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今年26岁,距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34年。我不知道,在这个年龄是否该考虑养老的问题。一方面,我很忙,工作之余,我更愿意把残存的精力发泄到酒吧或山沟里;而另一方面,这是一个会让人焦虑的问题——我会有多少养老金呢?谁愿意在身边伺候我这个老头了呢?有没有地方会给我报销医疗费呢?我会不会在养老院度过  相似文献   

2.
孙月沐 《传媒》2014,(5):34-35
正经常有记者采访时问我对于纸媒前途的看法,委婉者问还有几年,直接者问是否纸媒将死、已死,稳健者或与我讨论纸媒长短,而新锐躁进者则以新媒体之摧枯拉朽之势导我说出他们想听的下文。而每当此时,我总是想告诉他们我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感受:由来新人笑,哪知旧人哭。这好像是大红灯笼语境下的必然,但又不然,事实上,未必一应新人就一定得势成势成新宠,君不见,多少深宅大院内,那象征权柄的钥匙,始终把握在大奶奶的手掌心之中呢,而关键是,大奶奶无论是否老了,如果其妆扮入时,特别是心态不老,真不知谁胜谁负呢。我的上述联想,是一直想说一个意思,死去的,一定是活该死去的,但,这却绝不单指年岁。18岁红颜髫龄,若心已死,则难免夭折厄运,而耄  相似文献   

3.
随笔     
谁说女人怕老?我想男人更怕老。而男人中,又属30出头的男人,怕老犹胜一筹,怕老如同怕蟑螂小强一样,而且更令人不忍卒听的是,他们死皮赖  相似文献   

4.
集邮,是一种很普及的业余文化生活,爱好者大有人在;报纸,更是到处可见。人们大概猜不出,以报纸为主题的邮票,有史以来全世界发行了多少种吧!我很幸运,一次就见到了近300种。初夏时节,我去石家庄采访。在石家庄日报社,许锡良老编辑捧出了他珍贵的集邮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解说员,领我参观了一次报刊史画廊。看上去许锡良是个沉默寡言的读书人,没想到谈起邮票来他滔滔不绝,对这厚厚一本五颜六色、文种  相似文献   

5.
集邮,是一种很普及的业余文化生活,爱好者大有人在;报纸,更是到处可见。人们大概猜不出,以报纸为主题的邮票,有史以来全世界发行了多少种吧!我很幸运,一次就见到了近300种。初夏时节,我去石家庄采访。在石家庄日报社,许锡良老编辑捧出了他珍贵的集邮册,像—个经验丰富的解说员,领我参观了一次报刊史画廊。看上去许锡良是个沉默寡言的读书人,没想到谈起邮票来他滔滔不绝,对这厚厚一本五颜六色,文种  相似文献   

6.
什么时候人懂得了感谢植物,懂得将大树倒地小草枯黄的两面当做自己的犯罪现场,什么时候才能说人回答出了那个千古难题:我是谁?  相似文献   

7.
有两家全国性报纸,相继出现了这样的报道:一则是关于送货下乡的,说是“大篷车”下乡来了;一则是送戏下乡的,说是“大篷车”剧团就是好。送货下乡就是送货下乡,送戏下乡就是送戏下乡,这不是很简明扼要、名副其实的话吗!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绕个大弯,去与外国电影中的“大篷车”挂钩呢?什么“大篷车”商店,“大篷车”剧团,多费猜!况且,这样的称呼能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8.
2015年9月的某一天,诗人小庄在微信朋友圈里贴出了一首题为《问答》的诗,让大家猜猜那是谁的作品,并提醒了我去看.诗只有寥寥十行,繁体铅字印刷,在语体方面,似乎并没有沾染时下的风气,综合来看,应是民国期间出版诗集中的一首.我猜不出作者,在网络搜索了一圈,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一次谈文化,有人问什么是低俗、通俗和高雅?我一时语塞。如果凭感觉来回答,当然谁都知道,再往深说,有什么理论根据呢?我就赶快回来查书和旧日的读书笔记,于是有了一点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笔者搞新闻报道,为防止差错,每当写完稿,总要送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审查。对此,个别同行埋怨我:“何必没有婆婆找婆婆呢?”新闻工作者找个“婆婆”管一管,是否有必要?从《中国报纸月报》1993年第六期披露的去年全国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我因工作关系经常下基层,确实感到有一种消极的社会风气,就是为四化积极干工作的人受孤立、受嘲弄。作为党的报纸,怎样为解决这种消极的社会风气而努力呢?我注意看了一些报纸,感到沈阳日报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沈阳日报早在今年第一季度就注意了这个问题。在3月9日《沈城论坛》专栏里发表的《为啥一宣传就“臭?”》十分有针对性。8月份中共中央有关文件下达之后,沈阳日报注意从正面为主做了连续报道。比如:  相似文献   

12.
胡远杰 信息时代,谁拥有信息,谁就拥有财富,档案人再也不能用老观念、老办法来约束自己了.上海市政府最近在外滩专门批给市档案局九千平方米的一幢老建筑,用来展示上海历史,你能说上海刚刚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下建了一座历史博物馆,干吗还要建一个?我说现在从领导到百姓,对档案工作都有一种新的看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这种改变了的看法,用更宽的思路去收集、编研、开发利用档案呢?我想这就是档案馆提供馆藏以外信息服务的原因吧!当然要搞出档案馆的特色,不能把档案馆克隆成图书馆或者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吻公主     
我去北海休假.当天晚上,当我要喝一杯啤酒的时候,你猜我遇到什么样的好事?--慈善募捐晚会."上帝何!"我对坐在我旁边的一个面像尖酸刻薄、胖得象柏油桶似的先生说,"我想,这恐怕不是举行什么舞会,倒象是要剥人的皮了.这个晚会所募得的款子将会装进谁的口袋?"  相似文献   

14.
一、书店卖书的方式。从我懂事会买书起,就有个印象:书店与一般商店售货方式不同,到书店指名要什么书的有,但很多都是自己浏览一遍,有合口味的随手买一本,没合口味的,就走了。旧社会摆书摊、卖唱本的都懂得平摆单搁放在地上,任人选择,而现在(已有十多年了)把卖书当成卖香烟、肥皂,隔着柜台由售货员支应。要哪个拿哪个。谁好意思三番五次麻烦售货员呢?卖书这一行,向来都不把它看成一般的商店,而是把它看成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美的新闻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在这方面,我有过一番尝试。3月22日,《新疆军垦报》第三版刊登了小通讯《老杨脱盲记》。我深深被四十二岁的工人杨让喜发愤脱盲的精神所感动。但是,这篇二百多字的小通讯,不解渴,觉得言尽而意未尽。我想再写一下,怎么写?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再写一篇《老  相似文献   

16.
□谁的责任?谁的责任! 一位年仅11岁的少年,因父母所在单位拒绝向学校交纳摊派的款项而被赶出校门,自费700多元到离家7.5公里外求学,就在他入学的第三天,在乘车途中不幸遭遇车祸,造成双目失明。人们不禁要问:造成这不幸后果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呢?!  相似文献   

17.
已经离休的老台长几度在我面前叹息道:“太可惜了,以前该记的没记下来,现在想写点东西就难了。”这话提醒了我,要建立一个“私人资料库”。这事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被排上位置。那么忙,谁还顾得上那些暂时没用的东西呢?更何况,这些资料(尤其是音响)的储备所花的时间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别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要问:文化创意的源头是什么?创作与出版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各种文化创意的源头?如果出版人对这类问题无法以肯定的答案回答,那就不能怪学术界与民间不把出版业真正当作产业来发展.出版业如果能够反躬自省的话,就知道自己行业里,无论是出版业的定位,或是出版品的内容,都无法给自己行业一个能够自我肯定甚至是自圆其说的说法,又有谁能够把这个行业当作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9.
写稿者谁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份量,影响大。我搞报道快一年了,不但没造出一枚所谓“重磅炸弹”,甚至连1000字以上的稿件都没写出一篇。我问自己:为何写不出一篇有份量的“大块头”?  相似文献   

20.
老子真的和我们同在吗?老子真的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一次我到苏州玄妙观去,看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非常可爱,都是小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