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尊,自信,才能成功地方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采访对象对记者的选择,使“小报”记者感到苦恼和头痛。特别是遇到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记者或名记者,同时采访同一对象时,被采访对象往往乐意应付大报记者,而无视  相似文献   

2.
“NGO”采访心得孙虹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怀柔召开,给记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95北京NGO论坛与会者3万多人,论坛议题几千个。采访如此大型的国际会议,是件挺难的工作.整个会场的面积4平方公里。我是以NGO会议代表的身...  相似文献   

3.
4.
通讯《审单》,承蒙评委们的厚爱,获1996年四川省新闻奖的一等奖。(新闻界)约谈采写体会,我就借此机会将自己的钱识讲出来就教干同行。偶然隐含必然生活是一座开发不尽、五光十色的新闻富矿。听新闻界前辈讲课,他们总要谆谆告诫: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是坐在办公室能写出来的,而是要靠一双脚板跑出来。跑到哪里去?跑到现实生活中去。(审单)的成稿,得益于深入生活,否则我将永远与她无线。1996年4月19日,我去三台县芦溪镇,原准备去约请镇党委写一篇“九五第一年,党委新打算”的专栏稿。去时,正好碰上该镇定期审查单据的日子。…  相似文献   

5.
张羽 《青年记者》2008,(7):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6.
张羽 《青年记者》2008,(10):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7.
8.
9.
正对人物的专访,较其他事物类采访更容易给人留下感慨:或温暖,或兴奋,或惊叹,或感动……笔者采访过的人物中,他们所谱写的华章,令人久久回味,他们的奋斗历程、人生体验、人格魅力,时时感染、净化着采访者的心灵,与他们的每一次对话,都是思想洗礼的过程。用执着浇灌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需要用"执着"来浇灌。人生的精彩并非与生俱来,就因为这份执着。在《女状元梦想在继续》的报道中,采访对象是与笔者年龄相仿的80后,这样年轻就与"精彩"挂钩,是否过于光环  相似文献   

10.
记者提问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采访对象,实现良性互动;在采访的过程中注意提问技巧,随机应变,深度和广度结合,才能和采访共情,使其打开话匣子,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11.
阎亮 《新闻爱好者》2010,(11):170-170
在新闻报道的前行中,我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摸索学习,充实自己。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到逐步成熟起来,已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新闻文体。在业务修炼中,我感悟最深的.莫过于采访。我深深地感受到老新闻工作者常说的那句听起来很俗,感悟起来却颇深的话语——七分采三分写。说到底.就是根深才能叶茂。我想.采访越深。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越有高度和深度。我搞新闻采访.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8月5日,浙江日报召开洪加祥新闻作品研讨会。这表明浙报集团对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视,鼓励记者编辑多写多编新闻精品,不断提高办报质量和舆论引导能力。集团总编辑杨大进到会并讲话,副总编辑陆熙、徐峻参加了会议。浙江日报采编部门负责人及部分采编人员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副总编辑冯卫民主持。会上,大家对洪加祥的新闻作品和他深入基层、努力实践“三贴近”的采访作风等作了充分的研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3.
韩旭 《新闻世界》2009,(7):49-50
作为记者。在日常的采访活动中应该具备多种优良的修养与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但仅仅具备这些.在实际操作中是远远不够的。广泛、深入的社会交往.既是使得采访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又是使得采访活动能够深入进行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2001年6月,为庆祝建党80周年,河北日报组织了大型的采访活动——“沿着党的足迹走”,兵分两路,南下北上.分赴全省各地,对一些在我党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纪念地进行了探访。在那充满激情的、20多天的“红色之旅”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但对自己的业务是一种很好的考验和大型“实战演习”,而且对自己的思想也是很好的教育和洗礼。  相似文献   

15.
住在牧民的毡房里,尊敬老年人的风尚习俗随处可见。了解这一点,可以说是贴近哈萨克牧民生活的一个窗口。一次,我投宿的牧民家,老人要出门走访亲戚。吃早饭时,老人坐在花毡正中,儿媳在旁边一碗一碗地斟奶茶。饭后老人起身时,儿媳就先掀开了毡门帘。我随着出门一看,儿子已准备好了马。老人到山石背后小解,儿子又往小铁壶里灌了水,还加了温水,接着提壶给老人倒水洗手。这时,儿媳提着两头装着东西的马褡子搭在马鞍上。儿子一手扶着老人,一手牵着马缰绳,帮老人骑上马,又紧了紧马肚带,把马鞭递给老人。我不仅暗自称羡,虽说老伴已去世,老人却真有福气。傍晚,我和翻译采访回来,老人还没回家,锅里正煮着肉。翻译告诉找,这是老人临走时安排的。哈萨克人是最尊敬老人的,老人嘱咐的就要去做。有老人在,我采访时只有老人说话,儿子媳妇在一旁听  相似文献   

16.
在牧区采访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热爱生活的激情。我初到牧区时,进深山,穿戈壁,骑马走几个小时也遇不到一顶毡房,感到荒凉寂寞。可是,经过一段岁月的磨练,牧区的生活常常激发我求知的渴望,激情常使我获得许许多多意外的发现。我深深感到,牧区的高山平川处处是知识的宝库,相比之下,我的知识真是太贫乏了。有一次,我随一位懂汉语的哈萨克族乡干部到戈壁沙窝春牧场去。途中,我在马上注意到在草丛中依稀可辨的一  相似文献   

17.
记部通知我,让我在2001年度解放军报记会上,谈谈年初两赴内蒙古北部边关闯冰河及雪灾采访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周咏南  施扬 《新闻实践》2001,(12):25-26
《干净干事的楷模》获得了2000年度浙江新闻奖通讯奖一等奖。回顾这篇获奖作品,我们最深的体会是:用一个重大人物典型来回答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全国的主要牧区之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理应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领域。然而。牧区的新闻报道却一直是新闻单位突出的弱项。近些年来,牧区在改革开放中起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畜牧业在走向商品经济的新途上,正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许许多多本应得到生动反映的方面,至今仍然是新闻媒介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郭洗尘 《记者摇篮》2005,(10):22-22
去西藏以前,好多朋友嘱咐我.归来时一定带几朵雪莲花。尽管我对此牢记在心,却久久未能如愿,只能从资料上零零星星地了解到:雪莲,藏语“康拉梅朵”,生长在海拔4800米到5800米的高山石坡及雪线附近的碎石间,全草均可入药.有祛寒、壮阳、补血和暖宫之功能,主治妇女病、风湿性关节炎及肾虚、腰痛等病症,且有强心作用。植物书上说,雪莲是菊科风毛菊属雪莲亚属的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