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年教育》2007,(11):46-47
武王伐纣,创立周朝,后传至周厉王。此君贪且虐,国人起义将其推翻。厉王狼狈远遁,其子姬静藏匿于老臣召公家中。义民搜至召公家,召公让自己的儿子穿上姬静的王子衣饰,将儿子交给义民,成了替罪羔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841年.西周爆发“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大家推举周公(周初周公旦的后代)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甘肃、陕西、四川等地的方言俗语“瓜子”一词,广征博引、字斟句酌地考证了有代表性的现行大型辞典和古代典籍辗转抄引中的种种讹误,并从民族史、病理学、民俗学和古代诗歌创作方面,深入全面地探析了“瓜子”一词,正本清源,恢复了该词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对茹毛饮血的释义依然莫衷一是。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对该词进行考辨的关键在茹字上。结合传统训诂学方法和代词回指确认原则证明将茹释为食菜是不对的,并进一步从《纬书集成》和《故训汇纂》等书中补充例证数条,最终确认茹的释义是包裹、覆盖。  相似文献   

5.
“大相径庭”,《汉语大词典》训释为:“径庭,亦作‘迳廷’。门外小路和庭院。《庄子·逍遥遊》:‘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迳,门外路;庭,堂外地。’清黄遵宪《感怀呈樵野尚书丈》诗;‘我生遇合如迳廷,  相似文献   

6.
“空城计”是广大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个故事,《辞海》等权威辞书对“空城计”的解释都和《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只是一个经典文学故事。尽管历史上确有利用空城计吓退敌兵的实际战例,但是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记载。本文针对有关空城计的几个历史真实案例和文学故事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7.
指出"尧眉八彩"的说法渊远流长,考诸文献发现尧眉之说至少有三:形态派、色彩派、骑墙派。形态派最先出现,且较为贴近真实;色彩派随后出现,影响最大;骑墙派则最晚出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清末1911年“皇族内阁”有满族阁员几人?其中皇族占几人?有无蒙族入阁?这个问题在多种史学著作中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三:其一,满八蒙一皇五说。南开大学、山西大学等六院校合编《近代中国史稿》认为:“在总理、协理和各部尚书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仅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人,而八名满人中,皇族又占五名。”①持同一说法的还有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论文集》收入的刘桂五《辛亥革命前后的立宪派与立宪运动》和李宗一著《袁世凯传》等。②其二,满九皇五说。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认为:“在内阁大臣十三人中,满族  相似文献   

9.
<正>俗语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陕西方言多说"礼轻人意重",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比喻礼物虽少,但情意却很重。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千里送鹅毛】"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宋·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1]《辞源》一:【千里鹅毛】"比喻礼物轻而情意重。"宋黄庭坚:《山谷外集诗》注十: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北归客。"[2]《辞海》【千里鹅毛】解释、举例跟《辞源》基本相同,引文、例句省略[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千里送鹅毛,解释、举例综合了《辞源》和《辞海》亦省略[4]838。毛学河、倪文杰主编《现代成语巨典》【千里鹅毛】"从远地带来的极轻微的礼  相似文献   

10.
黄钧 《语文知识》2003,(6):30-31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中的名篇,也是许多古文选本及大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因此,大中学生对它大多耳熟能详,甚至是背诵如流。对于这样一篇无人不知的名作,按理说人人都能读懂,在解释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了。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二册,将《桃花源记》的“落英”注为“落花”,“缤纷”注为“繁多交错的样子”,我以为欠妥。“落”,《说文解字》:“凡草曰零,木日落。从草,洛声。”古来多用此义,不必赘述。又,《尔雅》:“落,始也。”古来用此义的也不少。《诗·周颂·访落》:“访予落  相似文献   

12.
《屈原列传》中有“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中学语文教材注释“[蓝田]秦县名,现在陕西省蓝田县西。”这一注释,是辗转袭用了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的陈旧注释,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王飞 《文教资料》2012,(28):25-26,55
对"瓦舍"得名的考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从建筑形态的独特性及语言使用的独特性进行探析,可以发现"瓦舍"建筑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之处,同时,由于市井语言使用的惯性,其称谓在宋元时期仍得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4.
“学科”考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学科概念的认识可分为教学科目说、创新活动说、知识门类说、科学分支说和双重形态说。现代大学所强调的学科建设有两种不同语义上的指谓,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即一门门学科在知识上的增进;二是作为不同学科要素构成的组织的建设,即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建设。因此,可以从“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和“作为知识劳动组织”两层语义上来甄别学科。  相似文献   

15.
“丫头”一词,最早见于中唐时代的文献,本文是指少年(男女)的发髻,因其象“丫”形而名之。然而,旧时学者多忘其本义,以为“丫头”为女孩子或婢女的专称。此种说法几经辗转相袭,似乎已成为定论。近世辞书编纂者亦鲜有究诘抉微者,遂使“丫头”的本来面貌不为人知,其本义殆至于无闻。溯而辩之,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6.
俗语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陕西方言多说“礼轻人意重”,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比喻礼物虽少,但情意却很重。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千里送鹅毛】“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审。’宋·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涛:‘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  相似文献   

17.
《史记·骠骑列传》云:“骠骑将军去病率师……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霍去病所到的“翰海”指什么?众说纷纭。有说沙漠者,有说山者,有说湖泊者,笔者则以后者为是。《二十五史》在《史记》卷111后评注“登临翰海”便直以沙漠解之: 按“翰海”《北史》作瀚海,即漠大之别名,沙碛四际无涯,故谓之海。张晏、如淳直以大海、北海解之,非也。本文明云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则其地正在大漠,安能及绝远之北海哉。凡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司马迁那时的测量工具和技术都极落后,在漠北那荒凉而又战火频仍的环境下,“二千余里”的数字,只是个估计的很不准确的数字,仅以它为据,说服力是不强的。其次,评注者  相似文献   

18.
“媒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媒介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媒介"是什么,媒介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联系中国和西方文化历史,媒介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相应地,其外延随内涵的变化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传播学的"拉斯韦尔模式",媒介研究的对象应该涵盖媒介机构、媒介文本、媒介技术、媒介受众及媒介社会效果五个方面。这样,我们方能理清媒介研究、媒体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批判)几类研究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研究前提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相似文献   

19.
“丫头”一词,始见于中唐时代文献,本义是少年的发髻,因其象“丫”形而名之。但旧来学者多忘其本,唯以“丫头”为女孩子的专称;一偏之说,几经沿袭,似乎已成定论。而辞书编纂者习焉不察,鲜有究诘抉微者,“丫头”之本义殆至于无闻。溯而辨之,当非无补。我们先来考察“丫头”一词在中唐时期的使用情况。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挣扎"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学者将它看作是联绵词,而相对忽略了其构成成分"挣""扎"的具体含义。实际上,"挣扎"并非单纯词,而是同义连用。通过对"挣扎"书写形式、词义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挣扎"的本字应为"张磔"。"张""磔"二字同义连文,并受"张开"的核心义制约,"挣扎"遂产生了"摆脱"和"获取、拥有"两个主要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