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遥隔38年后,我在母校90年校庆时,重返复旦.看校院内,大树蔽空,一片翠绿;遇过路人,依稀似曾相识者,均两鬓斑白.旦复旦兮,岁月  相似文献   

2.
《中国德育》2013,(9):47-48
岗厦小学一首正气歌师生传唱十年,荔园小学的孩子们回家给父母躬身洗足令人感动,福田中学多年坚持以"勤奋、忠孝、仁爱、信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重要时代精神为班级文化建设之魂,为文明中国培养合格公民……深圳市福田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进校园结出丰硕成果,校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乐奉献、促和谐的良好  相似文献   

3.
本从人类学的角度阐明甲骨中“人”字的化内涵,并从“人”字的甲骨构形和许慎的说解说明古人的化智慧和传统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在评选三好学生,统计票数时,每念过一票,老师就在这一票的名字后面写正字中的一笔。为什么老师要用写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票数呢?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指导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呢?笔者以为,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实在的教学实践活动,从细微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常走进课堂,并与一线教师研讨有关课改的问题。待我整理出一些“体会”时,忽然发现,我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某些具体场景。一堂课抑或一句师生对话都可能给人一种顿悟,而当我们带着这种顿悟再去审…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自新》中的《周处》一文,内有“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的句子。其中的“正”字,编者大概以为是个常用词,中学课本里未作注释。“正”字,一般选本有两种注释:一为“恰恰”、“恰好”;一为“止”,即“只”、“仅”。若把“正”释为“恰恰”、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 我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两次邂逅并对之产生兴趣,都与同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关。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以来,汉字存在着两种争论:存废之争和繁简之争。存废之争跟治国兴邦相联系,繁简之争跟传承传统文化相联系。繁简之争扩大到海峡两岸,台湾有人称其为"正体字"与简化字之争,这个争论跟拓展文化市场相联系。台湾学者李鍌先生给所谓"正体字"作界定,本文认为这个界定存在着逻辑错误和不符合事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我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两次邂逅并对之产生兴趣,都与同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关。第一次是本县的一位名师借我班学生上这一篇课文,我参与听课。开课不久老师便抛出这句话,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道考题: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1)不说类人猿,就是猿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未来的人恐怕也未必会明白我们的脾气。 (2)不说类人猿,就是猿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  相似文献   

11.
大概是因为《语法修辞讲话》①中说了“‘所见’等于‘看见的’或‘看见的东西’”这一句话,所以,有的语法书就说“‘所”字结构相当于‘的’字结构,如:所见、所说”②,“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的’字结构”。③一、内部结构不同。组成“的”字结构的词类范围很宽。如:“我的(代词)”,“公社的(名词)”,“红的绿的(形容词)”,“吃的(动词)”,开车的(动宾词组)”,“孩子玩的(主谓词组)”,“来参观的(连动词组),“浅红色的”、“打得好的”(偏正词组),“使他感动的(兼语词组)”。组成“所”字结构的词类范围很窄,只有动词(或合成性动词)才能构成“所”字结构。如:  相似文献   

12.
3月2日 今天,我读了《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了解了她不幸的遭遇,突发其想:“看不见”会有多可怕呢?今天我要尝试一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记得幼年时伯父教我学写字,第一个字便是“人”字。我手上拿一根柴棒,不会写,在地上乱戳。伯父说:"这样写,这样写……"人"字学会了,又学别的字。伯父总是这样和蔼地教我识字。 伯父是一个不会恼怒、矮墩墩的老人。那时候村上没有学校,伯父会读《三字经》、《论语》,是三里以内惟一的识字人。年关有人央他写对联,小孩子得了病也有人找他问个单方……他从不出外做生意,老是在家种地。我每天到他屋里去耍,夏天他让我吃瓜果,冬天他给我笼火烤……晚上我跟他睡,他给我讲许多读书人中状元的故事。时间长了,门前我那一帮子赤身子伙…  相似文献   

14.
赵纬 《辅导员》2012,(8):28
往年过春节时,我总发现,不少人家门上的福字都倒着贴。今年贴春联,我当家作主,把鲜红的福字大大方方地正贴在我家的门上!年三十那天,爸爸贴春联,我当助手,妈妈包饺子。刚贴完门联,妈妈就提醒我们: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新初中《语文》第三册第23课《周处》“正见清河”,教材注释为:“恰好见到陆云。正,恰好。”而人教版同册《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只见到陆云。”对同一句话中的同一个“正”字到底应怎么理解? 从“正见清河”所在的前后文细看,周处来吴原本是为了寻访“二陆”,也即是说,陆机也好,陆云也罢,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新初中《语文》第三册第23课《周处》“正见清河”,教材注释为:“恰好见到陆云。正,恰好。”而人教版同册《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只见到陆云。”对同一句话中的同一个“正”字到底应怎么理解? 从“正见清河”所在的前后文细看,周处来吴原本是为了寻访“二陆”,也即是说,陆机也好,陆云也罢,均是周处欲同时寻访的对象。可实际情况是,由于“平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成为“学生“之前,首先是一个人。学生作为一个人具有以下根本特性:理性、自由性、文化性、自为性等。教育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根据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特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王迈 《文教资料》2010,(29):53-54
“把”字句主宾语的施受事不固定,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不固定。多种特征表明:“把”字句的语义原型应为“不同类个体之间竞争关系的表达”。竞争双方由“把”字关联。竞争方式由动词指明,竞争情势的优劣由动词后的补语决定.主语总是竞争的优势方,劣势方则成为“把”字的宾语。竞争的结果是“把”字句不可缺少的语义常项,由动词补充成分表达,这是“把”字句不能出现光杆动词的深层语义原因。  相似文献   

19.
俄亥俄卅立大学的薛凤生教授在“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中,提到“如果有人能把‘把’字句归纳成几种不同的用法,并给以明确的解释,那自然是有很大的贡献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1号第17页)。因而,想起多年前的论文,似乎仍然有用。——作者的话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