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是高校治理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管理成效反映了高校的治理水平。文章基于4R危机理论的视角,从危机缩减、危机应对、危机反应、危机恢复四个阶段来揭示高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短板效应。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危机预控能力是根本;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联动决策机制是关键;建立善后安抚机制,完善危机评估机制是基础。  相似文献   

2.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类高校突发事件出现相对集中,高校突发事件不仅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积极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建构健全高效的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不断提高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促进高校稳定发展,是高校管理者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本文从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出发,分析介绍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对我国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提出了我国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存在着观念滞后、制度缺失、组织无力、沟通不畅、反思不足等困境.以“善治”理念为指导,就是要突破现有的高校危机管理思维定势,打破高校治理一元格局,构建高校主导、师生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化长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冯宝安 《早期教育》2014,(12):50-53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是幼儿园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由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等四个部分构成,对幼儿园危机管理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幼儿园应在遵循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预防、预警、处理、善后等四个阶段加强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提高幼儿园危机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是我国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一般分为萌发期、爆发期、扩散和处理期、后续期四个阶段。针对各个阶段的传播特征和管理现状,高职院校应该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4R机制”,即缩减机制、预备机制、反应机制、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不仅关系到师生生命财产能否得到及时救治与有效挽回,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与未来的发展。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由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和回应反馈机制构成。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科学研判突发事件的性质与特征;正确掌握应急管理的程序与方法,有效控制事态的扩散与转化;前瞻谋划事后的恢复与重建,是高校主动作为、化危为机、稳健发展的管理之道。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学生已逐步"90后"化的新形势下,学生的生活环境、个性特点及维权意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效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结合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提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效能的若干途径,探索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丁婧婧 《考试周刊》2014,(71):158-159
在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转型进程中,高校发展出现了日见增多的突发事件,这使得危机管理成为现代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如何适时有效地抓住危机管理的契机,对组织进行创新,建构全面的危机管理处理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应当成为高校组织管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73):149-150
文章介绍了校园危机的含义、发展阶段,建构了一个"三个时期、九个阶段"的校园危机管理机制,期望通过这个机制提升校园危机管理能力,让学生在校园中平安学习与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给高校师生带来身心和财产上的损失,而信息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关键,加强信息管理有利于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损失.本文着重分析基于生命周期视角高校突发事件和信息管理理论研究,并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四个阶段",从信息搜集、信息决策,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四个方面提出适用于高校的可操作性的对策,有利于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