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韵律变换的情感说话人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由情感变化引起的说话人识别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情感说话人识别系统.首先,通过引入情感识别作为前端处理模块,对中性语音和情感语音进行分类.然后,对情感语音进行韵律修正,分别采用高斯归一化、高斯混合模型(GMM)和支持向量回归(SVR)等方法建立情感语音和中性语音的基频映射规则,并根据平均线性变化率对时长进行了修正.最后,对韵律修正后的情感语音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情感说话人识别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情感说话人识别的性能,识别率相比传统方法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通过基频和时长修正的情感语音更接近于中性语音.  相似文献   

2.
副词“最”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程度副词。它是一个相对程度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对“最”进行分析:在句法平面上,对“最”的组合进行详细描写;在语义平面上,分析“最”的义级层;在语用平面上,分析“最”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宋元"话本",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消闲娱乐之需而将艺人"说话"成果书面化的产物,似不宜简单地将它视为说话人的"底本"。说话人的底本,一般比较简略,主要由故事梗概和一些常用的诗词赋赞或其它参考资料等构成。当然,"话本"一旦进入传播领域,并为某些说话人所得,那么也可能被说话人当作"底本"来使用。这样,"话本"也就兼具了"底本"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2006年全国高考已经尘埃落定,最受人关注的高考作题也随之成为定局。细细推敲全国卷高考作题,仔细品味各省市卷高考作题,再用“最”的眼光来扫描一遍,用“最”的标准来衡量一下,那就不难分辨出它们的异同,准确找出它们的之“最”。  相似文献   

5.
李德波 《学语文》2002,(5):6-6,15
语文学科各学段新课标新大纲新教材引人注目之处甚多,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在教学内容上,以“口语交际’代替了过去的“听话说话”。这一提法的改变是听说教学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结果,更是我国的  相似文献   

6.
"最……之一"属于"……之一",它要求"之一"的前项必须是"多个……"。"最……之一"是可用的,但只有当"之一"的前项是"多个……"的时候它才可用,否则不可用。表达"并列最……"的人或事物时,能用"最……之一";表达"独个最……"的人或事物时,不能用"最……之一"。  相似文献   

7.
两宋城市娱乐市场繁荣。作为一种娱乐商品,"说话"独特的程式化创作手法既不同于案头文学,也不同于其他口传文学。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说话"的程式化资源成为业内一个共享的系统,具有通用性、开放性、自繁殖性、标准化和变异性的特点。通用"说话"素材、情节模块、话语程式、结构模式和"说话"策略为艺人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和多种有效的途径,成就了两宋"说话"业的繁荣,并对后来的通俗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焦点、语义联项与“不”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字否定句中,说话人着意要强调的焦点成分就是“不”的语义所指成分。“不”的语义指向有一定的灵活性,它的确定往往需要语义联项的共同参与。即使是以语法形式或语境表明“不”的语义指向的句子,也可以从具体的语境中离析出语义联项来。因此,除非语境清楚,逻辑明晰,“不”就有可能因语义指向失控或不明确而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又"和"再"都可表示动作(状态)的重复或者持续,但两者还有差别,"又"一般用来表示已经重复的动作或情况;"再"则多用来表示尚未重复的动作或情况。本文将从语义角度对"又"和"再"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初学汉语的留学生能够准确使用。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对汉语"人"部双音节单纯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目的在于以个案为研究对象,在微观上探讨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李世荣 《初中生》2006,(11):41-41
say,speak,talk和tell都含有“说”的意思,但“说话”要看对象,也要分“场合”:  相似文献   

13.
话“说话”     
《海外英语》2014,(2):32-32
Talk shop说行话:三句话不离本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表动结式、动趋式的肯定可能性有两种形式:“能VC”和“V得C”。“V得C”一般能变换成“能VC”的形式,但使用“能VC”的频率远大于“V得C”。本文从语义特征、句法结构和句法功能等角度对“V得C”和“能VC”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别,从而使它们在使用上受到的限制表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着从课程理念、课型结构、教师角色三个方面 ,把“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话、说话”教学作一个简要的比较。课程理念的比较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滞后的一个弊端在于课程重视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强调课程本身知识的系统、严密和权威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反映在语文学习的一个领域“听话、说话”上面 ,同样受其“课程是知识”的影响 ,把听话、说话进行知识点的量化。例如 :以前的“听话、说话” ,大多采用看图说话的呈现方式。课堂教学中 ,单幅图怎么说 ,双幅图、多幅图又怎么说 ,均有知识的传授。图上什么人 ,在干什么 ,…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层面对古汉语中“寡人之于国也”一类句子进行考察 ,有助于深入认识这种话语形式的语义特点和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承基 《课外阅读》2011,(2):193-193
象是用来表意的,而语言文字是用来显象的。象最能圆满地表意,而语言文学最能圆满地显象。意象和反讽若能在构思布局上和遣词造句方面狠下功夫,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早期的商业化的娱乐形式,宋代"说话"的深层文化模式与经典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艺人们为了向大众推销"说话"作品,在创作中自觉地选取大众化的题材,并按照流行的审美趣味,大胆地表现世俗化的情感,用曲折的情节和明晰的价值判断来招徕听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9.
汉语“听”的认知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汉语“听”的概念隐喻分析为线索,对比Sweester(1990)的英语听觉动词语义转移的轨迹的分析,探寻汉语“听”的两奈语义转移轨迹,即:(1)听-注意-接受-服从-听任-等候,(2)听-注意-接受-获取信息-允许-管理、掌控;同时分析汉语“听”的语义转移轨迹与英语的听觉动词语义转移轨迹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讨论了述语分别为“有、是“的存在句的不同语义关系,提出在存在句式“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有/是 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中,当述语为“有”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部分充满关系;当述语为“是”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并由此探讨了为这种语义关系所决定的“有”和“是”在具体句子中使用时的互换情况。同时本也考察了“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作为存在句式的真实性情况,指出用“是”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并非存在句,其实质是判断句;用“在”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才是真正的存在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