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丛滨 《辽宁教育》2023,(6):79-81
<正>生命教育以对人的自然生命保护及其精神生命发展为目的,以促进中小学生“让教育焕发生命的本色”为办学宗旨。生命教育是文化生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生命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升中小学教育中唤醒学生生命意识,通过生命教育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排险意识、助人意识,更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珍贵,从而懂得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因此,明确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功能定位,探索生命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路径,对于重构教育理想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胡月  许畅 《教育探索》2022,(9):64-67
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生命道德教育至关重要。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生命道德观培育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生命道德观培育的目标,由生命道德认知、生命道德情感与生命道德行为等三个要素合力作用实现。本研究结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感恩生命教育、积极生命教育,旨在厚植大学生生命道德意识根基,激发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耐挫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师的认知开放性主要包括认知广泛性、思维发散性、感知敏锐度、求新内驱力、信念合理化、抗认知闭合等六个方面。它既影响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行为,也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场所,进行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变革,从开放、融合的认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的认知开放性,十分必要。因此,应大力倡导师范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转变“学生意识”,重构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拓展发展空间,以此不断培养师范生的认知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陈影 《文学教育(上)》2014,(17):150-151
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生命观教育纳入其中,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认识生命的教育、敬畏生命的教育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加强对研究生生命观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的需要,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以生命观教育为核心加强研究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发挥导师的带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导,从而塑造全面发展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成都师范学院2012级本科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生为例,分析实习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包括实习生教育实习前师德培养与认知、实习生教育实习中师德践行以及实习生教育实习后反思的现状,提出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三个对策,即营造校园文化环境、与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师无缝对接和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包括认知体验教育、情感认同教育、行为意愿教育的心理教育过程,是一个具有线性化、层次性、梯次递进特点的概念。通过借鉴与重构“课程思政圈层式协同育人理论”,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置于自组织性、协同递进、圈层波动特点凸显的理论模型之中。理论层面,基于课程思政“核心圈层—关键圈层—辐射圈层”的“理论宣教—价值负载—行为意愿再塑”的圈层特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知识生产—情感脉络化—行为塑造”三维开展为关键,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发展。实践层面,课程思政建设需观照意识生发的人本性,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生成、情感生发、行为意愿激发为着力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梯次递进。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人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生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生态认知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机械工具论认知,从有机整体的生态认知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功利主义看法,从“推己及物”的生态伦理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审美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审美,从“天地大美”“自然全美”的生态审美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培养出人们真善美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模式建构是推动生命教育实践的理论难题。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健全人格;从智、德、体、美四个维度审视,生命教育内容应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积极心理教育。中小学必须立足现有教育资源,系统建构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的“植入模式”,以实践感悟为切入的“体验模式”,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的“渗透模式”和以心理对话为切入的“咨询模式”。  相似文献   

9.
信丰县教育局安排部署在全县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据了解,“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自觉调整、完善自身教育理念与行为的意识,即教师对自身发展的反省认知。文章指出培养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主要应从以教师评价为导向,培养自我专业认知;以学校文化为载体,形成教师职业认同;以教学评价为中介,培养自我效能感这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信丰县教育局安排部署在全县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据了解,"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生命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比较流行的一个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命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缺乏生命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培养对生命的关注和呵护的意识、认识到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价值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本文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生命教育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希望可以为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回归生命关怀。中小学语文教育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要深入挖掘语文教育资源,构建“对话”的、贴近生活的语文课内外教学,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4.
在STS教育构想及教育模式下,从医学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设计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认知生命以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习惯以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举办生命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相关训练,是提高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基本途径。高校要以构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为抓手,探索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的模式;以教师关注生命健康的实际行为来带动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实践,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将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所学的相关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李素云 《科学教育》2007,13(2):11-12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初中《生命科学》正是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教材中有许多围绕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生命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种很好的载体。作为生命科学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加以拓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活动为主要研究途径,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意识,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丹妮  胡晓 《成才之路》2022,(11):37-39
当前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存在目标模糊、形式单一和主题局限等问题.以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为基础设计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可有效破解上述问题,唤醒学生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关怀能力并值得被爱的人.教师要以关怀伦理为基准,进行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的主题设计、目标设计和活动设计,采用榜样典范法、对话...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培养是一项社会工程。如何提高学生以现代公民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综合素质,发挥学校教育在现代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让学校小公民具有社会大意识,是目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责任。笔者认为,公民素质培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培养重点,在中小学阶段,公民素质培养更应注霹量公民行为的养成和知行合一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将"人文关怀"作为内涵追求,抓住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围绕青少年在习惯培养中个性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遵循中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作为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积极建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持续推进习惯养成教育,旨在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更新与发展,积极培育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一、时代呼唤——习惯养成之于人成长成才的必要性当前,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  相似文献   

20.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以儿童发展为本,关注科学教育内容与探索过程设计的人文化,实现教师指导的人文化,使教育不断与幼儿的现实需要、认知特点和水平相适宜,积极培养幼儿对生命和环境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行为,重视幼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培育,以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