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党报“瘦身”不断成为“热词”,不少地市党报在改版中推出了“瘦报”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有一句名言:“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作为全国最基层的党报,地市党报长期以来面向农村,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办成了农村报、农民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深化,地市党报究竞路在何方?今后的走向如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目前,我国共有地市州盟党委机关报近400家。这些地市州盟尤其是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如何在担负好地市州盟党委、政府的宣传喉舌的同时,又积极对接市场,整合以各地市州盟所在地为中心的信息资源、读者资源、广告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使地市党报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壮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本期特别视点”专栏里.我们强势推出湖南湘西自治州《团结报》和四川西昌《凉山日报》面对西部地市州盟报的众多困难.他们是如何在“拐点”下突围和应对报业市场竞争的经验及做法,供地市党报尤其是西部地市州盟党报学习与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市党报发展到今天,大多已经形成了“一社两报”的新格局,即一家地市党报社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作为地市党委机关报的日报,一种是作为地市党报子报的晚报。地市党报社“一社两报”格局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区级行政单位和地级市的党报,以它强大的阵容跨入了90代年第一春。据统计,目前全国地、市、州、盟报已经突破了300家。这个数字意味着地市级党报基本上覆盖了我国的广阔城市和乡村。回顾过去的40年,我国省级以下的基层党报走过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从解放初至1958年是基层党报的创办阶段。随着当时全国经济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地市报和县报的数量逐年增加。1952年统计,全国有专署报50家、中小城市报27家、农民报50家、工矿报60家。到了“大跃进”年代,基层党报出现第一次发展高峰。当时全国2000多个县几乎是县县有报纸。第二阶段是1959年至1961年,由于经济困难的制约,许多基层党报不得不停刊,出现第一次低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经济活动日益多元、复杂多变的前提下,经济新闻报道在生产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地市党报,如何报道好地方经济新闻?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地市报记者只有把握和运用好地方经济新闻报道的“三种类型”,就能比较主动地做好这方面的新闻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7.
地市报在我国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全国已有地市报1000(含党报、晚报都市报、商报等)多家。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不断推进,地市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在报业竞争愈来愈  相似文献   

8.
郭勇 《新闻实践》2006,(9):44-45
地市商报定位“服务经济、贴近生活”,是一种侧重经济报道的都市类生活报。地市商报覆盖范围主要是本地区,受当地经济环境、读者层次影响较大,这就决定了地市商报的经济报道必须有别于《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全国性主流财经报  相似文献   

9.
地市党报在中央、省、市三级党报格局中是与群众最接近的基层党报,也是遇到困难最多、经营压力最大的一级党报,尤其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振兴地市党报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振兴市级党报”。然而地市党报的振兴仅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自身要解放思想、创新办报理念,将目光投向社区,突出特色、提高影响力是地市党报可供参考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是地市报新闻报道的一大重头戏。长期以来,如何准确把握经济报道的方向,不断提高经济报道的水平,真正发挥好党报在经济工作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有效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这是为广大新闻工作者长期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经济报道中,地市报应当立足本土、突出特色、以人为本、服务大局,从而切实担负起党委机关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党报新闻宣传从内容到形式,从质量到效果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向着更高层次发展。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党报,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在解决好生存发展压力的同时,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适应和满足党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充分发挥党报的主阵地作用,是我们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央、省级报业集团一个个崛起,形成中国报业一颗颗引人注目的新星。 中国地市报(主要指中等城市报纸)面对强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世纪之初有新的建树,是地市报人共同关心和思索的问题。 地市报的优势和劣势 地市报的优势是“多”而“广”。 全国地市报共300多家,绝大多数都是中等城市报纸。省会城市、经济单列市、沿海发达城市,虽然为省辖城市,但这些城市党报的实力有的已超过了省级报社,有的已率先建立了报业集团。这部分报社已进入了中国报业的“第一方阵”,在规模和实力上已不再属于“地市报”的范畴,因此不在我们讨论的范…  相似文献   

13.
姜新 《青年记者》2010,(4):51-52
随着中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全国大市场风生水起,有的依靠产业集群,把市场办得红红火火。2003年全国报刊治理整顿,200多家县市报被取消刊号而停办,38家保留下来的报纸开始由“党报”向“党报和市场报”转型。他们中有的开始把触角伸向有产业集群的大市场,创办了全国大市场类周刊。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报业是以党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我国地市级党报共有360多家,是全国数量最多的一个媒体群。这些报纸背景深厚,历史悠久,是我国传媒领域一支重要的队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地市级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辐射功能的增强,地市级党报在近十年内得以迅猛发展,并相继有30多家成立了报业集团,经济实力超过省级党报的也不止一二。但地市党报也有其先天性缺陷,在新时期优势得到发挥的同时,劣势也明显暴露,尤其是在新媒体的挤压和挑战面前,地市党报如何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在“本期特别视点”专栏里,我们强势推出苏州日报社社长刘文洪撰写的《地市党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二文,读后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党报三级办报格局中,地市报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大,是离读者最近的党报。但由于全国市州地发展水平有差异,部分地市报特别是内陆地市报,是党报系列中人才资源、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一个群体。如何发展地市报业成为地方党委和报社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朱陆 《传媒观察》2007,(12):45-47
地市党报处于我国三级党报体系的最底层,与其它两级党报相比,地市党报的力量较为弱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体市场日益繁荣,都市报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地市党报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削弱。但是,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地方党报是地方党委、政府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有力工具,因此,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力必须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有效宣传地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广大人民呼声,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党报办报总要求是“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而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是说,党报的一切工作要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和大局展开。经济报道,正是党报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落脚点。地市党报处在各级党报最基层的位置,处在党报与基层结合的关节点上,因此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8.
王雪春 《传媒观察》2003,(11):36-37
目前正在进行的报刊治理工作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深入的一次报业改革”,地市党报虽然被列入受保护的“三报两刊”公费订阅行列,但细细分析,地市党报的命运也将因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面临新世纪即将到来,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地市党报,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间竞争已是不可避免的矛盾。那么,在竞争中地市党报应当如何继续发展?如何尽量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本文将对一些地市报在进入市场中的某些误区进行有益的探讨。其在进入市场中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大而广的误区 地市报如何进入市场,目前虽无一致的看法,但一批目光敏锐、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报业老总已经提出了新的思路,他们响亮地提出党报进入市场,要  相似文献   

20.
步入市场经济以来,由于人们渴望获得经济政策、经济预测、产品信息、市场动态和商品知识,因此,经济版便成为一些报纸吸引读者的主要“卖点”。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相对严肃、呆板的地市党报要想赢得读者,迫切需要增强服务性,而地市党报经济版的服务功能尤其需要尽快提高。那么,地、市党报经济版的服务功能怎样提高呢?我认为应主要抓好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