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城市文化"之类,都是现在的说法.上世纪三十年代争论"京派"与"海派"时,没这个说法.但鲁迅当年定义北京"多官",有"帮闲"的一路人,上海"近商",有"帮忙"的一路人,说得很精辟,但这是一种非常概括的定义.京沪两地,至今还是官与商的区别,只是形态、原因,和鲁迅时代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2.
<正>国学大师陈寅恪,博览群书,被誉为是"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素有"活字典"、"活辞书"之誉。早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陈寅恪就被人们称为是"读书的种子"。陈寅恪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是同学,二人曾有交往。但从陈留下的诗文中,几乎看不到他与鲁迅的交往经历,倒是鲁迅的日记中对此有记载。陈说,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圣人,他怕言及此事,会被国人误认为自己是鲁迅所说的无聊之徒。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教授的教授",几乎同时代的文人和学人都对这位大师极其尊崇。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课。陈寅恪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是同学,二人曾有交往。但从陈留下的诗文中,几乎看不到他与鲁迅的交往经历,倒是鲁迅的日记中对此却有记载。陈说,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圣人,他怕言及此事,会被国人误认为自己是鲁迅所说的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诗之泽被后世,非一代也.宋代的朱弁即曾屡屡化用商隐诗句、典故、诗意,在风格、情调诸多方面多有模拟.《宋史》谓其"诗学李义山",但观其理论和创作实践,于苏、黄等人似更为推崇.故朱熹"酷嗜李义山"的说法比《宋史》所言当更准确、恰当.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课本的选目上,似乎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比鲁迅的作品引起更为旷日持久的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被一些老师视为教学的"鸡肋",终于在此次某出版社新版的语文课本中,《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被删除,如今学生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所剩无几。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删减鲁迅作品是适应了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愤而高呼鲁迅文章的"下岗"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应该说,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言论而发生动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权干涉学生们对鲁迅的看法是褒是贬,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建立在对鲁迅作品充分的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个别言论者人云亦云。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但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真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是谁呢?听听刘发建老师与鲁迅的故事,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学生们面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尴尬态度,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6.
对"造商"的理解,可从个体、政府与教育三个角度切入。海丝背景下,则被赋予了新的涵义。经典客商的海丝印迹,足以说明客家人踏实创业的伟绩,但不足以支撑新时期下更为迫切的"造商"需求,亟需整合。海丝战略与"走出去"战略不谋而合,梅兴华丰的推出是客都梅州对"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响应与贯彻,二者均体现政府"造商"初衷,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孕育酿造着外部的无限商机。教育"造商",需要解决好协同的问题。"客商孵育工程"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冀望摸索出教育"造商"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孔凡礼先生认为"郭祥正十九岁中进士,除秘阁校理,授星子主簿,不久弃官归"。此后,很多研究者沿袭这种说法。其实,郭祥正十九岁中进士时,不可能除任馆职"秘阁校理",而实际除任应是从九品阶官"秘书省校书郎"。  相似文献   

9.
冥界题材作品是唐人小说的重要组成。在这些作品中,众多的地府冥官形象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角色。冥官穿插的故事体现出的与世俗世界相差无几的地府"风气",使人产生对现实阴暗的愤慨。本文在对冥界加以定义之后列举地府中的主要冥官角色,并分析角色背后的文化、宗教意蕴及角色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问:商代何以称商?答:关于商代名称的来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然而,前不久曾有一种说法:商代之所以称商,是根据商品之"商"来取名的(见《商品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版,第26页).对于这种说法,我认为很有提出商榷之必要.商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商朝之所以称"商",系来源于商族之商.那么,商族之"商"又来源于什么呢?我认为:商族之"商"来源于商族之始祖居住的地名.这就是说,"商"这一名称先由地名成为部族名,进而成为国名.理由大体如下:其一,早在商汤灭夏之前,商部落就居住在黄河下游商地.《史记·殷本纪》中曾记载:"殷契,……封于商."可见,"商"是指地名而言.而这  相似文献   

11.
<正>"曰"字与"日"字笔画一样,形状相似,但一肥一瘦,意义可大不一样。甲骨文和小篆的"曰"字,下面是个"口"字。"口"字上有一横,这一横是用来指事的。指什么事?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一横指人在说话时从口中吐出气来。另一种说法直截了当,就是指人在说话时从口中说出的话。  相似文献   

12.
功的定义是大学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教材在力学范围内对功有不同的定义,通过几种功不同定义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讨论的对象是质点,作功中三种不同"位移"的说法用于处理具体问题时结果是一致的,而讨论的对象是质点系时,作功中的位移以"质点位移"说法为妥。  相似文献   

13.
巴金与萧军,无论在人的性格、志向,还是在作品的风格、取向上,他们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革命""理想""信仰"方面,巴金崇尚的人文理想之依托是无政府主义,他崇尚讲真话、为人民,一生低调为人为文;萧军也有理想、信仰,不过年轻时的萧军有着"野气",行为方式多欲以一种先觉者、引路人的身份去实践,其在延安写的日记内容就有不少的夸大个人作用或失实之处。萧军是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炽热情感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交人视友是以对鲁迅尊重为底线与特定基准的,他晚年时向家人郑重嘱托"钟爱鲁迅";巴金并非鲁迅的嫡传弟子,但他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后辈、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情感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深蕴。在对待后学与晚辈问题上,巴金与萧军都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者,他们都将鲁迅一以贯之关爱和扶掖青年人、后辈的风范真正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前一阵子,有些人一讲到鲁迅,总是先大大感慨一通过去如何神化鲁迅,然后把鲁迅本人牵连进去,贬低一番,大意是说鲁迅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不能批评?好,于是就"批评",批评的内容则是鲁迅"好斗"、"喜欢骂人"、"没有写过长篇"、"阿Q是概念的产物"、"国民性批判源自西方传教士那里",因而并不"伟大",他的时代"早已过去"等等;言语之间还透露出"要和他比试一下,可能还不如我呢"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学过没学过现代文学的人,似乎都知道鲁迅小说主题思想深刻.但究竟深刻在哪里?很多人就有些茫然.就连一些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人,也大多只从一个固有的理念出发,笼统地认为鲁迅小说深刻地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并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而能够指出这种反封建的主题在作品中具体是怎样体现的人,却是很少.这样一来,就有不少人除了对鲁迅的伟大人格表崇敬之外,便不再对鲁迅的作品有什么兴趣了.他们转移研究领域,纷纷另辟蹊径.于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便有了"沈从文热"、"张爱玲热"、"钱锺书热"、"穆旦热"、"金庸热"等等.其实,不管在现代文学百花园做何"拓荒",也不管什么"热",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认为鲁迅过时、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了,便使人觉得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6.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18.
赖要万 《教师》2012,(28):85-85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面对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冲突,新课改实验一路征程一路豪歌,风雨与硕果同行,荣誉更伴随着责难。但无数的事实证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活了,老师不再是可敬可畏的"神",而是学生可亲可近的"人",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服务  相似文献   

19.
正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两处提及了"势能"的定义,一处是在必修2机械能守恒章节中提到的:"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势能"。另一处是在选修3-3中讲述分子势能时提到:"总之,如果宏观物体之间存在引力与斥力,他们组成的系统就具有势能。"教材中的这两种说法分别给出了势能的定义和势能存在的条件,但这两种说法都是存在问题的。在"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相似文献   

20.
在人与人(是"予"不是"取")、人与自己(是"和"不是"同")的关系上,先秦儒家可以提供实际助人且自助的人文疗愈双回向系统。在助人的人文疗愈面向上,我与你的关系以"知﹝智﹞"为"予"的判准。面对个案,谘商师有言(言之有物,目的为知人,想了解个案的想法)与不言(有意识的沉默,目的为知言,想聆听个案的诉说)两种选择,谘商最终效果是谘商师既知人(个案的想法)也知言(个案的诉说)。在自助的人文疗愈面向上,我与己的关系以"诚"作为观照"和"的管道。谘商师可以有诚己(自省、自觉明)与诚人(慷慨付出、感化人群)两种努力面向,谘商关系最终发挥的关怀力量:成己成人,忠恕之道。由此,人文疗愈工作者透过言语"知人"且使人"知己",如能内养"诚",外修"知﹝智﹞",则可避免失人失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