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于动静转换和结合也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说记者工作是一个“动”的职业,大体上是不错的。他的工作内容天天在动,总是去追求“新”和“闻”;他的工作地点也是在“动”的,东奔西跑,忽上忽下;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是在“动”的,有时可有帝王般的享受,有时要过叫化子的生活;他的时间上的要求也是在“动”的,有时急如星火,有时可悠哉悠哉;有时在嘈杂的现场要“立马可待”,有时可“躲进书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出外采访的主要目的是抓住发生事件中的新闻,记者接触到新闻事件后,能否“手到擒来”甚至是抓个独家新闻,出色完成采访任务,笔者以为这与采访记者是否做好“谋而后动”关系重大。新闻记者虽然有文采高下之分,但完成采写任务的基本文字能力还是勿庸置疑的,所以这也是笔者强调记者采访要“谋而后动”的原因。所谓“谋而后动”,是指先计划稳妥而后再行动。笔者因有几年的采访体育项目、体育赛事的切身感受,因此将“谋而后动”诠释为搜集  相似文献   

3.
戒“心动”     
南禅创始人慧能云游至南海法性寺。一日,寺内众僧听印宗法师讲经,忽然一阵轻风掠过,佛前的刹幡晃动不已。一僧说:“幡在动”;另一僧说:“不是幡动,是风动。”二人争辩不休。慧能一旁听了,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微语轻声,众僧如醍醐灌顶皆有所悟。和尚们悟的自然  相似文献   

4.
姚远 《大观周刊》2012,(40):189-190
音乐课堂中的动态教学模式就是让音乐课堂”动”起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在”动”起来的实践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动”起来。本文从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中旬,台湾壹传媒集团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了一种名为“动新闻”的新型新闻报道样式,因其过渡渲染血腥暴力在台湾引发巨大争议。本文运用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台湾“动新闻”事件,认为“动新闻”可以作为鲍德里亚关于“仿真社会”和“意义消解”这些后现代预言的直接体现。它有可能加重真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并使新闻成为对消费欲望与感官欲望的无意义模仿,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警惕。同时,文章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认为“动新闻”将新闻叙事中的想象因素突出出来,对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洁 《视听纵横》2005,(5):50-51
电视节目是一种“动”的艺术。人类的生活起居、探索自然、改朝换代,以及人类情感变化、善恶表露等等,无不体现一个“动”字。或自动、或互动,不动则就没有今大的世界。世界万物永恒的运动,又推动着宇宙的千变万化——包括人类的前进和发展、倒退与毁灭。作为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当然也就离不开一个“动”字。无“动”则无戏(艺术)。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动”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活跃、新生和必然的存在状态,反映着事物鲜活而又开放的结构形式,同时又昭示着旺盛的活力与蓬勃的生机:“静”则揭示了事物凝滞、稳定、均衡、历史和偶然的状态,体现着事物稳重而又和谐的结构形式。动与静的互为依赖、相互转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世界规范的秩序和流畅的节奏。动与静同样体现了不同的美学含义。“动”喷发出蓬勃而又张扬的审美能量;而“静”则孕育着凝聚而又沉稳的向心力。“动”的舒展与“静”的闲适共同构成了和谐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8.
漫画·笑话     
反对到底 富尔顿第一次公开展示他发明的蒸汽船时,没有人相信这东西动得起来。两岸群众不断鼓噪说:“动不了,动不了,绝对动不了!”没想到船一下子发动了,夹着蒸气和汽笛的呜叫声向前驶去。群众张口结舌看了好一会儿后,改口说:“停不了,停不了,绝对停不了!”  相似文献   

9.
杜雷 《大观周刊》2011,(32):179-179
在初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也“动”起来。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这里所说的“动”是指学生学习时高涨的积极性。所谓“心”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以“短”取“动”以“动”取“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翟惠生几百个字的短新闻往往是记者在第一线的“动态”之中捕捉的:或记述一种新的事实,或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或采写一位新闻人物,或阐明一种有新闻价值的观点。在一个整版的新闻纸上,与“动态”密不可分的短新闻往往...  相似文献   

11.
一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好新闻?我看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真,短、快、活、强。”那么什么样的新闻读者最愿读呢?一字而蔽之,曰“动”。前面所说的五字标准中,“真”、“短”是对新闻的一般的和最基本的要求;后三字则是提高新闻可读性的高层次标准。这几个字都离不开“动”。只有动,才会快,才会活,才会强。由此可见,动的新闻,包含着较强的时效性,较生动的现场性,较明显的针对性。由这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感新闻整体。  相似文献   

12.
让记者“动” 起来,让新闻“流”进来,让版面“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张颖琴 《大观周刊》2011,(50):174-174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英语课从老师“盼我学”到“我要学”。在初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也“动”起来,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这里所说的“动”是指学生学习时高涨的积极性,所谓“心”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让新闻“动”起来──城市广播新闻应注重发挥的优势王维德,李慧敏城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在当今传媒的竞争中,应当突出体现什么样的特色,才能增强它对听众的吸引力?笔者认为,让新闻“动”起来,应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动”的含义之一:新闻必须滚动1.滚动...  相似文献   

15.
曹印林 《大观周刊》2012,(34):281-281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使教学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传媒》2005,(4):1-1
“震”卦,其性为动,方位为东,季节为春。震为动,但又不言动而称震,是因为震不仅具有动惧之义,而且有雷的震奋之象。《彖》日,震动本身就意味着亨通,震动来临,战战兢兢,因恐惧而知戒备,后可致福。笑谈以对,其后就有了法则。震动惊惧百里,而使近处戒备,凡是能够戒惧的人,“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宗主也”。改革的“属性”,与“震”之意可相比照。  相似文献   

17.
漫画·笑话     
《出版参考》2011,(10):28-29
反对到底 富尔顿第一次公开展示他发明的蒸汽船时,没有人相信这东西动得起来。两岸群众不断鼓噪说:“动不了,动不了,绝对动不了!”没想到船一下子发动了,夹着蒸气和汽笛的呜叫声向前驶去。群众张口结舌看了好一会儿后,改口说:“停不了,停不了,绝对停不了!”  相似文献   

18.
服务好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从全局的高度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市州级党报在整个新闻宣传工作中的“龙头”。但是,只有“龙头”动而没有“龙身”动.整个“龙”也就“活”不起来、“跃”不起来、“灵”不起来。长期以来,市州级党报由于偏重做好“龙头”文章.忽略或轻视做好“龙身”文章,  相似文献   

19.
倩男 《出版参考》2007,(6X):24-24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奔涌以及出版体制改革的加快,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出版要求编辑除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全神贯注地“静态”审稿的修养以外,还必须努力变得越来越“动”感十足。具体而言,就是要静中求动,必须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动”足脑筋,下够功夫。  相似文献   

20.
王黎雅 《编辑之友》1990,(3):21-22,31
编辑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达到两种基本功的结合,即“动”与“静”相结合的本领。“动”即要求编辑具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量,要能挖掘作者潜心著述的杰作。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哪一家出版社都要出好书、创名牌,谁也不肯让那些闪光的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