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以一个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挚切情感,为读者展示了乔冠华与龚澎的传奇人生和30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感。本书还首次披露了龚澎去世后,乔冠华晚年走过的沧桑。本文编辑时有删节。  相似文献   

2.
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七日,在上海创刊的英文刊物《新华周刊》,是党创办的第一份对外宣传刊物。该刊的发行人是周恩来的新闻秘书及翻译龚澎,营业主任于产,经理沈野,主编乔木(即乔冠华),编译关振武、孙一新,英文打字员许真、孙岷,同情中国共产党的法国商人密须里埃负责印刷工作。编辑部设在大法马路(今金陵东路)二十三号。刊物为十  相似文献   

3.
前外交部长乔冠华,早年曾以乔木笔名蜚声于抗战初期的香港新闻文化界。胡乔木原名是胡鼎新,在清华园读的是历史系(乔冠华在哲学系),二乔那时便已熟识。当乔冠华在香港新闻文化界大展拳脚的时候,胡乔木已在延安被誉为中共“党内一支笔”。两位都是大手笔、  相似文献   

4.
龚澎曾经是国统区言论自由的象征,1949年后,成为首批事实上的共和国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5.
南乔──乔冠华轶事──摘自《今日名流》1994年第8期原作:宗道一前外交部长乔冠华,早年曾是新闻文化界的名人,从香港到重庆,乔木和于怀、于潮就是乔冠华当年撰写国际述评时用过的三个笔名。尤以乔木之名蜚声于抗战初期的香港新闻文化界。乔木一名出自《时事晚报...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竭力利用国民党报刊在国内外大造反动舆论。我党为了便于在国际上展开争取和平民主的舆论斗争,于1946年5月17日创办了英文《新华周刊》。这份十六开本的对外宣传刊物,是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筹办起来的,主编乔木(即乔冠华),编译关振群、孙一新,同情革命的法国商人密须里埃承担印刷,龚澎负责发行。编辑部设在上海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二十三号。  相似文献   

7.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靠时评成名的乔冠华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中学读书时曾连续三次跳级,因此他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时年仅16岁,20岁从清华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后又入德国图家根大学攻读哲学,1937年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4岁。1938年他回到广州后,应邀到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写社论,每天一篇。他通常是夜晚写社论。当时香港有个李乾记书报社,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报纸都能买到看到。所以乔冠华能熟知每天的世界新闻,他以“乔木”笔名写的社论,多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评论整个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  相似文献   

8.
当年,我的母亲龚澎在山城有一项必做的工作:每天下午准时来到两路口附近巴县中学内的外国记者站,在这里,她将要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记者发布来自中共南方局和解放区的新闻和消息。此时周恩来同志已经开始着手培养我们党自己的新闻发言人了,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外事组的同事们以逻辑严密、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外交史上有名的才子,他就是70年代做过外交部长的乔冠华.我与乔冠华沾亲带故,我的姐姐嫁给了乔冠华的儿子乔宗淮,我自然是宗淮的内弟.由于这点特殊关系,因此当朋友告诉我乔的第二任太太章含之写了一本有关乔冠华的书《我与乔冠华》时,便找来看.  相似文献   

10.
李根 《兰台内外》2008,(5):57-57
江苏省建湖县庆丰镇来乔村是乔冠华的故乡。乔冠华逝世后,他的夫人章含之曾“三次回婆家”。  相似文献   

11.
1972年8月,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的准备工作又忙起来了。中央为了协调与各友好国家的关系,决定派乔冠华在大会前出访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巴基斯坦。外交部东欧司的有关同志陪他去罗、阿两国后,回乌鲁木齐休息两天,由时任亚洲司副司长叶成章和章含之从北京去乌鲁木齐会合后,陪同乔冠华去巴基斯坦。 这天中午,叶成章和章含之赶到乌鲁木齐。下午向乔冠华汇报后,大家一起晚餐。那天,乔冠华喝了很多茅台酒,饭后他又邀众人在大厅里喝茶,他似乎很兴奋。 谈话中不记得是谁提到文化大革命高潮的1967年时,乔冠华被红卫兵抓去的事。乔冠华似乎一下子被激怒起来,猛然转头对章含之说:“都是你们整的!你们外语学院的造反派在外交部  相似文献   

12.
龚澎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反映情况时不要有任何顾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但是,用什么方式反映,很有讲究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当年事,人们记忆犹新: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长等领导人开展频繁而卓有成效的外事活动,首任新闻司长龚澎的名字往往与他们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新闻司、共和国政府的一个喉舌,也赢得了举世瞩目的声望。历史翻过一页又一页。中国向世界开放,新闻司活动也越来越开放。夏天,我受《新闻记者》编辑部的委派,与现任新闻司长李肇星取得了联系。但是,在踏进新闻司大门和见到司长以前,找总是怀有与普通老百姓一样的对外交机关和外交官员特有的敬畏感、神秘惑和陌生感。  相似文献   

14.
新闻文摘     
乔冠华以时评成名 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中学读书时曾连续三次跳级,因此他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时年仅16岁,20岁从清华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后又入德国图家根大学攻读哲学,1937年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4岁。1938年他回到广州后,应邀到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写社论,每天一篇。他通常是夜晚写社论。当时香港有个李乾记书报社,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报纸都能买到看到。所以乔冠华能熟知每天的世界新闻,他以“乔木”笔者写的社论,多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评论整个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在读者中反响很大。1942年他到重庆以后,受周恩来同志指派,负责《新华日报》的国际评论,兼写社论和专栏文章,差不多是两天一篇评论文章,长达万把字的国际述评,他也总能一气呵成。他说他写国际评论的方法一是调查研究搜集材料,二是讲究表现方法,让人看得爱不释手,笔尖常带激情。  相似文献   

15.
盐城"二乔"胡乔木与乔冠华,世人耳熟能详的两位中共才子。当年,毛泽东曾用"靠乔木,有饭吃"戏说胡乔木的积累和才气;曾用"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喻指乔冠华大有横扫千军之势的国际述评。这两人虽为盐城同乡,早年却无缘相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  相似文献   

16.
1972年8月,一年一度的联合国人会的准备工作又忙起来了。中央为了协调与各友好国家的关系,决定派乔冠华在大会前出访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巴基斯坦。外交部东欧司的有关同志陪他去罗、阿两国后,回乌鲁木齐休息两天,由时任亚洲司副司长叶成章和章含之从北京去乌鲁木齐会合后,陪同乔冠华去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17.
作家出版社新版《跨过厚厚的大红门》是迄今最完整的章含之回忆录,很多照片首次在书中公开发表,图说均由章含之的女儿洪晃亲笔撰写。在这本回忆录中,章士钊之女、乔冠华之妻章含之,拨开时光的重重云烟,细叙昨日旧事残梦,人生起伏,用亲身经历记录了章士钊、乔冠华的精神世界和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风云,讲述了大红门里三代人的恩爱情仇。下文为洪晃为新版书所写序言。  相似文献   

18.
孟红 《新闻世界》2008,(3):53-53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中国之行震惊了世界。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乔冠华和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受命共同起草《中美联合公报》。  相似文献   

19.
1971年10月28日7时30分福建厅。外交部的有关同志先后入座。叶剑英来后不久,周恩来和参加完伊朗使馆招待会的姬鹏飞、乔冠华、韩念龙到达。  相似文献   

20.
中国代表进入联合国(一九七一年十一月)经过二十年的外交斗争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的首批代表乔冠华和黄华无比欣喜。(美)麦尔·芬克尔斯坦 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