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平等地受教育机会是《教育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尚未完全实现。本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机会,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并从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在政策领域,采取了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均衡发展政策,针对社会弱势儿童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随班就读政策、"两为主"政策等,形成了相对全面的普及和救助政策体系,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改革开放30年来义务教育政策和法制建设的主旋律。尽管如此,还存在着义务教育发展尚不均衡、弱势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全面保障等突出问题。为此,要强化政府的义务教育公平责任,建立和完善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和法律机制,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上好学。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必须名副其实。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公民执行对国家的一种教育义务行为。早在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由国家主席颁布实行了。在义务教育法的第4条中规定:“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在第10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我们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我国的义务教育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构建公民教育素质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培养和造就合格公民是教育的主要目标选择。构建科学的公民教育素质体系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这一体系主要包括:生存和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如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和环境意识;文化知识教育;非智力品质的培养,特别是个性化理想的培养和引导;良好思雏品质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在其近200年的实施过程中,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开始的“要我上学”变为“我要上学”。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对教育问题的重视,受教育开始由一项它赋的权利转变为自赋权利。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受教育权利与良好工作权利、化参与权利、健康保障权利以及社会保障权利等一起,被写进了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成为不客剥夺的公民权利。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更多地把受教育看作是一项普遍的公民权利,并要求国家主动承担义务,积极作为,保证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机会的均等。这就使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强调个人的义务转为强调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要求政府举办足够的学校,培养必要的师资,实施统一的办学标准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入学校接受法律规定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考察与分析世界各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从适龄儿童受教育的平等权益、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经费投入等四个方面总结国际发展社会义务教育的基本经验,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公民素质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尤其是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中小学。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公民素质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学校教育要确实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良好公民。  相似文献   

8.
公民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培育现代公民意识这一重大任务已被提到日程上来,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其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公民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与政府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需要公民的积极行使和政俯有效的保障。受教育权的实现对提高公民的个体素质、改善国民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义务教育的主体,政俯应当承担起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充分实现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是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职能。一方面,教育的权利是最具普遍意义的人权之一,每个社会公民都可以从教育权利的保障中得到惠益;另一方面,教育权利本身又是非常脆弱的,是一种高成本和外部性较强的权利。现代国家和政府应超越自身传统职能框架和模式,转换到有效保障公民教育权利的职能上来。公民教育权利,必须由现代国家和政府来保证。  相似文献   

11.
全球移民,多元族裔对公平的诉求,以及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使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发展变得愈加复杂.由于许多种族、民族、文化、语言和宗教群体难以结构性包容于国家体系之中,导致的结果是这些群体既不能内化国家的价值观和精神以形成较高程度的国家认同,亦不能获得政治效能感.他们更为关注本群体的特殊需要和发展目的 ,淡漠国家整体利益和发展目标.文章将边缘族裔不成功的社会化过程定义为"失败的公民身份",并提出了公民身份类型学的理论模型,详细定义了失败型、认可型、参与型和变革型公民身份的内涵.论文还论述了学校教育在减少失败型公民身份,帮助边缘群体转变为多元文化国家的有效参与型公民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转化性公民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2.
A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formal, political science-oriented citizenship curriculum studied exclusively in secondary schools, civic education-learning develops throughout the young-mature citizen's life in Israel.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and learning of two primary civic myths--'Israel is a Jewish and a democratic state' and 'Israelis are Jews'--demonstrates how this learning takes place through 'formations' of hegemony such as the family, the media, civic militarism as well as through schools' statist and social curricula. Successes of civic education enable the civic myths to be vibrant, gestalt worlds of meaning for Jewish Israelis, and sites of resistance for ultra-orthodox Jewish as well as Palestinian citizens of Israel. On the other hand, as an ethnocracy, democracy in civic Israel is not a meaningful world of value but rather a means to manage political processes. Therefore, the Israel case study is insight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mitations of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at seeks to advance democratic-oriented values such as human rights, liberty, justice, tolerance, civility, coexistence, pluralism and an alternative concept of Israel as a civil society.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义务教育经历了重点发展阶段后,正在全面进入基本均衡发展阶段,一些发达地区开始追求优质发展。优质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适应教育生态的转变、对教育现代性的追求以及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一种选择。作为一种现代化质量范型,在教育输入层面,义务教育优质发展以民主与科学思想为指导,用素质教育文化规范学校教育实践,并努力实现公共性与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互补;在教育的过程层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动发展、课程计划落实、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积极学习、教师工作专业、管理制度健全等是观测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就教育结果而言,优质发展的义务教育最终表现为学校整体能力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满意、教师教学绩效优良、社会认同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的方向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追求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和各类学校正在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懈努力,通过加大投入,努力 让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建设均衡起来;采取结对、捆绑、兼并、集团化等多种形式从软件上努力促进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些做法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出现的问题也值得认真反思和研究:首先,最适合 学生发展的教育是什么? 其次,学校规模过大是否背离了教育发展的规律? 其三,均衡是相对的,不 均衡是绝对的。其四,教师才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7.
公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的主题词汇,尊重公民、培养公民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理念,"公民性"正是这一理念在道德教育中的体现,并且与当代德育改革提倡的"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方向相符,因而日益成为当代德育发展的一种趋向.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特性使得公民教育的地位得以凸显,成为其民族统一、国家整合及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揭示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当下的公民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洪泽县作为江苏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示范区之一,在扎实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有效做法:优化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整合趋于优质均衡;加大经费投入,使城乡办学条件趋于优质均衡;完善共享机制,使城乡师资配备趋于优质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