两句的语气应为感叹语  相似文献   

16.
《亡人逸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下“一花一世界”板块中的一篇课文,其作者是被冠以“荷花淀派”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孙犁先生,本文作者为悼念亡妻而作的一篇写人叙事的回忆性纪实散文。然而,语文教师一般都感兴趣于教和它同属一个板块的《金岳霖先生》,对《亡人逸事》则往往“弃之不教”,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文读之实在“浅淡”,无料可教。然被誉为“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却一直对孙犁先生推崇备至,认为“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  相似文献   

17.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一句。对于“怨女”之“怨”的意思很多选本上并未注释,但实际上对其理解却存在争议。章太炎先生认为是“蕴积、蓄积”之义,郭在贻先生认为“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独义”。那么,哪种解释更为妥帖呢?  相似文献   

18.
唐代初期《五经正义》的问世使经学得到空前统一,而奉敕编纂《五经正义》的孔颖达于“三传”中独选《左传》以释《春秋》、并屡屡强经就传之举,使《左传》在《春秋》经传中的地位呈独尊之势,“遗经存传”之风盛行。但“安史之乱”后,以啖助、赵匡等为代表的“新春秋学”派却独尊《春秋》,对《左传》进行了诸多质疑和贬抑。而啖、赵此举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探讨,更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需之举,体现出了一片拳拳救世之心。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谈到司马迁的《史记》时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语虽不多,却对《史记》作了准确的评介。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出类拔萃,超乎流俗的大胆精神写出了他的富于批判性和独创性的辉煌著作《史记》,打破了当时由于“内多欲而  相似文献   

20.
一、辛弃疾自号“稼轩”非始于带湖新居落成之后《宋史·辛弃疾传》中,有一段记述辛弃疾以“稼”名轩的文字,但没有具体说明自号“稼轩”始于何年。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伴矣。”故以“稼”名轩。梁启超则在他未完稿的《辛稼轩先生年谱》中提到辛弃疾以“稼轩”为号始于何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