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9月9日至12日,由武汉大学传统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台北《鹅湖》杂志社、台北东方人学术研究基金会、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的主题展开。其问,140位与会学就当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当代新儒学与宋明儒学、当代新儒学与西方哲学、当代新儒学与佛学、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及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儒学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早在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就成了热点,二战后这个问题再度成为儒学讨论的热点。特别是在日本产生了所谓经济奇迹和“四小龙”崛起之后,有的学派把这个问题推到了极端,似乎日本和“四小龙”战后经济飞跃发展应完全或主要归功于儒学...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当代儒学的进一步研究,加强全球性儒学研究的交流与协作,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教育基金会、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院于2004年4月2日至5日在杭州联合举办了以"儒学的当代发展及其理论前瞻"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俄罗斯、德国、英国、瑞典、乌克兰、挪威、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会长谷牧、会长叶选平,著名学者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大会围绕着"儒学与当代文明"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1年9月3日至5日,由四川省孔子研究会、犍为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儒家德治思想暨孔庙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在犍为宾馆举行。来自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德阳市博物馆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省内外博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一致,必须坚持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儒学研究与孔庙保护和利用工作。会议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国际二程(程颢、程颐)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专家学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各国学就二程思想成为中国近古社会学术主流的内在根据、二程思想与北宋儒学、二程学说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二程思想与理学心学之源流、二程思想与佛道二教、二程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二程思想在现代及未来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并对英国名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所《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一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一书作了评议。  相似文献   

7.
当代生命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物学、医学领域,但这门学科产生之初,就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成为关系到整个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生命问题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其引起的价值冲突与规范冲突等等,使这个兴起不到半世纪的学科备受关注。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的人科学,对于生命伦理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在回应生命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儒学自身价值系统得到了展示,使儒学重新走向了现实生活,同时儒学也提高了在当代社会的应变能力,自觉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8.
宋代,士大夫崇佛之风日甚,几至人人谈佛。理学诸子为捍卫儒学地位,视佛学为异端,着力排佛。二程、朱熹强调儒佛界线,以儒家价值观立论,从“理”的“实”与“空”、“公私”、“义利”等方面力辨儒佛之异,指斥佛学无“理”,即便有“理”,其“理”也“空”;佛学立教,为“私”为“利”。但是,儒学与佛学本为两种不同的信仰体系,理学诸子以儒学价值观度量判定佛学之非,其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故其排佛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儒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讨会”综述由中华儒学文化研究中心主持的"儒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讨会"于1996年1月25日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行,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会议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陈德述研究员和蔡方鹿副研究员主持,上午,陈德述同志汇...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5”于2005年12月10-1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众多知名学者围绕“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著名哲学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指出,人文价值的二元裂变产生种种价值误导和弊病,从而导致19世纪中叶以来,东西方文明冲突所带来的价值危机是悲剧性的,并不断给人类自身带来冲突和灾难。而先秦儒家的人文价值可化解这种冲突,其核心理念是儒家论道的形而上天命论与形而下的器物论、天道性命超越性与百姓日用经验性、内在心性的道…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点认为,汉初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才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则认为,汉初儒学已发挥了统治和主导作用。首先,儒学提出的“文武并用”、无为政治、礼制建设等统治策略,比黄老之学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回答了时代课题;其次,汉初的文化、政治、法律政策以及有关制度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第三,汉初社会已经出现了传习、尊崇儒学的风尚,儒学的基本规范和价值标准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12.
北京“儒学思想讨论会”简述1991年6月13日至15日,“儒学思想讨论会”在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文化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等五个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  相似文献   

13.
一、何谓“东亚意识”?“东亚意识”是指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的东亚地区内在性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一种意识。中日韩三国被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儒学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东亚意识”就是在这一重要影响作用下而...  相似文献   

14.
管理学家成思危教授认为,儒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重国家及社会管理,其精髓可归结为“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上述见解颇有道理。本文拟就儒学精髓中“知人善任”之“善任”,即怎样合理使用人才问题,探讨儒学之管理理念。儒学在合理使用人才问题上,迸出过许多智慧火花,产生过一系列重要的管理理念。其中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对待人才的长处与短处,以及用人问题上的诚和信等三个理念,充分反映出儒学在人才管理观念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一)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人才。任用这…  相似文献   

15.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儒学、道学、佛学研究中心主办,法国利氏学社给予合作的“'99成都和谐与交流学术研讨会”,3月29日至31日在成都举行。来自法国、美国的汉学家和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会议以“和谐”、“和平”、“交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评论蒙培元新著<情感与理性>的形式,通过对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比较,意在揭示儒学当代阐释的一个崭新视域.文章提出,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的视域,不论采取经验论的、还是先验论的进路,都难以克服儒学阐释中的理论困境.唯一的出路在于一种新的视域:儒学的生存论视域.  相似文献   

17.
论儒学取得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内在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以家庭为其仁学植根的土壤;铸造以情为基调的化性格;以学术之“毛”附政治之“皮”是它的“执”;“学而优则仕”使儒学独具魔力;它以开放的姿态与道家、佛教共存互补。儒学自身的上述特点促进了它在中国化中的主导地位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首次对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把儒家的“礼仪”化应用到现代管理中,使之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是研究儒学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本从约束与规范,正身与自律,自尊和尊重他人,和为贵,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新加坡举行了以“儒学与新世纪的人类社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新加坡儒学会主办,与会学来自中、美、英、韩、新、马、泰、越、印等九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共计120余人,提交论50余篇。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戴琏璋教授、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等名学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作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20.
汉代采取“以孝入律”的强制措施,大力推行“以孝治天下”治国之策,儒家孝伦理逐渐被汉律化.为此孔子儒家孝论在汉代发生很大变化,乃至异化.以现代法学的视角,从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几方面梳理孝伦理的汉代律令化,探讨孔子孝论在汉代的异化及其社会影响,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孔子孝论的内涵和实质,厘清原始儒学与后世儒学的区别,正本清源,从而汲取孔子孝论之精华,弘扬中华“孝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