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及语法化学说的理论,分析了“动+儿”、“形+儿”、“名+儿”这几种结构,说明了其中“儿”语素的性质,提出现代汉语中存在着构形语素“儿”和构词语素“儿”,阐述了构形语素“儿”和构词“儿”语素在功能上的差别,给出了判断这两类“儿”语素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祁永敏 《天中学刊》2007,22(3):82-85
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的罗山方言中,“儿”字有三种功能:充当词根语素;充当儿尾;充当儿化的标记。这三种功能相互重叠,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罗山方言中“儿”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是: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词根语素虚化为儿尾的阶段;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儿尾演变为儿化的过程,儿化占很大的优势。这些为探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儿”字演变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儿”出现于词尾的功能主要是两种,一是表示语音音变功能,二是表示构词语素功能。如果“儿”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不是语素;如果“儿”不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是语素,或者是实语素,或者是虚语素,所构成的词,或者是复合式合成词,或者是附加式合成词。“儿”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于词尾,其情况可分为:双音节 “儿”和单音节 “儿”两种。双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是“儿化”词,是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而不是三个语素。单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可分为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儿化”单音节词,关键看“儿”是否“儿化”,是否具有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不分情况把“儿”都视为语素,概念上是混乱的,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对于在北京话以及广大北方方言中存在的儿化音节中的"儿"的性质一直存在着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儿"作为词缀的语素,也有人否认"儿"的语素身份,理由是儿化音节中的"儿"不够一个音节。本文将从词缀和语素的定义出发,指出对于语素的理解不应该狭隘,重点讨论了"儿"作为语素的几种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儿化音节中“儿”的语音地位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语法地位的归属上,都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语素。本则针对儿化形式与非儿化形式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影响,认为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节中的“儿”,应该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语素,凡是不具有区分意义作用的,则不算是一个独立的语素。与此同时,中对儿化音节的读音及书写规范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词语素在语义上相近或相似,但在表意功能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本文以“愉快”、“背叛”为例,通过对语素“快”、“背”历时的语素义发展情况和共时的语素构词能力分析,发现由于在同一汉字下记录多个语素,同形语素的表意受到同形单音词的影响,在双音词的表意功能不显明.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中有关语素的内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涉及成词语素中的一些单音节虚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构词能力,语素与语素组合成词时的位置问题以及儿化韵中"儿"能否自成语素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学者们一直对"儿化"中的"儿"是不是语素的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而,在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音义结合的角度以及语素辨析的角度对"儿化"中的"儿"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具备成为语素的基本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区分出"儿化"中作为构词语素的"儿"以及作为构形语素的"儿"。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 ,语言学界对儿化音节中“儿”的语音地位虽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语法地位的归属上 ,都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语素。本文则针对儿化形式与非儿化形式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影响 ,认为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节中的“儿” ,应该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语素 ,凡是不具有区分意义作用的 ,则不算是一个独立的语素。与此同时 ,文中对儿化音节的读音及书写规范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从"儿"语素的发展历史来看,"儿"最初为实词,是词根语素,后来衍化出附加语素(后缀)"儿"。文章结合对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分析,认为汉语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是受了北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卷舌音的影响,而是汉语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儿"由实词虚化为意义宽泛空灵的后缀,后缀"儿"语义的虚化伴随着语法功能的泛化,带来了语音的弱化,甚而黏附于前一音节并与之融合,汉语儿化现象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桑悦 《现代语文》2015,(1):44-45
“传承语素”这一概念由杨晓黎(2006)首次提出,为汉语语素分类提供了从历时层面划分的新视角。所谓“传承语素”是指从上古的词发展而来,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构词成分而存在的语素。本文对传承语素“兵”在现代汉语词和短语中的构词情况进行分析,并试图总结其构词规律。  相似文献   

12.
语素是汉语里最小的语言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原来叫“词素”,后来吕叔湘先生认为应当叫“语素”,原因是:叫“词素”似乎是颠倒了“语素”与“词”的位置,给人的感觉是先有“词”后有“词素”。关于语素的分类,从专家语法角度讲,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从教学语法角度讲,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是说法不一,甚至有的教材在这个问题上自相矛盾,给初学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不想探究语素的源流、廓清语素的含义,而是仅就语素的分类问题做一简单的梳理,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3.
针对活跃的“X 性”造词现象,本文一反众学者的虚语素说,在严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是实语素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4.
语素化是指由只表音的音节演变为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的过程。音节固定为语素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语素义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变化。本文首先明确了语素化概念及其判定标准,然后基于词义变化理论,分析了单音节、多音节以及字母语素化后语素义变化的类型,探讨了词汇语素义及语法语素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镇龙方言儿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名词性叠音词根的儿尾词是镇龙方言的一大特点;儿尾有协和音段的功能以及狭义指小和广义指小的方式;儿尾与子尾在人名和亲属称谓的范围内构成了一对有相反社会意义的语言变素;儿尾的共时声调差异系轻声渐进扩散所致;镇龙方言儿尾实际上在一个音系内部共时地展现了一种由儿尾向拼合型儿化演进的汉语后缀“儿”的微观语言史;儿尾的轻声音变表明单个语素的音变也可以是在相关词汇中渐进扩散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语素的分类,语法学界分歧较大。本文提出“功能意义”标准,把语素分为成词实语素、不成词实语素、成词虚语素和不成词虚语素四类;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语言单位的辨别一直是语法研究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从汉语的实际出发,归纳出辨别不同语素的方法;从结构关系入手,探索语素组合的内部规律,提出“语素组”的概念,对合成词中多语素的组合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汉语以语素为基础造句(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语言中语素原则上必须先构成“词”,才能用来造句。“词”有自己的规定形式,而汉语中的词汇单位并没有。汉语与欧洲语言在句法上的基本区别就在于语素可以直接参与造句。人们之所以会认为汉语也有词,是受了英语词形贫乏化的影响。汉语语素可以直接作为句子成分,也可先构成字组或短语用作句子成分。语素构成字组,再扩充为短语,进一步构成句子,都靠反复应用7种语法关系;7种语法关系通过“语序框架”起到造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符淮青先生的语素构词能力分析理论,对语素“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出现的各个意义是如何构成各个词的、用什么方式、数量如何等进行了描写。在此研究基础上,还就《现代汉语词典》在释词中对语素义的说明以及对语素“盘”义项的概括提出了两点讨论:第一,《现代汉语词典》对某些组词中“盘”的意义未作说明;第二,对于那些部分语素义模糊或者全部语素意义消失的组词,根据其中的语素“盘”在现代汉语中构词能力的发展,《现代汉语词典》应该考虑对其的意义重新作出说明,或者构建一个独立的义项,、  相似文献   

19.
同素异序词是汉语词汇体系独特的组成部分,指的是构成语素相同,语素的组合顺序不同的两个双音节合成词。这类词的起源久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存留于现代汉语中的同素异序词极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宝库。本文试图通过全面整理《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同素异序词,来探求其规律性和系统性。着重从概念所涉及的“语素”、“语素顺序”、“词”的各自界定入手,对这类词的具体范畴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对同素异序词的语义关系进行详细解构,划分出具体类型,深入把握“同素异序词”这个特别聚合体系的语义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一 )语素的概念出自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现已在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如何根据语素的定义确定一个形式是否语素 ,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通行的“同形替换法”检验的是语素的结合能力 ,然而一个音义结合体不一定具备与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结合的能力。正如我们所指出的 (杨锡彭 1993a,b) ,结合功能的标准解决不了偏义复音词、借形词的语素辨认问题。石安石 (1993)列举了结合指数为 1的“一用语素”。董为光 (1994)也对“两端替换法”质疑 ,认为语素的构词利用率高低悬殊 ,有一些近于“一次性”使用的语素。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