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文学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  相似文献   

2.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洲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自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上任途中和弟弟苏辙(字子由)分别后,六年来没有见过面。熙宁七年,苏轼请求调往北方,能够同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的弟弟苏辙更近一些。后来苏轼被…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6,(3)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文学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  相似文献   

4.
苏轼苏辙兄弟个性文风截然不同。但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并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5.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 轼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苏轼 (10 36年一 110 1年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作家、艺术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历史上合称“三苏”。苏轼一生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 ,几经沉浮 ,最后被贬到遥远偏僻的…  相似文献   

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中秋词。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41岁,当时任密州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其时苏轼与其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残缺之美     
请读一读下面两篇作文,看看有没有创新?为什么能创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追求完美,崇尚完美无缺,但我认为,残缺也不失为一种美,而且这种美,更有其独特魅力。古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一个中秋的夜晚,因思念他远方的弟弟而创作的。苏轼与他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俩整天形影不离,感情非常深厚,可是长大后他们各奔东西,难以相聚。中秋之夜,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伤感地想“: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何偏偏要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呢?”但他转念…  相似文献   

8.
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二人以“轼”“辙”为名有何寓义呢?请看苏洵的《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  相似文献   

9.
丙辰中秋苏轼因人世间处处是分离、失意的人,就对宋时中秋月圆,世人团圆、世事圆满的节俗思想产生了质疑。通过探究,词人理性的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悲欢离合时刻共存,所以中秋月圆时刻,有人分离、失意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苏轼由宋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悟到了人要笑对“悲欢离合”的人生、人世,对宋时世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给予了提升拓展。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文坛上,苏氏一门父子三人,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尤其是苏轼,最为光彩夺目。在“三苏”中,苏洵,号老泉,二十二岁才发愤苦读,以政论、史论见长,可谓大器晚成。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均少年得志。在苏轼21岁,苏辙18岁时,父子三人同科及第,一时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11.
(一) 苏辙在北宋文坛的声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历来就有不同看法。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 阁下又谓三苏之中,所愿学者登州(苏轼)为最优,于此犹非也。老苏先生,吾不及识其人;今中书(苏轼)、补阙(苏辙)二公,则仆尝亲事之矣。中书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补阙则不然,其道如元气,行于混沦之中,万物由之而不知之。故中书尝自谓“吾不及子由”,仆  相似文献   

12.
哈哈妙旅     
米乐(主持人):结束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学习,到我们的“开心地带”来一次“哈哈妙旅”吧,保证能让你露出会心一笑!一天,年少的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去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整,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整,于是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声名远播。黄丝带一天,…  相似文献   

13.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14.
《人间词话》有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在此。”可知境界乃诗词之本。北宋一代大豪苏轼之词便胜在其境界。“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如天地奇观”,“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复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苏词境界之高于同时代词人,乃至前无古人后无来,究竟是何道理?其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云:“(轼)尝谓辙曰:‘吾视今之学,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这里,苏辙指出,在黄州之前,苏轼认为苏辙的章与自己还是不相伯仲,但黄州之后,苏辙便“瞠然不能及”了。由此可见,黄州时期在苏轼的创作生涯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近日翻读旧书,看到一副对联。联曰: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羡四君。此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妙在嵌入了约定俗成的十个并称,涵盖了文学、历史、风俗等方面的诸多常识。这些常识,虽然不深奥难懂,但却是广大中学学生必须知晓的,也是各类考试中经常考到的。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亦称“老苏”)与其子苏轼(亦称“大苏”)、苏辙(亦称“小苏”)三人。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方面都有重要成就。苏洵、苏辙长于书策散文。三人皆入“唐宋八大家”。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七册《题西林壁》及《冬景》)(公元一○三七至一一○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二十一岁中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诗文有《东坡七集》。李白(五册《夜宿山寺》及《早发白  相似文献   

17.
朋友章闻,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饱含10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其对联是: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羡四君。此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或是文学、或是历史、或是古代汉语,共10个知识点。虽然不深奥难懂,但必须知道这10点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蕴。下面试简略述之。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亦称“老苏”)与其子苏轼(亦称“大苏”)、苏辙(亦称“小苏”)三人。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各方面都有所建树。苏洵、苏辙长于书策散文。三人皆入“唐宋八大家”之…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苏辙,手足之情笃挚,思想观点一致。他们在“邅回一生中”、“寸寸弯强弓”的坎坷生涯中,彼此常以诗词唱和倾诉衷曲。苏轼给苏辙的赠答唱和诗词,现存二百多首,约占他诗词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其内容除了抒发兄弟之间悲欢离合之情,表达相互关怀慰勉之意外,有不少是吐露理想抱负,剖白政治见解和表达思想认识的,记录了苏轼思想活动的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李廌师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李廌之父李惇为同榜进士,李廌缘父执之谊与苏轼结交,遂得侧身门下,荐名于“苏门六学士”之列。李廌一生贫困潦倒,而苏轼特以故人之子相待,在生活、仕途、文学等各个方面给予他诸多帮助。苏轼善待李廌,而幼年丧父的李廌也以事父之礼敬事苏轼,奔走师门,于苏门诸学士为最勤。李廌除了与苏轼交往外,还与苏辙及苏轼诸子相交游。  相似文献   

20.
雷简夫慧眼识贤荐“三苏”李克明,黄万和,邹念宗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都是北宋的大文豪,但起根发苗,却与雷简夫推荐呐喊有关。雷简夫(1001-?),字太简,同州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人。《宋史》卷二百七十八有雷家四代之传:“雷德骧,子有终,孙孝先,曾孙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