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1919年1月1日,罗家伦、傅斯年等北大高年级学生出版了《新潮》杂志,得到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大力支持,编辑部就设在李大钊任馆长的图书馆办公室。蔡元培特批每月3000元大洋办刊。《新潮》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他们要求辞退两个教师陈独秀和胡适,开除两个学生罗家伦和傅斯年。蔡元培坚持不肯。  相似文献   

2.
邵建 《学习之友》2013,(1):46-47
1919年“五四”那天,是《新青年》广场民主的第一次上演。那天的高潮不在天安门,不在使馆区的东交民巷,而是在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据当时在现场的北大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五四运动”的命名者)回忆:章宗祥和一个日本人躲在一个小房间里,  相似文献   

3.
1919年5月4日,北大等八大院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发表宣言即后来著名的《五四运动宣言》,这是那天惟一的印刷品,出自罗家伦之手。宣言的全文是:现在日本在国际和会上,要求并吞青  相似文献   

4.
通常被称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哪里 ,是史学界值得弄清的一个问题。1999年 5月 14日《文摘旬刊》第 683期以《谁最先提出“五四运动”一词》为题 ,摘录了黄志文发表于《新闻汇报》1999年 5月 3日上的一篇文章 ,提出 :19 19年 5月 2 6日罗家伦用笔名“毅”在《每周评论》第 2 3号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 ,此时五四运动爆发仅 2 2天。在该文中 ,作者从标题到正文都使用了“五四运动”一词。这是第一次在印刷品中采用这个提法 ,以后这个名词就成为这次运…  相似文献   

5.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身处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罗家伦,在所编辑的《新潮》杂志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杂志界》一文,批评矛头直指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等刊物。《东方杂志》被迫实行编辑改革。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更换主编,陶惶存(又名陶保霖)接替了杜亚泉。于同年七月,陶惺存发表署名为“景藏”的回应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杂志观,对杂志的概念作了独到的界定,并把杂志的社会职责分为三类来认识,进而提出了杂志的六条编辑标准。以编辑学术观点来审视罗家伦和“景藏”的杂志观,后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前者。  相似文献   

6.
罗家伦(1897-1969年),号志希,浙江绍兴人,出生在江西南昌。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相似文献   

7.
我最早知道罗家伦先生的名字,是30年代初期我念初中,一位历史老师课堂上讲述五四运动史实时提到的。他说,五月四号那天,学生游行已经整好队伍就要出发了,才发现没有一份正式的宣言来说明游行的目的和学生们的主张,于是由一个北京大学名叫罗家伦的学生在五分钟之内写好一份宣言,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就拿着这个宣言,冲向街头。 后来,我们读到了由当时22岁的罗家伦立在一张长桌旁一挥而就的这份宣言。全文是:  相似文献   

8.
罗久芳  李菁 《教师博览》2007,(12):20-21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名人,三十一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十年掌权者。  相似文献   

9.
张晓唯 《教师博览》2013,(10):22-25
<正>1911年暮春,五四运动使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和段锡朋三人一时间蜚声海内,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活跃在民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领域,均有一番作为和表现。首先提出"五四运动"名词  相似文献   

10.
第三大题为现代文必考阅读。文章节选自罗家伦的《历史的先见》第三篇《知识的责任》,原文5769字。该文初发表于《新民族》第一卷第18期,后经改写,辑入《新人生观》。《历史的先见》是由学林出版社编选,1997年1月版的“海外学者文丛”之“罗家伦文化随笔”,选文29篇。  相似文献   

11.
李菁 《教育》2007,(17)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舵者,这些字符记录了罗家伦的人生轨迹,至今还散发着令人敬仰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1917年,罗家伦投考北京大学文科,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胡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可校委们察看罗的全部成绩单后大吃一惊,数学成绩竟是0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他。罗后来成为五四运动风云人物,并起草了《五四宣言》。  相似文献   

13.
罗家伦是新潮社发起成立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带领新潮社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北京五四学生运动最重要的主力军。还以《新潮》为阵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斗争,对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潮社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与地位与罗家伦的贡献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清华往事     
近日翻读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一书,中间的称谓问题引起了我的一些注意,譬如,在1928年时。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罗家伦为清华校长,罗家伦聘请“我(冯友兰)为哲学系教授兼秘书长。”首先是教授,尔后“兼”秘书长.这秩序在今天看来有些颠倒。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办大学,大学要教育家来办”,这本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但反观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一百多年的曲折历史就会发现,这个基本的常识却在现实中难以落实。由孟丹青博士撰写的《罗家伦的教育思想及实践》(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一书,把罗家伦放在中国大学教育百年的历史发展背景中去考察,通过他与时代的互动,以及和同时代人的比较,可以看出他在历史坐标系上具有独特的位置和地位。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家办大学艰辛探索的历史画卷,重点考察了罗家伦在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的教育实践以及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我国当代大学的发展具有有益的启示和重要的借鉴作用。罗家伦,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1897年生于江西南昌,1969年12月25日病逝于台湾。1928年8月,31岁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932年8月至1941年9月,任中央大学校长。他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是教育家、外交家和实干家。罗家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者和管理者,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切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家伦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相似文献   

17.
罗家伦是民国时期体制内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中国近代大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他的大学理念及办学实践中,罗家伦从民族争生存的角度来看待大学使命,突出了大学教育对于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大学治理紧密围绕国家目标展开,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需要的知识生产和人才培育。在教育过程中,他强调政治意志对于大学师生的引导,灌输主流的意识形态和党派价值观。罗家伦的教育理念及其办学实践体现了政府主导的大学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罗家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曾是一位颇受争议也是贡献较大的校长,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大刀阔斧,厉行改革,使清华走向了综合性大学的轨道;任中央大学校长,更堪称鞠躬尽瘁,十年耕耘,创造了那个时代高等学府发展的神话。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罗家伦的大学理念与实践的学术性、民族性与本土性。  相似文献   

19.
1932年8月,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前身是国立江苏大学;国立江苏大学的前身是第四中山大学;第四中山大学由东南大学所改;东南大学最初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分出的教育、农业、工艺及商业四科基础上组成。而南京高师是在原两江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的旧址创立。罗家伦以九年之久的时间办理中央大学,使中大比起前身,有较大发展。罗家伦出任中大校长,于当年10月开学复课。次年,着手重建医学院,并在工学院设立  相似文献   

20.
在清华大学早期的校长中,有两个人特别出类拔萃,一个是梅贻琦,一个是梅贻琦之前的罗家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