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华典籍英译史上,深度翻译作为一种对原文本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进行补偿的有效手段被西方译者广泛采用。然而有些西方译者的深度翻译非但无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语文化,反而破坏了原语文化的真实性。这就引发原语文化读者对译者语境建构原则的质疑。基于《孙子兵法》文化空缺英译的个案分析,深度翻译如欲达到其定义的语境效果,译者须忠实于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其所添加的新的语境信息须不悖于原文本读者现时的语境假设,因为语际翻译的译者之阐释乃是基于原语文化阐释者的阐释之上的再阐释,只有原语文化的本地人才有资格做出第一层次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指译者准确通顺地再现原语。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翻译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论述了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差异看翻译的再创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文化特征上。因此,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译者作为不同语言文化间进行交流的使者,需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再认识和再创造。“再”这个词表明这种创造是有限的,是要用译语来再现原语所载文化信息。本文从不同侧面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把握好再创造的尺度,以便用通顺流畅的译语来再现原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民俗文化。商务英语翻译不能忽视译语国家的商业文化背景,仅单纯地对原语进行字面翻译。译者必须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力求实现文化对等,才能更准确地传达原语信息。  相似文献   

5.
语境及语域理论对翻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译者在语篇翻译时,应将翻译视点从语言形式上转移到语篇的交际意义上,充分考虑语篇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恰当地表达出原语的语域特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力求原语和目的语在形式、意义以及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6.
翻译除了忠实和通顺外,还应给读者以美的愉悦.文学作品翻译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语言的选择有助于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语的确切含义,展现中国文化色彩.译者要通过自己的文学笔力和人生体验,用形象的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受到启发,获得美的感受.这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7.
翻译要求真实地再现原语的信息,但是意义和形式的绝对对应是不可能的,只能得到相对忠实。此现象的存在有其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的差别,以及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民族心理的差异;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译者身上:译者的理解、表达方式和再创造。主、客观因素同时起作用,影响了翻译的绝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忠实性”一直被视为翻译的第一要务,原语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然而有些翻译家则坚持译语主体,以通顺、地道的文字来愉悦读者。本文从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两种各具特色的翻译策略着手,探讨目前《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译者关于原语主体和译语主体的不同倾向,以及未来翻译方向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说,翻译是译者把负载着文化信息的原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换成目的语语篇的形式,从而完成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个交际过程涉及到原语作者、译者以及目的语读者。缺省是在交际过程中原语与目的语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原语信息的丧失以致产生解读的失败。因此,译者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尽量传递原语的信息,从而保存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误读、误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译者存在的心理定式或译者文化底蕴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译者应充分认知原语的信息和含义,并按照翻译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与技巧,促成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顺畅交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直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思想,这恰可以体现出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严复和林纾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本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来翻译国外作品,一方面彰显了翻译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把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虽然他们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启发民智”的共同目的,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翻译作业是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源。在语料库翻译研究理论及错误分析理论指引下,将翻译作业进行语料预处理和错误标注,建成段层级对齐双语语料库,运用有关检索软件进行研究,可以对班级或学生个体的翻译学习状况进行共时、历时的或定性、定量研究。教师可以发现其中普遍性和个别性的问题,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对大量、真实的翻译语料进行直观、便捷的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自主解决翻译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不解,以培养翻译意识,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3.
“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是衡量翻译作品的标准。针对学生英译汉存在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语法结构不清晰、译风不正和中外文化素养较差等问题,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英语基础词汇、语法知识、翻译技巧的掌握、培养一丝不苟的翻译作风和加强中西方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4.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观"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文章从二者的"异"入手,着重谈二者的"同"。通过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观"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比较研究,旨在更全面地认识两位翻译理论家,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和严复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大家,其译文各具特点。时代较早的鸠摩罗什译文比较直白,时间靠后的严复译文反倒典雅。本文指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两位翻译家对读者的关照。翻译理论上,两位翻译家都注意到了要让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翻译方法上,两位译者都各尽所能,照顾了心目中的读者;译名的厘定上,两位翻译家对译名的态度十分认真,采取多种方法,让读者理解源语的内涵。两位译者对读者如此关照,自有其深刻的原因。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翻译目的,原意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读者群,因此译文文风各异,两位译者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因而能自由地操控自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林纾与庞德是两位翻译家,他们的翻译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的翻译均删改了源语作品,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从归化翻译的角度,比较林纾与庞德翻译的背景、过程,分析他们归化翻译的原因、联系与区别,可以指导当下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8.
译介与内化外来文化是翻译的功用之一。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译者长期浸染于译入语系统文化当中,其翻译活动无疑要受到所属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文化立场也必然渗透到他的翻译中。另一方面,由于译者需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阅读需求和译作的潜在市场,其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译入语系统当时流行的创作思想和主流创作形式的影响。十七十八世纪至五四前后这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内化与规约表现在:为了满足中国读者的心理需求,将外国人名、地名、称谓等专有名词中国化;为了迎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因袭传统写作模式和风格,小说常采用仿章回体的翻译体例,诗歌多采用中国古典诗词形式;为了帮助读者欣赏作品,大幅增、删或改造原文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内化现象表面上是对原著的篡改和"变形",其实说到底还是翻译主体在试图消解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距,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黄晓丽  苏瑜 《海外英语》2011,(10):192-193
归化与异化之争在翻译界由来已久。从异化和归化的英语对应词的来源和内涵入手,可明确异化和归化的含义,使该术语的概念界定更加准确。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策略,与直译、意译有一定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涉及到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异化和归化互补的双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目的看作是翻译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具有读者意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目的、对译文的期待等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