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绰号又称诨号、诨名、混号等,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周围的人给起的补充名,常常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绰号现象,自古有之。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对绰号论述道: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辄有混号、至贩夫牙侩,亦莫不各有一号……盗贼亦有别号,更何论其他矣。在中学校园里,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绰号文化现象。笔者试在对汕头某中学调查的基础上,就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作粗浅  相似文献   

2.
浑名     
浑名亦作混名,俗称绰号。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浑名,往往能揭示他的性格、品质、特点或特长。因此,作家给笔下人物取一个确当的浑名要煞费一番苦心,而具有个性的浑名会留给读者极其深刻的印象。《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干事泼辣,心狠手毒。贾母称之谓“凤辣子”;倚势仗人的薛蟠,人称“呆霸王”。《水浒》中的好汉,几乎都有浑名:救苦救难的宋江,人称“及时雨”;不守佛门戒律的鲁达,称“花和尚”;足智多  相似文献   

3.
《水浒》人物绰号材源考论朱奕王尔龄鲁迅先生有言:“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尽管他认为《水浒》人物的诨名“着眼多在形体”“或者才能”,“并不能提挈这人的全般”(《五...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的好汉个个绰号响亮,可以说看《水浒传》很大程度是看绰号。及时雨、一丈青、小李广、智多星、拼命三郎……个个精神,个个有味道。这些绰号有的一目了然,有的却怪怪的,读来让人费解。宋江的绰号有两个,一个叫“及时雨”,很容易理解;另一个叫“呼保义”。“保义”本是宋代最低的武官名,逐渐成了人人可用的自谦之词。“呼保义”这个词是动宾结构,宋江以“自呼保义”来表示谦虚,意思是说,自己是最低等的人,后来竟成了绰号。“混江龙”李俊,“混江龙”本是一种治河沙的工具,宋代为清理黄河泥沙,发明了一种巨大的铁耙,搅动水底泥沙,…  相似文献   

5.
<正>利用诨名或绰号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古今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手段。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作者利用绰号刻画了不同人物的肖像特点,又不乏对人物命运以及性格的暗寓,其中蕴藏的美学价值与文学意义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一、《红楼梦》人物绰号的点睛之美从多侧面入手描写人物是《红楼梦》的突出特点,其中的人物并非单纯的忠厚贤良,抑或者虚伪狡诈,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界限也并非总是那么泾渭分明,而是表现出立体感以及可触感,这在书中的人物绰号上  相似文献   

6.
鲁智深的绰号叫“花和尚”,这是众所周知的。《水浒传》对此也表述得非常清楚。但这个绰号是在鲁智深出家之后才有的。在鲁智深出家前,他有没有绰号,假若有的话,绰号又是什么,《水浒传》中没有明确的表述。研究《水浒》的著名学者何心先生认为鲁智深出家前的绰号叫“镇关西”。他在《水浒研究》一书中说道: “元明杂剧中鲁智深另有个绰号叫做‘镇关西’。《梁山泊李逵负荆》剧李逵唱《醋葫芦·么篇》云:‘谁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便落草,便在黑影中摸索也应着。’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写武松之兄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早年读《水浒》,“三寸丁谷树皮”六字,不知如何断读。近年教《水浒》,仍惑其义。今读《金瓶梅》,对之《水浒》,反复体味,“三寸丁谷树皮”之义,冰释矣。三  相似文献   

8.
80多年前,胡适先生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让“差不多先生”大出风头,名扬一时。不过,各领风骚数“十”年,我觉得,现如今,在咱这里最有名、最风光也最具影响力的,还属“混先生”。混先生,字鬼混,号瞎混,小名混球,绰号混蛋。籍贯不明,年龄不清,据他自己说,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混世  相似文献   

9.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今有别。”《吕氏春秋·音初篇》高诱注:“之,其也。”  相似文献   

10.
<正>绰号这种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称谓语形式,大多含有亲密、憎恶或者玩笑的意味,有美称,也有恶称。美称多以人的好相貌或好品行特征为号,如称赞德行的"活菩萨""包青天"等;恶称则多以生理缺陷或不良行径为号。如嘲笑人的"瘦竹竿""王麻子"等。民俗学认为,"绰号"又叫外号、诨名,指在人的本名之外,他人据其特征另起的名号。《水浒传》中的人物我们耳  相似文献   

11.
释“永号”     
《诗经·硕鼠》中有一句“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东汉郑玄笺云:“之,往也。永,歌也。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者?言皆喜悦无忧苦。”显然,郑玄将“之”看作动词,将“永”通作“咏”。笔者不同意此种解释。笔者认为“号”是动词,号哭。“永”在号前,作副词,长长地。而“之”在此是结构助词,无实义。整句话的翻译为“乐郊啊乐郊,谁还会长长地哀哭号叫?”一、“号”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句子的中心词“号”的意义。“号”的繁体字为“號”。(见《语言文字规范手册》1997年重排本)1.《说文解字》“虢,呼也。”2.《王力古汉语字典》虢:háo(一)大…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张爱玲式”风格总是引起一次次的轰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带给读者说不尽的感慨和思索,而今随着遗稿《小团圆》的面世,新一轮的“张爱玲热”也相伴出现。同时纵观《小团圆》,不难发现它与前期作品存在着一些差异。今即从文字、意象和人生观察透彻方面人手,以《倾城之恋》、《金锁记》和《小团圆》为代表,初略地探讨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变化和“花开花落”。  相似文献   

13.
课本将《孔雀东南飞》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中的“徘徊”释为“犹豫不决”,这是不妥当的。请先看辞书的解释与古人的用例:《辞源》:“往返回旋貌”:《辞海》:“亦作‘徘徊’、‘裴回’.来回地行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回地走”.《荀子·礼论》:“则必徘徊焉,呜号焉”.并附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再有《文选·风赋》:“徘徊于桂椒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史记·吕太后纪》:“欲为乱,殿门佛得入,徘徊往来”;陶潜《饮酒诗》“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以上用  相似文献   

14.
最近经常有学生向我诉苦“:老师,某某老是要叫我‘××’……”到班里一调查,才知绰号在班上已泛滥成灾,或雅致、或粗俗,不一而足。得雅号者喜滋滋,得粗俗的呢?真是有说不出的烦恼。怎样才能制止这种现象呢?堵不如疏,何不来一次“绰号大讨论”,让大家介绍好的绰号,摒弃俗号呢?于是,一节“话说绰号”的作文课便产生了。一、猜名激趣同学们平时常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会发现里面的英雄人物都有个响亮的外号。对名著颇有研究的××同学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一顿外号大餐”请大家来吃,请根据外号猜出人物。(举例:黑旋风——李逵及时雨…  相似文献   

15.
响亮的诨名     
我最喜欢读《水浒传》。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故事,我都能栩栩如生地说出来。现在,我就给你说说故事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诨名。宋江有两个诨名,一个叫“及时雨”,一个叫“呼保义”。“及时雨”很容易理解,因为宋江仗义疏财。“呼保义”什么意思呢?研究历史的爷爷告诉我,“保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期发表的《也谈“圆规”与杨二嫂》一文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之修辞手法,之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主要在于它是杨二嫂的绰号这一观点,文章从绰号、借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是比喻式借代,而不是绰号式借代.  相似文献   

17.
《预示》是“《孙武兵法》82篇”(以下简称“82篇”)中的最后一篇。该篇以孙武的口气自述其著述兵法、晋见吴王、起兵伐楚、功成身退的事迹。有人断言:“82篇”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预示》篇在“82篇”中成节最晚,但其“成书年代也与银雀山汉简不相上下,甚至不能排除由韩信或其门客拟作的可能性,其价值相当珍贵”。但我们发现,这篇“相当珍贵”的东西淆混史实,错乱年代,伪迹昭著,决不可能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之中,而是一篇道地的伪作。辨析此篇之伪,对认识“82篇”全书之伪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一)《后汉书·冯鲂传附冯石》:“为安帝所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块各一。” 谢承《后汉书》“驳”作“骇”,“剑”作“绶”。 按:“驳”当作“骇”。范书本传李贤注:“以班犀饰剑也。”《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李贤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剑’。”则知“具剑”为有装饰之剑,玉具剑即以玉为装饰之剑,骇犀具剑,即以骇鸡犀为饰之剑。李贤释“驳”为“班”,因“班”同“斑”,与“驳”同义,故成此误。又《应奉传》作“驳犀方具剑”,误同。骇犀,即骇鸡犀,犀角名。《东观汉记·陈导》:“光武赐陈导骇犀剑。”《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之犀,当作骇鸡之犀。”《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壁、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足见骇鸡犀为奇珍。谢承书“剑”作“绶”,误。周天游《七家后汉书》校注云:“范书本传及《御览》卷三四二所引《东观记》均作‘剑,。”  相似文献   

19.
周红 《湖南教育》2007,(5):34-34
是与非相对,不能混而为一,可语言中“习非成是”的现象却得承认。“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旧注云:“仰视貌。”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