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巿”和“市”粗看上去字形相同,但仔细看就能发现它们是不相同的。“巿”是四画,是以“一”起笔;“市”是五画,是以“、”起笔。 以“巿”为偏旁的常用字,韵母都是ei,如充沛的“沛”,肺腑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东晋郭璞《方言》注"江东、山越间呼姊声如巿"的记录,分析汉语、侗台语两方面的音韵演变,指出"巿"字实际上是古越语(早期侗台语)表"姊"义语素的标音字,此为魏晋南北朝汉语"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在词汇层面上的表现之一。另外,文章比较了其他若干古江东方言词与侗台语之间的音义关系,旨在说明,要全面地诠释"南染吴越"的涵义,还需要结合非汉语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市是集市、城市的“市”吗?不是。“市”与“市”是形、音、义都不同的字。  相似文献   

4.
"音"和"声"通常被认为是同义语素,关于"音"和"声"的关系,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音"和"声"在现代汉语中有所区分,但在古代汉语中并无区别;二、"声"是自然的声音,"音"是人为加工后的声音;三、"声"是主观感知的声音,"音"是客观存在的声音。本文认为"声"和"音"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交叉关系,既有重合部分,也有只属于自己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声"、"音"都可以表示声音,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二者组合成词表示声音。但是"声"、"音"并非完全相同。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声""音"的不同之处,"声"多指器物之声,"音"则多指人之声音。由于词义的扩展,某些情况出现混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国语》记载中"夫宫,音之主也"这句话,不少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结论。笔者通过反复查阅,认真辨析,认为应该这样阐释:所谓"音主",即音之主,指的是排在音列第一位的音,不含有主音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很容易将“肺”的右边误写成“市”。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市”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声旁。“市”音bèi,四画,以它作声旁的字往往韵母是ei,如肺、沛、  相似文献   

8.
释“蟆”     
"蟆"是汉语中表示"蛙"义的最常用核心语素,由甲骨文中殷商汉语词"黽"的语音发展而来。"马、蚂、妈、麻、黽、巴、蚆、霸"是"蟆"的音同或音近字,它们是同源关系。"蟆"和"婆、母、乸"等虽然语音相近,但并不同源;后者为壮侗语族中的"母"发展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9.
汉语词汇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原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关系表现为"约定俗成";派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关系主要表现为"音近义通";合成阶段"音近义通"现象主要存在于连绵词之中."约定俗成"是音义关系理据性和任意性的辩证统一,"音近义通"是汉语词源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0.
"软五"当读为"栭梧":"软"是"輭"的俗字,"輭(音ruǎn)"又换读为"輭(音ěr)",而"輭(音ěr)"又是"栭"之音借。"五"为"梧"音借。"栭""梧"分别指斗拱上的方木和支撑斜柱。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诗本音》以"无韵"对待的诗句,段玉裁当作"合韵"。"无韵"与"合韵"的对立不是段氏有意放宽了押韵的原则。段玉裁用"读如"或异文标示实际押韵音的例子揭示出合韵的本质,即韵脚字在古音系统中的读音与其实际押韵音异部。"无韵"与"合韵"对立的原因是,顾炎武不知某些字有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归部音(本音)之别,遇有韵脚字异部者,按"无韵"对待;段玉裁严格区别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之归部音,将韵脚字未按本音押韵的情况视作"合韵"。  相似文献   

12.
《集韵》中的"某某读"并不都是指前代经师的特异读音,大多数"某某读"是《集韵》编纂者错误地沿用前代经师音注中的特殊音切而造成的:一是误把"非注音"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一是误把"注非其字"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  相似文献   

13.
顾炎武《诗本音》指为方音的韵例,段玉裁当作合韵。顾炎武所言"方音押韵",多无方音实据,属主观推测,而且概括不了其它原因所致韵脚字异部的现象,这是段玉裁用"合韵"代替"方音押韵"说的原因。"方音押韵"的特点是韵脚字的押韵音与系统中本音异部,与段氏用"读如"或异文所示的"合韵"特点相同。合韵的内涵是韵脚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  相似文献   

14.
"须"和"需"音同而形义不同。"须"本义指胡须,常用义指"一定要",多显副词用法(如"须要、必须、务须、须知、须采取措施")。"需"本义指遇雨停下来等待,常用义指"需要",现不单用,只能组成合成词或固定短语,显动词用法(如"需要、必需、需求、各取所需")。因二者音同义近,常与几个共同的字组成的词也易混用。"必须"和"必需"就是其中的一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在黄汉华教授提出的音乐符号行为链条:"物"—"心"—"身"—"音"—"心"—"身"—"音"—"身"—"心"—"物"的基础上,探讨"物"、"心"、"身"、"音"四要素在音乐实践中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三个环节中的转化关系及其内涵在链条中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它时强时弱、若隐若现,仿佛穿越(亘古蛮荒四海八荒)而来;它源自茫茫宇宙深处,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天籁之音"。它就是根据脉冲星信号振幅转换为声音后制作的一段音乐,蕴含着等待破解的宇宙之谜,深邃而神秘。这段神秘的"天籁之音"只有短短30秒,却是贵州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的镇馆之宝,而捕捉到脉冲星信号、探测其振幅的是  相似文献   

17.
<正>巴金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关于他字中的"芾"字的读音历来没有受到重视,有人读芾(fèi)音,有人读芾(fú)音,那么到底读哪一个音呢?笔者想:搞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来是对李先生的尊敬;二来有利于教学中的统一。要想读准"芾甘"中"芾"字的读音,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巴金的名、字的由来。巴金的名与字是他爷爷李镛给他起的。李家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大家庭,李镛  相似文献   

18.
"软五"当读为"栭梧":"软"是"輭"的俗字,"輭(音ruǎn)"又换读为"輭(音ěr)",而"輭(音ěr)"又是"栭"之音借。"五"为"梧"音借。"栭""梧"分别指斗拱上的方木和支撑斜柱。  相似文献   

19.
“长铗”考     
"铗",朱熹、王力等认为是"剑把"之义,值得商榷.通过考证可认为:"铗"即是剑,是"剑"的一音之转.  相似文献   

20.
孙大雨“音组”理论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大雨批评了诗歌写作中自由诗和新月派的"等音计数主义".在英语诗歌格律的启发下,提出了"音组"学说.他从字音的"音长"出发,累"音长"而成"音节","音节"遵循"时长相同或相似"的原则积成"音组",然后构建诗行和诗节.孙大雨认为,当诗行的意义、语法关系和"音组"相冲突的时候.应遵循"音组"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