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危机传递的信息表明,传统的投资出口双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制造向消费的转型,是后危机时代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需要将积极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相结合,在多个领域全方位进行发展模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加快政府支出结构向公益性回归,大力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国有资本的垄断局面,让国有资本适当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给予民间资本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现状,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城市化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无论是政府与社会,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发生的深刻变化。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政府以及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廉洁高效的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我国法律措施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律对宏观调控与微观规范层面多方面的错误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是最终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美国法律对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规范不力是酿成危机的重要根源,金融信贷管制法律松弛助长"次贷"违规通行无阻是酿成危机的重要隐患,金融监管体系存在法律漏洞是酿成危机的重要因素,法律长期缺乏对金融技术与制度创新保持协调发展的规范是酿成危机的关键性因素。国际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必须依法推进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实现相辅相成,强化金融监管措施,强化对金融创新风险的防控,依法防控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入。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应进一步提升我国法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的能力,坚持采取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的措施解决纠纷,加强对金融债权安全的保护,完善法律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职能,重视规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重视规范财富增加与社会分配的公正公平,法律监管机制要力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全覆盖,坚持提高金融、经济立法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坚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立改废"的长效与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源起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作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劳工权益保护。回顾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其对我国劳工权益的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1.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各国实体经济,导致大量劳动者失业;2.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手段而掠夺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3.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了劳动法规的实施从而损害劳工权益。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劳工权益保护问题不同于以往,使其具有了国际性、金融性和强依赖性的新特点。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应对和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工权益保护的冲击和损害,要求政府必须将劳工权益保护视为政策调整之核心,要求政府不能出台违反劳动法律的政策和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求政府必须拥有驾驭金融资本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国劳工权益。  相似文献   

5.
后国际金融危机出现时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十分紧张,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及发展,给我国金融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面对这一状况,我国进行控管经济政策尤为必要,是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阐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所处的严峻环境。  相似文献   

6.
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金融市场遭遇重挫,彼时刚出海的QDII即遭受重挫;三年后,在全球政府难以刺激本国经济、保持良好财政状况下,由政府牵头主导的债务危机再次让全球资本市场陷入了一场股灾之中,这让2010年重拾信心的中国QDII产品再次陷入了黑色领域。  相似文献   

7.
新自由主义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并不限于经济金融领域,它还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的其他方面。新自由主义灾后重建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实现了灾后重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中心导向的转变。它调动了私营部门的积极性,弥补了政府力量的不足;但同时也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带来了新的社会不公。反思其经验教训,有助于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灾后重建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应当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科学界定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逐步确立以非营利机构为主导提供公共产品的模式,实现社会资源整合、建立现代事业法人治理机制和产权制度,完善法律与政府监管体系,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运行。改革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浅谈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值此关键时刻,我们在这里共同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在哪些层面上造成影响,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或者全球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美国实体经济相对衰落引起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大调整。这场危机要经过四个阶段,有两种走向。究竞走向何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宏观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背后存在国际打压势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和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结构性隐患,中国具有爆发全面性经济危机的潜在因素。经济危机的出现,可能导致教育经费预算紧缩、入学率下滑和质量下降以及知识青年的失业率增加。在经济危机时期投资于农村教育有助于近期拉动内需增长,全面促进社会公正,大量累积人力资本。在政策选择上,应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和基本办学条件配备工程,全国性的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青壮年农民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教育政策选择,为这些国家解决学前教育可获得性、可支付性和质量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但也隐含着诸多难以规避的风险与挑战。作为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激进派”的典型代表,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在20世纪末从社区供给模式转变为市场供给模式,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保教领域的内在矛盾也日渐突出,如质量标准的提高造成服务成本上升,小微型保教机构因利润微薄纷纷倒闭,反而营造了有利于营利性企业垄断发展的环境;政府对学前教育社会服务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但保教服务价格持续攀升,形成了“高补贴、高收费”的怪圈;学前教育质量改革受到“成本”和“效率”问责,保教服务“去专业化”现象凸显,学前教育质量改革前景不明。以澳大利亚的经验为镜鉴,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要明确政府的治理角色,避免“市场中心主义”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鼓励学前教育治理制度创新,去除市场化改革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3.
在后危机时代,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现行国际经济秩序总体上将呈现出对中国越来越有利的态势。然而,中国在人均意义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应当秉持分配正义和有限自由的市场经济理念,推动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危机发展经历流动性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利率市场危机、美元地位危机阶段,重创了国际金融体系,冲击了实体经济,引发了社会危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经济危机,具有相对过剩、消费异化两个层次。全球通过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和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应对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全球都在反思"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了种种缺陷,需要进行改革。温家宝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金融体系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要"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因此,中国要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稳定金融市场,逐渐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它的构建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型财政体制,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究其根源,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金融监管不力的合力共同造成的。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日益全球化,金融市场相互开放、相互关联中当然也不能幸免。然而我们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更应坚持独立自主,防止外部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结合国内的发展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Education policy has been undergoing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initiation of economic reforms and the open-door policy in the late 1970s. These market-oriented reforms and the pursuit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a globalized economy have significantly impacted China’s education policy and development.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and its increasing integration with the global market, a more pragmatic perception of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taken shape in the post-Mao era, resulting in the decentr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ims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since the start of the economic reforms. It will firstly make a brief contrast between the education polic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s. Then, the decentr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since the initiation of the economic reforms will be examined. What follows is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that market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had on education polic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weakening role of the state in education provision and the disparity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re key issues facing China’s education policy following the economic reforms and the open-door policy. It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equal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in China entail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to the education sector.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房地产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由此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根据新形势,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并结合市场的复苏提供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投资信贷市场和土地增量适时投放,来确保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要认识我国的发展优势和巨大潜力,紧紧抓住并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把握保增长的战略部署,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根本途径,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我国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