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说愚公虽然是个老实的粗人,但在移山之前却深思熟虑了一番。“两座大山把我们村与外界的发展机遇隔绝。山,正是山,让我们看不到富庶与繁华,让我们得不到机遇与发展。”想到这里,愚公更加精神抖擞。“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无论多大的山,我也不怕。即使是让我一个人去做这件事并且苦死累死,我也心甘情愿。”愚公自言自语道。同村的智叟是当地有名的零售商,赶着骆驼队一趟又一趟地把山里头买不到的生活必需品从山外的城市运进来,然后高价出售给乡亲们。乡亲们由于出山不便,为了生活不得不接受智叟的高价物品。智叟靠着两座大山一天天暴发。…  相似文献   

2.
春雨濛濛,扯起层层薄雾。大山中,你用纤细的双手握一柄孤寂之锄,艰辛地拓荒,执著地耕耘。雨丝纷纷而下,树起一道道栅栏,却挡不住你坚实的脚步。因为,你的肩头担着大山的晨昏,双足缠满大山的雾岚;巉岩千万遍磨砺了你的执著,葛藤盘绕勾勒出你的韧性。伴随细踏千遍的脚印,你把汗水融进风雨,把青春揳入山岩,和着春天的节律,为山乡播种希望的种子。咬一口烧山芋,喝一捧山泉水,你又继续默默地耕耘。你的身体虽然日见消瘦了,但听到大山深处日渐响亮的歌声,看见乡亲们饱含敬意的微笑,想到稚童在你的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一生     
张竞 《老年教育》2008,(10):34-35
母亲生在江南小镇一个衣食无忧的开明之家,从小便和舅舅们一样被送进了学堂,后来考上了无锡城里有名的寄宿女中。然而,日寇的枪炮声粉碎了母亲的求学梦,她小小年纪便随乡亲们一起背井离乡。  相似文献   

4.
无悔的选择     
我的家乡在一个离城很远的贫穷的小山村里,由于大山的阻隔,交通十分不便.也因为如此,出门在外的人很少,懂电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乡亲们对"电"这玩艺儿,既感新鲜,又觉好奇,常常被一些小故障弄得束手无策,要跑很远的山路请人来解决.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经常停电.  相似文献   

5.
走进大山     
不走进大山,人们无法想象大山与外面世界是怎样的隔绝,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大山里的人为什么那样渴望走出大山。石台二中初二学生胡宝林是一个14岁的孩子,小小年纪已经有了飞出大山而后又不得不飞回大山的经历,这一来一往,让他体味到走出大山的艰辛。  相似文献   

6.
郑玉贞 《福建教育》2022,(14):62-63
<正>不觉已走过半生,我尝试寻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发觉书法一路伴我发展,融进了我的血液。大山里拉联的女孩我的老家在仙游游洋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一过年,乡亲们便夹着联纸到我家,爷爷和大哥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义务为乡亲们写春联。渐渐地,爷爷不写了,写联的任务交给了我大哥,我负责给大哥当助手——拉联纸。哥哥在对面写,我给他拉联纸。  相似文献   

7.
正我的家在大山深处,一条崎岖的山路蜿蜒通向山外。山里人靠采山货为生,每到集日挑着山货沿着蜿蜒的山路出山赶集。乡亲们每次下山都要走这条山路,后来,几个人为了能在集市上早早地占一个好位置,便开辟了一条通往山下的捷径。路是近了,可危险却增大了,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冒险走这条路。父亲也和乡亲们一样,挑山货下山卖,他却从来不走这条小路。每次放暑假,我都要跟着父亲一起,挑着山货担子沿着崎岖路下山赶集。每次下山,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兴办新式学堂期间,直隶各类大、中、小学堂和众多专业学堂相继开办,唯独商业学堂尚付阙如。直至1906年,直隶的商业学堂终于兴办。直隶开办商业学堂的特点是由地方商会出面操持,由于适应了客观需要,一些县、镇亦有兴办,由此使培养商业人才在传统的"学徒制"之外又增添了一个符合近代文明的培训形式。  相似文献   

9.
师 :同学们 ,学完了海力布的感人事迹后 ,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生 :海力布 ,你把猎物分给乡亲们吃 ,你的心肠真好!生 :海力布 ,你为了救乡亲们的性命 ,自己变成了石头 ,你真伟大!……生 :海力布 ,我觉得你有点笨……(被同学们的笑声打断 ,欲坐下)师 :(微笑地)唉?张亚 ,你的话还没说完 ,怎么就坐下啦?生 :(犹豫地)……海力布 ,你为救乡亲们 ,自己变成石头 ,我很佩服你。但是 ,你动一下脑筋 ,其实可以不变石头的。你只要把宝石放在乡亲们嘴里 ,让他们自己去听鸟的话 ,不就知道大山要崩塌了吗?(许多同学点头称赞)师 :啊呀!这么…  相似文献   

10.
下山的正路     
我的家在大山深处,一条崎岖的山路蜿蜒通向山外。山里人靠采山货为生,每到集日挑着山货沿着蜿蜒的山路出山赶集。本来乡亲们每次下山都要走这条山路,但后来,几个人为了能在集市上早早地占一个好位置,便开辟了一条通往山下的捷径。路是近了,可危险却增大了,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冒险走这条路。  相似文献   

11.
《云南教育》2011,(14):45-45
“当当,当当……”每当清脆响亮的上课钟声在村里响起时,教室里总会传出胡正光和学生们的琅琅书声。那声音,只有那里的乡亲们最熟悉,只有那座大山最熟悉……  相似文献   

12.
《古井》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写的是村里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蕴含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赞美。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这一问题由物到人,比较抽象。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一、抓住“取水”探品格要理解“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品格的”,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古井的品格。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描写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的情景,表现了古井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在学习本段时,按以下两步…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有很多可敬可爱的好老师,但最让我怀念和揪心的是那位来自远方大城市的民办教师。我的老家在地图上难以找到。它坐落在熊耳山的一个太阳都不肯光顾的大山坳里,四面环山,周围有着蓊郁苍翠的树木。打远处看,这个极小的村子就像一个鸟窝一样跌落在了大山的胳膊里,乡亲们都把它叫燕窝村。村里总共不到三十口人。四十年前,我上小学那年,村里只有一  相似文献   

14.
一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清朝末年。一九○一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朝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各级学堂,在省城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安徽省城安庆的敬敷书院早在一八九七年(光绪二十三年)就改为求是学堂,这时又改为安徽大学堂。这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随后,新教育制度建立,《癸卯学制》公布,安徽大学堂改名安徽高等学堂,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曾任该校监督(相当校长)。一九○六年,在安庆建立省立政法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一九一○年又创办了高等农业学堂。这是安徽早期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村庄     
外婆家住在一个美丽的村庄里。俗话说得好:“山的那边还有许多座山,山与山之间是个窝。”这个山窝里头住着几百户人家。外婆家就在这个窝里住,抬头是山,低头是水。一座又一座山挡住了乡亲们的视线,让他们安居乐业,不去想山外复杂的世界,更满足于大山里的幽静与闲适。那哗啦哗啦流淌着的河水,似乎在弹奏着山村的乐曲,让人听着心旷神怡。弯弯曲曲的小河边上,生长着五彩缤纷的野花,散发着香味,令人陶醉。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尽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今年暑假,我来到外婆家,又来到了这个小村庄。一天早上,我睡得正香,一只小鸟在窗前唧唧喳喳…  相似文献   

16.
家乡等你     
你是家里的荣幸,更是家乡的骄傲。那个秋天,你凭着大山赋予你的满身灵气,走进了师范大学,一提到你,乡亲们觉得脸上可有光了。茶前饭后,你便是他们谈论的话题,他们最喜欢拿你作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更盼望你学业有成回归家乡,教那些“疯孩子”也像你一样的有出息。春华秋实,寒来暑往。家乡的小河送走了无数个黄昏,小河的水依旧向东流淌。小学校里,那只叩开你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  相似文献   

18.
空镜子     
一座遥远的大山,一块巨大的顽石阻绝了通向山外的路。荒凉是大山的代名词,人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贫瘠的地方,从来没有人去过大山外面。有个年轻人就住在这座山里,从童年到现在,他一直有个梦想,他要走出大山,走出这一片凄凉。于是,年轻人天天来到那块顽石下,对着石头思考:是啊,石头永远不会自己裂开,阳光也不会自己挤进来。一个信念坚定了。此后,一天又一天,年轻人总是扛着锄头来到岩石前,凿下去,凿下去,不间断……一年后,年轻人仍热血沸腾,在顽石下不停敲打。又一年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进展,顽石还是一动不动地立在那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近代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的音乐艺术也得到了国际前所未有的肯定和关注。这时候国内同仁对我国音乐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对"学堂乐歌"掀起了关注的最高热潮。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教育家,这离不开"学堂乐歌"对中国现代音乐的渗入和影响。本文针对这一论点进行阐述,使音乐爱好者从中得到启发,让音乐创造者及爱好者对"学堂乐歌"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相声界颇有名气的洋演员大山给"好记星"学习机做广告;"其实学生不是学不会英语,而是方法不对头"。大山说完,屏幕上出现这样的镜头:两个水壶同时分别往两个瓶子中倒水,一个瓶口上插着漏斗,水乖乖入瓶;另一个是直接倒水,倒进的没有洒得多。接着大山又说:"学英语就像倒水,有了好方法,还愁学不会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