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课文《氓》:"抱布贸丝"的注解为"拿布来换丝",值得商榷。布,古代货币名称,又称刀布。《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又如:布儿(古代钱币的通称。亦作"泉布");布缗(古代用绳子串起来的钱)。《管子·国蓄》:"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荀子·荣辱》:"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杨倞注:"刀布,皆钱也。刀取其利,布取其广。"《史记·平准书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司马贞索隐:"布者,言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商业活动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在甲骨文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只不过那时的货币是用实物来充当的。甲骨文中所见到的主要货币形式是贝,这也是我国考古资料所能证明的最早的货币。"贝"字甲骨文作  相似文献   

3.
“贝”是《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下称《说文》)第六卷下篇的一个部首.《说文》对“贝”字的说解是:“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这段话除了说明“贝”字的意义和造字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概述了在我国“贝”用作古代货币的兴衰历史,是考察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的珍贵资料之一.对于“海介虫”,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介虫之生于海者.”贝是生活于江河湖海并长有坚硬甲壳的软体动物之总称,如蛤、螺、蚌之类.贝在《尚书·禹贡》、《尔雅·释鱼》等上古典籍中屡见记载.  相似文献   

4.
贝——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材料。中国大概在殷代到西周(约在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771年左右)间就用贝作为货币材料。在中国的文字结构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汇,如财、货、宝等,多带贝傍。可见,从中国文字创造的时候,贝壳已经是一种价值的代表了。我国古代用贝作为货币材料,甚至在青铜器盛行后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没有把它淘汰,这是因为贝在那时具有比其他东西作为货币的优越条件:第一是它本身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古代的装饰品);第二是有自然的单位,这在金属铸造技术落后,以及对价值计量单位要求并不十分精确的古代,贝作为货币确比较方便;第三是坚固耐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2008,(4):52-52
问:《西门豹》一文中说:“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请问:“几百万钱”怎么解释? 答:中国古代最早以“贝”(贝壳)做货币,后来出现了仿照农具的样子铸造的货币,称为“泉”(取泉水流动之义)。据史书记载,圆周方孔或圆孔的圆形铜钱货币兴起于战国时期,称为“圜钱”,  相似文献   

6.
贝的本义是海贝,因为古代曾以贝壳为货币,所以“贝”引申为货币。古时,远离海滨的中原并不产贝,要想拥有美丽的贝壳,就得辗转千里去寻取,因此贝壳十分珍贵。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以往被释作"阜"的字,主要有■等四种形体。关于"阜"字的解说,或以为象土山,如《说文解字·阜部》:"■,大陆,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古文。"段注:"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现代学者或以为象阶级类建筑,如徐中舒(1989:1507-1508):"古代穴居,于竖穴侧壁挖有■形之脚窝以便出入登降。甲骨文自字作■等形,正象脚窝之形,作■者乃其省体。"此外李孝定(1965:4129):"■■象山之阪级峻峭崚嶒。"此显然糅合二者为说。结合字形与甲骨文用例,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不全面。  相似文献   

8.
(一)“文化”定义“文化”二字在中国出现较西方为早。甲骨文中是否有?目前似乎尚未能辨识出来。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文化二字是分开使用的,而且和现代语言中的文化二字意义有显著的差异。《易经·贲卦·彖传》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此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言圣人观察又化,则诗书礼乐之谓,当  相似文献   

9.
发现一片沙滩上遍布各色各样的小宝贝(宝螺科的贝壳).我从小就喜欢收集这种古代用来做货币的贝壳,但这么容易捡到,还是第一次.如果在古代,就发财了. 当你亲切地称呼某一个心爱的人“宝贝”时,很少有人意识到,你其实是把她叫作一种贝壳.宝贝的本义是宝贵的贝,是宝螺科(又称宝贝科)贝类的统称.全世界的宝贝大约有二百种,共同特征是贝壳为卵圆形,极其光滑,背面布满斑点和花纹,腹面有一条缝状开口,开口的两侧各有一排齿纹.甲骨文的“(e3)”字画的就是宝贝腹面,两侧各画两颗牙齿.后来两侧的牙齿连接成了两条线,下面又伸出两根触角,成了繁体的“貝”字.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文论中成就最高的著作之一。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谓:"文心体大虑周。"作为一部综合性非常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对包括音乐理论在内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也有很多吸收和借鉴,重在论述中国古代乐论"原道"、"征圣"、"宗经"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启发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其实不然,"中医"的"中"在古代是"尚中"和"中和"的意思。"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这里的"中"就是指心境。《管子·内业》里的"定心在中"以及"正心在中"等,这里的"中"都是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礼记·中庸》也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相似文献   

12.
<正>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后,诗词热迅速升温。其实,在中国古代,类似"诗词大会"的斗诗、唱酬,比现代要热闹得多。春秋时期流行"当筵歌诗""投壶赋诗"中国人喜欢诗歌,先秦时已有雏形,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而追溯起来,早在甲骨文时代,古人就开始写诗了。在《甲骨文合集》中,很多卜辞已具有诗词韵味。如21021卜辞:"辛未大采,  相似文献   

13.
正据《中国音乐词典》的定义:"‘乱’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术语。在琴曲中称为‘乱声’‘契声’。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合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1](P24))这就说明"乱"不仅与音乐有关,而且有相对应的歌词存在,即"乱曰"。尽管中国早期文化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但为了更好地理解"乱"之内涵,下面将其分开进行详细分述。《乐记》:"《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武》乃《诗经·周颂·大武乐章》中的一篇,至于处在  相似文献   

14.
说“得”     
得,会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后来“导”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的本义是“得到”、“取得”、“获得”。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诗经·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似文献   

15.
说“■”     
甲骨文有字作"■",其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讫无定论。通过对字形和辞例的考察,对"■"和"■"进行辩证。甲骨文"■"多为动词,可作"祭祀动词"或"有灾祸"之义,也有少部分可作名词,表示"灾祸、灾咎",但与"■"在用法上有所区别;"■"和"■"分释为两字可能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史》(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中有一幅插图——《明长城》,其中涉及到有关"九边重镇"的一些内容,但不论是教材、历史地图册,还是教师参考用书,都未对"九边重镇"的设立时间、战略地位等作出详细说明。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史实,笔者特撰写此文,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明史·兵志》有云:"终明之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立中"之"■",既表祭祀场地之"中央",又表光与影之"中界"。立中意在测影测风,以定时间风向,以备祭祀升烟。甲骨文金文阴阳均有■形,当为"中"字。金文简帛文有"昜侌"两符。昜字上日下隹结构正合"测日测风"之意,侌字上今下云结构正合"送云(气)上天"之意。《说文》释阳为"高,明",释阴为"水之南,山之北",释阜为"大陆,山无石者",三字之解恰为中杆或祭司的视角。甲骨文数字,五七九源于中杆,四六八源于影子。文字数字均为其证。  相似文献   

18.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说文解字》说:"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竞"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中"执竞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之义,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成为"竞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对"竞争"一词,郭象的注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竞,对辩日争。"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教材《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之"行"未注音,笔者以为应读háng。"行(háng)"是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每行二十五人。"行"这种意义曾长期使用,如:"郑伯使卒出,行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左传.隐公十一年》)"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国语.吴语》)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杜甫《兵车行》一诗中有"行人但云点行  相似文献   

20.
    
“败”其实是一个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败,毁也。从攴。从贝。”贝表示古代充当货币的贝壳和珍贵物品。右边的“攵”本身又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根棍子之类的打击用具.下面一只手拿着它,意思就是打击。本来写作“攴”,后来写成“攵”.叫做“反文儿”或“反文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