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年代)记述史事的体例称为编年体。如《左传》就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纪传体记载人物传记反映历史事件的体例称为纪传体。如《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以重大史事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反映史实的体例称为纪事本末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悠久,各种史书浩如烟海,体例也多种多样。有编年体,如《春秋》《左传》;有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但成为主流的则是那种以人物为中心,被后人称为纪传体的历史作品,因其有较强的文学性,故也称其为“史传文学”。  相似文献   

3.
纪传体是将人物事迹与时间结合而成的文学有机体,用来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体例是由司马迁首创,但却不是凭空而来,很大程度与司马迁所据的材料——尤其是战国文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古代史籍的一种重要体例,它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述史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第一部完整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从唐代开始,纪传体史书多数由封建朝廷组织撰写。各时代编辑的纪传体史书颇多,其中常用的有二十六部,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上述纪传体史书历来称之为“正史”(《清史稿》除外),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即指这一系统。其中《史记》是通史,《汉书》开始为断代史。纪传体的体例,《史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大部,《汉书》改书为志,改世家为列传,成纪、传、表、志四部分;尔后的断代史(或是几个皇朝的  相似文献   

5.
纪传体和传记文学的联系是历史和文学深刻精神联系的表现。纪传体的创立是重人历史认识在史学体例上的凝结,传记文学的产生是重人审美趣味推动历史框架内叙事文学因素发展的结果,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都趋向于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史记》在纪传体例内取得了叙事文学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传记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论《吴越春秋》的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是一部有价值的野史,其史学价值主要休现在史料价值和写史体例有所创新两个方面。其丰富的史料具有很大的真实性补充了正史中吴越史料之不足被许多注家所用,为古地方民族史学做出重要贡献。其体例熔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为一炉,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以纪传体为主、以编年为头绪来铺叙两国史实的国别史,记言与记事相结合,开创了我国古代以小说手法写史的先例。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它不仅对中国的传记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韩国史书里也显示着深远的力量。如对高丽王朝金富轼所著韩国民族第一部纪传体正史《三国史记》便是一个突出例证。《三国史记》在写作体例、表现乎法、创作态度、评价人物方式等多方面都全面吸收了《史记》的特点和长处。另外,《史记》做为第一部传记文学在世界上同样具有巨大影响和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8.
刘知几把我国古代史书统归为所谓“二体”,即以《春秋》、《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和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史记》纪传体,又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体”。《史记》以后的“正史”,从《汉书》到《明史》,虽然“五体”的名目有改变(如《汉书》改“书”为“志”,《晋书》改“世家”为“载记”),门类有短缺(如《汉书》无“世家”,《后汉书》,《三国志》等都无“表”、“志”、“世家”),却都有“纪”和“传”,绝无例外地沿袭了纪传体的体例。  相似文献   

9.
东晋史学家袁宏所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后汉纪》,是在纪传体史书兴起后、编年体史书地位下降的形势下出现的 ,它在结构安排、记时方法、叙事方法、史论的形式到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编撰特色 ,从而更加完备了编年体史书的体例和规模 ,使其成为一种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史书体裁 ,为促进汉隋之间编年体史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编年体史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正式确定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并强调只有皇帝钦定或官方批准的纪传体史籍即二十四史为“正史”。自此,“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专有之名称。笔者就纪传史及其体例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此种体例的优缺点所在,进而对二十四史及其善本加以探讨,且点出研读佳法。  相似文献   

11.
《史记》以人为纲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继《左传》、《战国策》之后,以其精湛的写人艺术、娴熟的写人技巧,成为史传文学的丰碑,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后世文学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是纪传体形成的准备尝试期,它的形成与这个时期已经形成的民族思维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视伦理、形象、情感的民族思维对纪传体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在撰写形式方面,纪传体也是在对先秦各种史书体例的扬弃后日臻完善的,并最终成为史书体例之正宗。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不少外国文学史教材其编著体例、内容、风格等大都遵循一种模式,即时代(思潮)-国别-作家-作品-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分析,编著者的创作个性与审美评价很难表现,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也较为模糊。在众多有关20世纪西方文学史的研究中,由聂珍钊等主编的《20世纪西方文学》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建立了一种以文体为分类标准的外国文学史写作的崭新体例。本文对近年来外国文学教材(含CAI音像教材)的编写作了概括性的评述,重点对《20世纪西方文学》进行评论,以具体例证指出了该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内容处理上的创新特点,同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旨在为外国文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华峤继承了马班创设的以纪、志、传、表撰史的纪传体,所著《后汉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家后汉史中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该书不仅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而且行文“秀辞简质,叙致温雅”,为后世所取法。  相似文献   

15.
陶德臻、马家骏主编的《世界文学史》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该书共三册,上册为亚非文学,中册为古代至19世纪西方文学,下册为20世纪欧、美、大洋洲文学。这套书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体例新、容量大。这套书在体例上突破了同类教材的模式。已有的40余种外国文学教材都是以时间为序划分章,章下第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外在的表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学人研究也大都侧重于从文献学角度予以评析,如王锦贵《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等。与史书体裁相对的则是史书的内部体例,主要指规定和构成史书内容基本秩序的条目、凡例和特殊处理方式等,目前史学界对此有很多的学术探讨。而对实录体能否成为一种史书体裁的研究,据笔者所识,未见有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汉书》是研究西汉历史和文学的重要典籍。班固因其才学得到汉明帝赏识,被召到京师任兰台令史,负责掌管皇家图书秘籍,不久迁为郎,典校秘书。任职期间,班固充分利用皇家藏书的大量图书资料的有利条件,以司马迁的《史记》和父亲班彪所著的《后传》为主要依据,写成此书。因此,《汉书》保存的资料比较丰富。对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记载,《汉书》虽然基本上移用了《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一,移用时也常常增补新的内容。《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撰《史记》,首创通史纪传体,百代而下不能易其法。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继《左传》之后,集宋代以前编年体史书体例之大成,创通史编年体,是当时史学上一个伟大的创举。《史记》和《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和卓越的贡献。因此,它们的作者被誉为史界“两司马”。本文专谈《通鉴》的编纂体例。  相似文献   

19.
《国朝典汇》继承了《宪章类编》的典制体形式,但在结构和内容上对《宪章类编》进行了充实和改造,形成了以典制体为主体,兼具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等特色的独特体例。它不仅仅是对《宪章类编》的补辑,而是对《宪章类编》进一步发展创新的结果。其结构更加条理、明快,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史料来源更加广泛、信实,语言表述更加简洁、准确,是一部系统反映有明一代典制及其发展沿革的巨著。  相似文献   

20.
近世史家著述无非两途:一为勾稽发微、抉补漏,下史料考据的工夫;一为倡言立说、广证博引,走论史的路子。八十年代后,我们逐渐过渡到一个“新的综合的时代”,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正在调整与变更。在这一思想背景下,文学研究的格局也起着相应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许多有识之士已率先在默默地辛勤地开拓新的治史路子。杨义近年来编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力图将西方史学分章逐节论述的体例与我国传统的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治史方式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融汇中西之长的新的综结治史体式,这是“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