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己艰难地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尽管取得了显的成就,但目前仍有很多人在一味地责怪我们的教育,甚至再一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大家既感到推行素质教育非常必要,又感到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则非常艰难,不知下一步如何是好。中国的教育改革如何突破?首先要对十几年来我国探索和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进行客观地评价,然后是找出问题和进一步解决问题。就前而言,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教育改革不成功”之说,甚至认为这次教育改革是“失败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则愈演愈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刘徽 《现代教学》2010,(5):77-79
艾斯纳·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艺术教授,在艺术教育、课程研究及质性研究方法这三个领域中颇有建树。《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是其代表作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雁冰主译。当前,学校课程设计及其评价往往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瓶颈而制约着改革的进展。然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所谓技术方案于事无补。在《教育想象》一书中,艾斯纳将课程设计及其评价问题引入到一场更为深刻的对话之中,即建基于对“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之上的对话,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新形式——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只有一个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关乎中国教育价值观系统的改善,不是老百姓自己说了算的。你说有几个人能进北大?你说让所有的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概念要拓宽。这个任务老百姓自己不能完成,一定是教育体系完成的任务。我自己本身就是搞教育的,我觉得中国教育做不好的话,对未来是一个重大的伤害,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甚至是民族生存问题。”在作客央视《对话——2006年中国经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教育学会、辽宁师范大学和辽宁省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讨会”,于1987年8月下旬在大连市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70余位代表,围绕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要使教育理论研究为教育改革的深化作出贡献,首先要总结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性思考,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是当今教育领域提得最多的口号之一。教育改革要真正取得成效,我认为回归课堂是一切教育改革无法回避的选择。不深入课堂,不改革课堂教学的教育改革充其量是“只开花而不结果的树”。研究课堂是当今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世界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对话要有成效,提问是对话的关键。”而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为之努力探索、奋斗的终极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围绕教学活动,设计提出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7.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8.
“全国第二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于2000年8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厅的领导、高校的专家教授、教育第一线的负责同志和有关报社的记者等8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此次会议主题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决策者、实施者和学者三方面的高级对话 ,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会议采取演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就我国基础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基础教育的成绩与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九五”期间 ,经过全国人…  相似文献   

9.
经中国教育学会批准,我国第一个教育评价研究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普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1990年10月27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该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年会,来自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19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普通教育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讨论,一致认为,由于教育评价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因而它有着广泛的群众性研究基础,特别是  相似文献   

10.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2.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教育》2003,(11):8-1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4.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是由海德格尔奠基并由伽达默尔创建的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西方哲学家那里被赋予了“存在论”的意义,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话”关系这一理论后来被引入语文教学,其意义则指的是师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等立场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传统教育普遍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很多,而从他们那儿学得的很少,因而常以一种施恩者和高高在上的心态来看待和对待学生,导致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2月7日和8日在临沂召开了“山东省首届教育评价研讨会”。会议旨在深入探索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适合我国及我省的教育评价模式。设计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案,交流教育评价课题组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与会者主要就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1)开展评价研究、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制度的意义。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开展教育评价的研究,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项重要课题;建立督导和评价制度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我国高师教改置于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比较教育原理,深入分析我国高师教育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我国高师教改研究与教改实践脱节的原因。认为:我国高师教改研究重视“应为”而忽视“难为”是导致高师教改实践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提出:高师教改研究应当超越“应为”的层面,进一步研究“难为”,从而使高师教改研究更具实质性意义,促进高师教改实践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林致韩军的信 韩军兄:   读到了你的《新语文教育论纲》(载《语文教学通讯》 2000年 17期“封面人物”专栏)一文。   最近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们对现代语文教育的评价差异这么大,有的说很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的说问题很严重,甚至说“祸国殃民”。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语文教育本身,而在语文教育以外的东西,具体说,人们站的立场、人们评价语文教育的标准不同。这个立场,这个标准不是别的,就是对语文教育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关于语文教育对人应该起到什么作用的认识。而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又在对人本身的认识,对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评价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效果成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出发,期望通过测量问卷前后测,纵向对比不同培养模式下工科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的变化差异及影响关系,探讨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效与改进建议,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发现,不同培养模式下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相关。基于此,研究认为应建立工科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对工科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一度讨论教育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焦点集中在教育能否商品化上。《江西教育科研》1992年第3期又刊出张武升等同志的《深化教育改革与教育商品化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深化》),重新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要商品化的观点,并认为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对此有再商讨之必要,故写此文与张武升等同志商榷。一、“市场调节”的教育、教育“商品化”与“教育产品的商品化”在本质上不能视为一致,三个概念的内涵不同,不能互相代替《深化》提出:“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必然是计划性教育,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必然是市场调节或商品化的教育(在这里,市场调节与商品化在本质上被视为一致的)。”①又提到“教育商品化,关键问题在于建立相应的劳动力供求市场和科技供求市场,形成国家引导劳动力供求市场  相似文献   

20.
不可忽视教育过程中的无形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改革”已经成了众口一词的呐喊。而教育的成败、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投入、教师投身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积极性。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从事教育事业的热情并不高,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对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也不高,多年来高等院校的“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并无很大的改善,以至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都焦虑地疾呼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除了大家公认的教师的物质待遇太低以外,还有一个精神待遇大低的问题。所谓精神待遇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