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各高校图书馆都纷纷建设统一检索平台,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思源探索",北京大学的"未名学术搜索"等,都试图通过统一检索平台给读者带来知识服务。但这些检索平台还未能解决输入关键词的语义联想以及检索平台的元数据更新问题,这也会产生很多实际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统一检索平台中引入语义网的相关技术,从而在细节上完善统一检索平台,真正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检索平台。  相似文献   

2.
隐性课程不同于显性课程,是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采用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教育内容和特定文化序列。隐性课程的认知机制为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隐性课程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可利用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应从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效果测评等方面通过隐性课程来改进教学。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高校全校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发展显性课程的同时,隐性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隐性课程是在显性课程之外而包含于学校整体教育中的诸方面,如学校环境、组织制度、教学活动、文化心理等。本文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问题上,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期创造最优化的对外汉语教育环境,使留学生们尽可能缩短来华适应期,在学习、生活、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顺利过渡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非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介绍,引发对隐性课程的思考,并试图从政治色彩、中庸思想、等级观念等三方面对我国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进行阐释,从较为激进的角度来引发对教育的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5.
试论隐性课程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也是属于课程的一种,具有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利用隐性课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构造了在线学习资源管理系统的本体和元数据.首先,在分析系统用例图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在线学习资源和用户的顶层本体、RDF模式描述和类图,并从功能和运行2个方面对给出的学习资源本体和用户本体进行了评估;然后结合Dublin核心元数据和IEEE的LOM元数据模型,给出了本系统的元数据格式;最后通过实例证明了所给出的本体和元数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语义Web服务的发现性能,从Web服务描述上下文中抽取语义标注的约束信息并生成新的更精确的语义标注,从而减少语义标注与参数之间的语义偏差,精化Web服务的语义描述.首先,从本体定义中抽取概念的约束模板,并对Web服务的描述文本进行句法分析;然后,根据约束模板,从句法分析树中抽取语义标注的约束信息,并构造新的概念表达式作为对应参数的新的语义标注.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语义相似度度量方法以度量概念表达式的相似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语义Web服务发现的平均准确率,且计算代价相对较小.从描述文本中抽取概念的约束信息,能够减少标注的语义偏差,更精确地表达语义Web服务的语义,提高Web服务的发现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追问发现,国家、专家等角色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开始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过渡,使课程知识合法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程将不纯粹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专家”与“国家”在角色、地位上既有磨合又有争夺,从而也改变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过程:课程由社会单方“控制”的中介变为多方“认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为了真正实现web上异构、分布的应用程序间的语义互操作,提出了一套有效的互操作机制.该机制用抽象状态机模型化的服务交互接口和服务聚集接口来抽象化描述被调用的web服务实例的行为,使业务处理能够准确地进行任务指派,有效解决了服务双方的通讯和协作问题;给出适当的调解技术解决交互过程中的通讯和信息的不兼容问题,便于服务间的互操作、共享和集成.通过一应用实例对该机制的工作机理和互操作实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语义Web服务匹配方法主要针对服务IO描述的匹配, 导致匹配结果较为片面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描述逻辑的语义Web服务IOPE描述及匹配方法. 具体使用描述逻辑概念标注服务IO, 以描述逻辑断言库刻画服务PE. 进行服务匹配时, 利用描述逻辑TBox概念包含检测确定服务请求与广告IO之间的包含关系; 利用描述逻辑ABox一致性检测推理, 判断服务请求与广告PE之间的逻辑蕴含关系; 依据此蕴含关系, 将PE匹配情况划分为4种, 即Exact, Perfect, Side-effect和Common匹配, 用以对匹配结果进行有意义的排序. 实验结果表明, 所提方法在召回率与现有方法相当的情况下, 具有更高的查准率.  相似文献   

11.
王荣生 《教育学报》2002,(10):23-26
合意的能力要靠适当的知识来建构。从语文课程的观点看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构成 ,是包括态度、技能、策略在内的知识 ,目标的提出与实施 ,受惠于、也受制于相关学科的知识状况。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 ,对知识状况的关注和审视 ,应紧急地提到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2.
Deep web站点查询界面的潜在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搜索引擎的效率,实现对deep web中所蕴含的大量有用信息的检索、索引和定位,引入潜在语义分析理论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对作为deep web站点入口的查询界面里的表单属性进行潜在语义分析,从表单属性中挖掘出潜在语义结构,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降维.利用这种潜在语义结构,推断对应站点的数据内容并改善不同站点的相似度计算.实验结果显示,潜在语义分析修正和改善了deep web站点的表单属性的语义理解,弥补了单纯的关键字匹配带来的一些不足.该方法可以被用来实现为某一站点查找网络上相似度高的站点及通过键入表单属性给出拥有相似表单的站点列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知识观指导下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过于强调科学逻辑,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肢解整体世界,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了一系列毫无生命的抽象符号,给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带来种种弊端。后现代高校课程观力图使高等学校课程回到人类活动的出发点或原点,为学生建构个性化的世界图景提供更加开放的探究空间,通过更为合理的高等学校课程群或课程体系,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offers a critique of Michael Young’s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net as it relates to the knowledge-driven curriculum he supports. I argue that the Internet is a site of bo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everyday concepts which challeng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knowledge that premises much of Young’s writing. Google 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tudent and teacher show that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vertical links to subject and disciplinary communities as well as coherence built through links between concepts is fairly readily accessed on the Internet.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students, the critical need to curate content on the web, as well as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curriculum of framing ‘knowing’ as encompassing ‘being familiar’ and comprehending’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6.
应用知识管理与挖掘隐性知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 ,机构管理正发生着由对实物的管理向对知识的管理的转变。本文对隐性知识的发掘、管理和知识管理的主要工具——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浅议 ,提出了教育行业面临知识管理浪潮所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课程知识与权力粘合孪生,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状况规定了它的权力主体是否合法。事实性与有效性是课程知识具有合法性的两个因素,课程知识的有效性是判断权力主体是否合法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改革是在具有合法性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进行的,它的权力主体——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学科课程知识的呈现,包括通过文字符号表征形成书写的课程知识,通过言语表达形成可以言说的课程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演示形成直观可实证的课程知识。学科课程知识的建构是它在不同学生脑海里的实现机制,包括领悟客观的课程知识、创建主观的个人知识和回归可交流的公共知识。课程知识客观形式与主观内容的统一,可在课程知识的呈现与建构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9.
20.
学科课程的合理性理解与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科课程是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既是课程理论和实践诸多问题的生发点,也是课程改革的立足点。但在当前课程实践中,一些教育工作者逐渐对学科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学科课程的深化研究。追寻学科课程发展的历史,澄清关于学科课程的相关争议,理解知识与经验的关系,剖析学科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揭示了学科课程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为学科课程的存在给予了一定的理论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