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抒情性叙事散文,人教版、苏教版都将其入选为初中语文教材. 对于《散步》的主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是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情感”,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二者尽管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这样的解读肯定有道理,也符合作者在该文的写作契机中所谈到的“人伦情怀”,但这种解读近年来已被新的解读所超越.新解读的中心取向于“生命主题”及“善待生命,热爱生命”,作者莫怀戚自己也说过该文是要写“生命感慨”.  相似文献   

2.
高年级作文     
表现时代变迁、生活变化这一主题的习作较多,但常常流于一般化。而本期《外公的“女较多,但常常流于一般化。而本期《外公的“女儿红”》选的角度则比较特别。小作者给文章开了一个很小的口子,以绍兴黄酒“女儿红”贯穿全文,从外公解放前喝“女儿红”是为了御寒,维持生计,到“三年自然灾害”时喝不上“女儿红”,再到如今喝“女儿红”是享清福,写出了时代的变化,生活的变化,脉络清晰,主题很鲜明。《门》也是一篇很独特的作文,小作者通过一扇扇门写出了学生生活的变化、受限制以及心中的无奈,是门将原本应该拥有的童年的快乐阻隔…  相似文献   

3.
论郝思嘉     
郝思嘉是美国长篇小说《飘》的女主人公,她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从十六岁登上人生舞台,到二十八岁剩下孤单一人,在这十二年间,她先后嫁过三个丈夫,二度守寡,生过三个孩子,为“振兴家业”干过一阵子,成了十九世纪美国的“乱世佳人”。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作者将她放在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多方面地描写了她在爱情生活、战争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性情仪态,揭示出她内在的精神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为鲜明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云赋》是孙荪同志发表在《北京文学》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的一篇抒情散文《星云月三赋》中的第二节,被选作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标题是选编者加上的.《星云月三赋》,通过对星、云、月这三种自然景物及其变幻莫测的各种情态的真切、生动的描摩和作者对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象内在情韵的追求、体验和把握,抒发了作者对风云变幻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丰富的观察和感受,凝聚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哲理性的思索,寄托了作者对无限美好的未来的憧憬、理想和愿望.“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唐·皎然:《诗评》),作者落笔虽在美的自然,立意却在人类的生活现实.因而整篇文章读来令人感到情思邈远,意境开阔.  相似文献   

5.
关于《金瓶梅》作者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旧说犹存,新说并起的热闹局面。各种说法归结起来,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力主《金瓶梅》是文人作家独创之作;另一类则推断《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就第一类来看,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主要有:朱星的“王世贞说”。《金瓶梅》作者是王世贞,这本是旧说,但朱星在《金瓶梅考证》(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中,又重提此说。他首先从明末沈得符关于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和词话本上写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出发,划定三个界线:作者必须生活在嘉靖时期,必须有“大名士”的身份,必须和山东有渊源。然后用排中律去掉了有可能成为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天地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荷塘月色》所写的不只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应当看到荷塘所处的位置为“地”,“月色”所代表的则是“天”,中间还有一个代表着“人”的作者。《荷塘月色》集齐了天、地、人“三才”,因此也自然具有了“合一”的意蕴。解读《荷塘月色》,就是在寻找生活和自然的美。作者心中有所期待,因此看到了荷塘月色之美;读者心中有所期待,就能看到荷塘月色之美。所有的这些美,都是“合一”之美。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边城》读者很多。《边城》的内涵经历史演变而成为“湘西人情美”的文化概念。我们曾概括过《边城》题目的含义:它是一个地理概念——偏僻的湘西边陲;是一个时空概念,作者所描写的生活背景是空间的,但作者所精心构筑的生活场景、人生图景却是一个隐喻的时间概念;它还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让人联想起小城文化、人情人性美及地域风俗图。这些都与《边城》的内蕴的理解有关。为了更好地把握小说,我们就《边城》意蕴展开讨论,其中不乏新意。  相似文献   

8.
一点感受     
这是三个初一学生的小文,虽然读起来有些稚嫩,但读了以后,仍有一点感受。《感受“日光海岸”》像散文,又像散文诗、轻松、自然、活泼、流畅、抒写了小作者对过去,对现实,对未来的感想。让我们看到了“满载着丰收,满载着喜悦”的“日光海岸”正在向她招手。《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构思精巧,以日记的形式来抒写人与动物的关系,小作者对鸽子的依恋与鸽子的离去构成了文章的主线。与此同时也表达了小作者的另一种心声。《品尝生活》是小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两点一线,一线两点”的生活确实令刚上初中的学生感到“太枯燥、太平淡、太…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中的歌词《苦乐年华》,就象一首言简意赅的哲理诗,颇能发人深思。这首歌词连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将现实生活复杂多样、丰富多采的特点高度概括地表现出来了.作者说“生活是一团麻”,但你不要以为它只有千头万绪的烦恼,它也是“麻绳拧成的花”,因为生活中总有欢乐和成功伴随着你。“生活是一根线”,  相似文献   

10.
吴伯箫同志在六一年和六二年,陆续写了一组反映抗战时期延安生活的优美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前三篇是侧重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延安,《歌声》是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关于写作这组散文的动因,作者自己说过:“四篇都是想体现一点延安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他还说:“《歌声》,是从唱歌谈起,以唱歌结束的。不过歌声只是一条线,用它串起来的大致是三项内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毛主席教导的青年的奋斗方向;为实现理想、达到方向应当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十分清楚,《歌声》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命意于延安军民所爱唱的“歌声”,热情讴歌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抒写作者自己“作为一个亲身接受过毛主席的教育、延安教育”的革命者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11.
《黄河颂》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歌词三首》其中之一。歌词节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章,作者光未然。讲授本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理教科书上说黄河注入渤海,可是为什么歌词是‘从昆仑山上奔向黄海之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图书馆,翻找资料时又发现作者在《黄河大合唱》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描述黄河“注人浩浩的东海”。  相似文献   

12.
作品简介:《根鸟》是一部迷人的、梦幻般的小说。一个少女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峡谷,她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根鸟成长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度过他的成长、流浪阶段。根鸟决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他出发了,菊坡、青塔、鬼谷、米溪、莺店,一个个场景奇异而美妙。他在痛苦中品尝着快乐,在前行中不断成长……作品荣誉:本书曾获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一等奖、台湾“好书大家读”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曹文轩将之定义为“中国没有但应该有的书”,台湾的林良先生则称之为“象征小说”,这部书在文艺界好评如潮。作者聚焦:《根鸟》作者曹文轩,1954年出生,是一位在儿童文学界颇负盛名的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多次荣获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等,作品有《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和《细米》等等,这些作品都以纯情、感动为主要特色。作者谈创作:“真正要学习写作,就必须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驾驭主题的自主权利,回到自身的生活,学会发现生活。生活中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作者谈阅读:“读书氛围的营造,仅...  相似文献   

13.
斯坦贝克在收入《长谷》中的三个短篇小说《菊》、《白鹌鹑》和《紧身甲》中生动地刻画了三个“女强人”的形象。作为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她们在各自生活的空间内以不同的方式强烈地表达了希望摆脱男性束缚的愿望,她们的挣扎是痛苦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成功的。她们不愧是那个时代的女中豪杰。作者精湛的写作手法在这几篇故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的一篇课文。文中主要描绘了作者曾经生活的那片土地上的生活,借助“故乡”具体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伤。本文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句和内涵两两个方面阐述《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角度。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不少同学问:《故乡》中的“我”到底是谁? 按说这不成为问题。因为《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而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乡》中的“我”的经历的确有作者的影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代言人,但“我”绝不等于鲁迅先生,而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这些,同学们很好理解和接受,可为什么还出现开头的问题?原来麻烦出在课文的插图上。  相似文献   

16.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黄山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擅于书画,精于书画鉴赏,因而在其诗集中留下了不少颇具特色的题画诗.黄山谷是1067年中进士,1068年赴任汝州叶县的,那时宋廷分立两派,争夺激烈.因此,诗人一从政就面临斗争漩涡,虽终未卷入,但也不断经受震惊.苏轼入狱,苏门诸学士受苏株连,诗人自己也因《神宗实录》、《承天院塔记》冤案,两遭贬谪.从此怀着戒心,提心吊胆地生活着.这样的生活状况,促使他写诗或婉转地衬托,或含蓄地暗示,而在画上题诗,又正好可运用这些因小见大、言近旨远、声东击西的“隐蔽”手法.山谷写了许多题画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创作此类诗歌的大家高手.山谷的题画诗是他名诗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研讨.  相似文献   

18.
《百合花》的细节描写对“我”这个人物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表现人物感情、思想性格的有效载体.但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认为《百合花》是矫揉造作之作,一是作者对人物感情处理不当,二是细节不真实.有的教师也持这种看法.这是个老问题.笔者认为,作品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是昭然的,但作家对人物感情进行非适度处理也是显而易见的.读《红楼梦》,谁也没有提出作品中哪处哪处细节不真实,什么什么地方人物感情的表现有失分寸.因为,从总体上看,《红楼梦》作者没有用尽美的生活现象去表现美的本质,也没有用尽丑的生活现象去表现丑的本质.《红楼梦》所展示的生活画面,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纷坛杂陈的.而《百合花》作者用“尽美”的生活现象来表现美的本质,并且有所强化.如果说《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是适度的,那么《百合花》的艺术表现则是非适度的.《红楼梦》以其适度的艺术表现,展示生活的原貌,成为永垂史册的艺术珍品,《百合花》则以其非适度的处理方式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牵晓萍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77-79,87
朝鲜诗人丁若镛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是受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启发、影响而作。两组“三吏”在诗歌题材、体裁、韵脚、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中朝两位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各自文学素养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各有特色,瑕瑜互见。总的来说,尽管在整体艺术成就上丁诗稍逊于杜诗,但他的“三吏”还算是一组比较成功的仿杜诗作,这是诗人自觉学习汉文学并有所创新的结果,堪称是中朝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Certainly I don'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将这个句子理解为“当然,我不教书是因为我觉得教书轻松”.这种照字面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它不仅不是作者要表达的原义,而且和生活常理也相违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当然,我之所以教书,不是因为我觉得教书轻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