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回诗史叙述与诗史批评论说的一项重要内容,乃厘清诗体演变的脉络并构建其典范谱系.他不仅显现了律诗体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唐宋律诗各体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也大致勾勒出古体诗创作在汉、魏、晋、唐、宋诸诗史演进阶段中的沿革承转之情状,并突出强调了“变”而不失其“正”的《离骚》对于诗史创变的示范意义.从中也可看出,方回标“宗”立“祖”,并非崇尚“江西”,实则是想通过梳理、统合诗史各阶段正脉典范以确立具有深厚传统且又有丰富创作实践依据的诗学规范体系,使诗人作家有足够的诗学资源可供酌取,从而在涵咏、师法各体范型的基础上,开辟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叶燮的《原诗》产生于对清代顺康时期诗学宗尚的反思过程中。《原诗》的理论集中在对四对范畴即“源流”、“正变”、“盛衰”、“因创”的解释上,以“变”为核心,梳理诗史发展源流、评价唐宋诗的价值。《原诗》为宋诗的广泛传播确立了理论基础,是清代诗学摆脱狭隘宗唐宗宋的朝代之争,走向融通唐宋阶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声名显赫,其地位和影响均在李杜之上.李白、杜甫取代曾经的诗坛领袖王维成为中国诗学的神圣典范,虽然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势"之所趋,而韩愈作为最早倡导李杜独尊的人物,无疑是李杜诗歌价值和诗学意义的重要发现者.韩愈对李杜的推尊体现了他过人的诗史眼光和创新魄力,也初步建构了其后中国诗学的主流价值体系,指示了中国诗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4.
方回论诗首先格律、倡拗体,在论及律诗对偶时,十分强调“变体”作用;其闪,重视虚字与用事;第三,强调诗法的“活”与“新”。方回的诗学、诗法理论虽瑕瑜互见,但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方回诗学、诗法的着眼点在律诗;方回的有关论述,增进了我们宋诗风貌的了解,明白了宋人在诗歌技法的推陈出新方面所做的努力;方回诗法理论为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陆游与元好问南北诗坛“双峰并峙”现象的原因,指出了二者诗学典范选择的异同,分析了二者诗风差异的根源,以此来论证诗学选择与诗歌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宗杜学陶成为陆、元二人诗学典范选择的共同点,造成二者诗风有相似之处,而个人与时代的差异又赋予二人诗风本质的不同.诗人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创作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诗史”是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本文着重考索诗史观在明代以至清初的兴衰,并分析评价其缘由利弊。  相似文献   

7.
在启、祯年间的宗宋诗潮中,程嘉燧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其开启了以陆游为楷模的诗学风尚,促进了律诗在晚明的进一步繁荣,改变了诗歌在创作体裁上的走向;“陆游诗法”的兴起使诗学观念与时代本质相表里,增强了宗宋诗风的时代内涵;究其诗学思想成因,又与嘉定特殊地域文化传统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学批评普通推重杜甫。其论评极富特色,表现为:从对杜甫及其诗作总体上的大力推崇到把杜甫偶像化、神化,由对杜甫思想及其诗内涵的肯定到一定程度上出现穿凿、曲解杜诗的批评取向,从用“诗史”称扬杜诗到“诗史”意义的多样化,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走过了其繁复的过程,呈现出多维的视野。这为后世更辩证深入地研究杜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清初陈祚明所编《采菽堂古诗选》体现出折衷七子、竟陵两派的诗学批评特色,在明中期以来出现的各类古诗选本中颇具特色.本文主要考述陈祚明的交游情况及《采菽堂古诗选》的编选意图.认为其诗学倾向与交游有着一定的关系,编选《采菽堂古诗选》则主要出于对当时宗宋派的回应,对格调诗学以汉魏、盛唐诗为典范的视野拓展,及强调古诗编选的辩体眼光、诗史品格与鉴赏批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0.
叶燮虽主张“变而不失其正”,但更崇尚变。这一“变”字,凝聚了叶燮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全部认识:变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总体趋势、内在动力;也寄寓了叶燮“变衰启盛”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史的编撰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末,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开辟创造期(1927-1948);二、统一化时期(1949-1978);三、更新繁荣期(1979-1999)。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反映了现当代学史家诗学观念与诗史撰写思维方式的演变、转化和更新的过程,展示了中国诗学与诗史撰史的无比丰富性和复杂性,表明诗史研究和撰正在走向全面、精细和深入。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明清之际重要的文学家。钱谦苴的诗学思想相当丰富、深刻.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钱谦苴的诗学思想,直接针对明代文坛的现实,正本清源,“建镰一代”。钱谦苴对诗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他以“诗言志”说为依据。构建自己富于个性、同时也适应时代要求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诗歌应该“言志”、“有物”,并且“有本”,应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钱谦益对诗歌的通变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诗歌是“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击发”的产物。把“适变”视为当时诗歌创作中救衰起弊的有效手段。他甚至将诗道的隆污与世道的盛衰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把诗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史。钱谦苴的诗歌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其诗论主张和审美理想。他的诗是他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富于典型性的情绪和思想的忠实记录,被人赞为“足称诗史”。  相似文献   

13.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共选录278位诗人的1 940首诗。杜甫诗歌255首,居首位。从五言古诗到七言绝句,七种“体裁”并选杜诗。所选古、律并以杜甫居首,绝句则未列前茅,不及李白、王维诸人,甚至在文学史上声名并不显赫的王涯,所选绝句亦高于杜甫。充分体现出沈氏对杜甫诗的定位:兼备众体而特擅律诗,绝句则稍逊。杜诗在《唐诗别裁集》中的定位,则与沈氏论诗力倡“格调”紧密关联。“格调说”强调情旨的“温柔敦厚”并“怨而不怒”,在语言上则要含蓄慰藉,措辞温婉且格律严整。《唐诗别裁集》对杜诗的编选凸显出沈德潜在诗学上的独特眼光,其对杜诗的接受显然是基于杜诗契合沈氏“格调”诗学的理想典范。  相似文献   

14.
思想与时代的关系是思考钱钟书诗学思想的一个基点———对于钱钟书诗学思想的理解,必须关注钱氏诗学思想产生的时代。如此才能避免在理解钱氏思想过程中的鲁莽与灭裂。钱钟书诗学思想的重要之处,在于其对诗之为诗的强调即解诗必须立足于诗歌本身,但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开放性却是钱钟书的一贯追求。钱氏的诗学思考同时涉及了对“诗史互证”诗学范式和“阶级分析”诗学范式的反拨。但作为博雅型的学者,钱氏对于诗学思考诗意表达的追求以及个人过分的才情,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语言迷宫的产生,也部分误导了后学对其思想的理解。对于钱钟书的诗学思想的理解,同时也是一个新时期的学术研究如何与传统沟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平列式写景诗源于南朝“体物”诗学范式与景物审美独立化风潮的交融,并最终成熟于杜甫绝句之中.相对于以主观性内容和连贯性结构为主的传统诗学范式而言,平列式写景诗所特有的客观化内容属性与主题统摄式扇形结构均是极有意义的创新与突破,它的演进历程及其与主流诗学范式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中国古典诗史进程的内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是一位炳炳百世、熠熠万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平生所作的诗序、传记、碑表、墓志铭中,并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论述纽结在一起,他的诗学思考视野开阔,于多层面、多角度的批评实践中提出了"史亡而后诗作"的"诗史"命题,该立论在三个维度上引发并深化着对传统"诗史"观念的探讨:1."诗之与史,相为表里者也";2."诗补史之阙";3."诗为史外传心之史".曲折的遗民人生经历使黄宗羲把诗看作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特殊存在,他用诗来作为思索社会的起点和记录心脉的总结,意图在矛盾纷繁的时代境域焦虑中突围.他的"诗史"思想谱系隐喻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文化内涵--批判性精神、兼收并蓄的胸襟和经世致用的旨归,他以其"诗史"实践勾画出晚明的眉目,震响着清初的风雷.探究黄宗羲"诗史"的思想内涵及文化品格,必须把黄宗羲对"诗史"观念的论述纳入到中国古典诗学流变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并结合黄氏所生活的明清鼎革易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来作横向和纵向的审美观照,以期管窥其对传统诗论承传与创新的过渡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史诗”与“诗史”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分别来源于西方叙事文学和中国本土诗学.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二者所具有的特点、联系与区别等加以分析.指出史诗与诗史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史性和诗性;不同之处在于产生时间、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产生基础、感情色彩等方面.厘清这两个概念,对理解文学史裨益良多.  相似文献   

18.
明遗民杜濬秉守气节,以诗文著称于世,“学者翕然和之”。其继承发展杜甫“诗史”精神,倡言“正风正雅”、“变风变雅”、“以诗证讹”,修正了明代的“楚风”,在清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史与心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史”是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传统诗学对诗的功能的体认,以及相应的批评原则。本文认为,“诗史”的提法客观上冲淡了诗人的主体性和抒情功能,主张以“心史”取代“诗史”范畴,以还原创作者的主体地位。以此来观照中国古典诗歌,将会开拓出一个较新的认识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朱庆馀是中晚唐之交的一位重要诗人,当下对其研究甚少。其诗从内容上来说,多送别、边塞、咏物、写景等,表现出清、冷的色调与心境,这既与其蹇舛的人生有关,也契合中晚唐国势日颓的大背景;从诗体选择而言,其诗所长在于绝句与律诗,能在近体体制要求下尽展所长;就诗学渊源而言,其诗风格得张籍之清丽,兼贾岛之幽奇,兼有张、贾二派之特色,是中晚唐诗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