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优秀的中国花鸟画家,必须经过写生和临摹两个阶段。临摹是学画的一种手段,写生则是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写生可以认识、熟悉物象,锻炼造型能力,为创作提供素材,对形成创作风格起重要作用;临摹可以通过借鉴古人优秀的技法来充实自己,更好地掌握描写物象的实质。所以写生与临摹是画家成功路上不可忽视的因素,应当引起初学者足够的重视。中国画的写生与西画的写生有很大的区别,西画写生表达对象的全面因素,从造型到明暗光线、色彩对比都要求很完善,很逼真;而中国画的写生,尤其是花鸟画写生则是在观察理解物象之后,根据自己  相似文献   

2.
写生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早在我国唐朝时期,张璪便有"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的说法。自西方以研究物象透视、色彩规律、如实描绘客观物象的绘画体系传入我国以来,写生的概念在理解上便有了一些偏颇。中国画的写生和西画的写生是有一定差异的,虽然在初始阶段我们的训练目标都是造型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基础课之一,但中国画的写生并不以此为最终目标,中国画的写生更加注重的是写心、写意,从而使我们的写生进入到创作的状态,达到"气韵生动"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6,(1):26-29
写生是一个舶来词,在中国画中的写生已不再是一种绘画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已上升到人格修养的提炼和升华。水墨人物画作为由传统写意人物画衍生而来的新兴画种,水墨人物写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学习传统、探索笔墨语言、研究师法自然必不可少的课题,是为进行水墨人物画创作做铺垫,为水墨人物画创作搜集素材、积累绘画语言。  相似文献   

4.
临摹、写生、创作是中国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山水画也是如此。文章论述了临摹、写生的方法,阐述如何把临摹来的技法,转化成自己写生技能,同时反复强调临摹的重要性,而写生更为关键,两者都做好了,才有好创作。  相似文献   

5.
龚玉 《培训与研究》2004,21(3):92-93
本文拟从写生是储存丰富的信息资料的重要来源,写生是通往”天人合一”的至高创作境界的桥梁,写生对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写生能使创作者紧跟时代,反映时代精神等几个方面,揭示写生之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及中国画创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同时也确立了花鸟画写生的基本方法,在坚持传统写生"目识心记"前提下借鉴西画实地对写的特点与方法,有助于提高花鸟画的品质与画家的创作能力,在写生中坚持以情入画,用心作画,方可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成就与快乐。  相似文献   

7.
陈恩惠 《教育与职业》2007,(21):113-114
围绕如何培育中国画创作人才这一目标,文章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握临摹、写生与创作三者的教学,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培养目标看:三者的目的都是为培养中国画创作新人服务,那么中国画教育的全盘方案与教学大纲就应以"创作意识"作为三者教学的指导思想,使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建立在有利于创作培养这个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线描人物写生课程是高等美术院校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研究学习中国画的必经之路,又是提高学生绘画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绘画对线的表现取自意象,这种方法的特点已成为将画者主观的意象表现与客观的人物造型相融合,从而实现艺术形象的再创作过程,为此线描人物写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训练,而是一种主观意象的线条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写生须画活。倘若画得僵死无生意,徒有其形,便从根本上违背了写生的本旨。因此,对写生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指对照实物画,它是具体的面对实物直接描绘的方法;二是指写出生命的感觉,写其生机,写其生意、生趣和生姿,体现创作方法和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山水画的临摹临摹,又分对临与背临两种。初学者应以对临为主,等腕下精熟之后,方可背临或意临。临摹,是向先贤吸取精华、博采众长、提高笔墨能力和表现技巧的方法。学习中国画绝不能以参照临摹为终点,在临摹的同时要加强写生和创作,把临摹、写生和创作相结合,把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追求"自成一家"的艺术实践中,树立成功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1.
这幅《瞿塘峡下》图创作于1965年,是宋文治先生参加由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傅抱石带队的江苏万里写生团,历经两万三千里写生探索国画新出路归来后的作品. 江苏省国画院,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派之一——"新金陵画派"的发源地.1960年9月,在首任院长傅抱石的带领下,以江苏省国画院画家为主体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创了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此次写生紧紧围绕"中国画传统笔墨如何反映现实生活"主题,随团画家们激情饱满,呕心沥血地创作了一大批既有鲜明时代精神,又有纯净民族特色的中国画作品.  相似文献   

12.
1.培养孩子学中国画,造型能力是教学的关键,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呢?答:在国画教学中,对于儿童的视觉造型反应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形和色入手。形主要来自写生,写生是儿童学习中国画的必经之途,中国画的写生与西画的写生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  相似文献   

13.
章骞 《文教资料》2012,(4):84-85,89
如何看待临摹与写生,始终是学习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中国画如何延续,如何创造,如何保持自己的语言形式特点等根本性问题。本文通过对画论和具体作品的分析,阐述中国现代山水画临摹与写生的关系:通过对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临摹如何指导写生、临摹在写生中的体现,以及对中国画的意义等方面加以论述,阐释要把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地进行学习。临摹与写生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延续,创造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以黄宾虹为例说明这条路是可行的,只有这样中国画才能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然而,当今已有许多教育家和改革家要求抛弃传统,直接写生,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也失去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写生、创作,以至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美术创作与教学中存在着某些不重视写生的现象,这既不合乎绘画的艺术规律,也违背了中国绘画的历史传统。写生是山水、花鸟等以自然景物为反映对象的绘画艺术的基本功。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深厚的"师造化"传统,由此导致了宋、元两代写意画的出现,将中国画的艺术成就推向了最高峰。写意与写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写生对于当前的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中国画教学效果,很多专业院校将临摹课与写生课结合开设,但受西方写生课的影响,中国画写生课在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鉴于此,笔者从中国画写生的重要性,中国画写生与西画写生的不同本质等方面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3.观察与写生任何画种的学习,对造型的练习不外乎临摹与写生两种手段。通过临摹掌握前人总结提炼的技法规律与造型特征,通过写生印证前人总结提炼的轨迹:还源为本,以本求源,使临摹所得在写生中得以融会,得到发展。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7.
浅谈工笔人物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笔人物画教学是一个从学习传统到为我所用再到个人语言与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和创作意味在写生中的融入,使写生课与创作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中国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写生或者不明确写生的概念和目的,设置造型基础课程时只是笼统的设置了素描课,且以明暗素描为主,而并没有专门设置线形素描与线形速写课,有的也是目的和方向不明确。比重不大的现象。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误入写生训练的误区,被动地照搬、照抄对象。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画独特的造型手段。充分认识线形素描、线形速写的概念及明暗素描、白描之间的差异,以及线形素描、线形速写在中国画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制订一整套线形素描、线形速写课程的完整、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并且合理的安排和分配教学时间的同时应该从多层面、多角度、多类型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完整而正确的训练方式和思考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打下比较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培养出具备基本的美术创作能力的学生,最终才能够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中国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写生或者不明确写生的概念和目的,设置造型基础课程时只是笼统的设置了素描课,且以明暗素描为主,而并没有专门设置线形素描与线形速写课,有的也是目的和方向不明确,比重不大的现象。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误入写生训练的误区,被动地照搬、照抄对象。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画独特的造型手段,充分认识线形素描、线形速写的概念及明暗素描、白描之间的差异,以及线形素描、线形速写在中国画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制订一整套线形素描、线形速写课程的完整、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并且合理的安排和分配教学时间的同时应该从多层面、多角度、多类型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完整而正确的训练方式和思考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打下比较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培养出具备基本的美术创作能力的学生,最终才能够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成人教育中国画教学面临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师生在理论认识上存在误区,在当下国画创作"传统"与"现代"两大阵营的对立中感到困惑.今天的教学必须要在不断地加强传统技法训练的同时,强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正确认识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理论水平和国画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