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总是处于过去的掌心之中,世代承续的社会传统规制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传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尤为深重,著名学者殷海光将中国人称之为被“古祖牵着手走的孩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文人主政的文治传统。这一传统历经千余年的薪火相传,逐渐沉淀为华夏民族的心理定势。千百年以来,在国人的内心深处,视文人政权为正统,视军人政权为非法,国家由文人领导被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军人当政则会被千夫所指。文人角色的历史定位铸就了“文主武从”的军政领导体制,它规制了中国军政关系的现实走势。“党指挥枪”是现代中国军事领导体制的指导原则,党对军队的领导既与中国的文治传统有着不约而同的精神会通,又契合中国社会的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2.
五四的知识分子的经历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从反传统到返传统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教育具有“重学甚于重教”、“以学论教”和“教学相长”的特色.深入分析我国传统教育的“学”、“教”的关系,将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其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学人对于人的存在的诗性之思的结晶,这种"游"的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从身体与精神两个层面极大地发挥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游"的美学精神,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进行理论创新获得的重大成果 ,是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 ,进行战略性思考获得的崭新认识 ,是对我国治国伦理传统的扬弃和改造 ,更是对我国治国经验的一种升华。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治国之道 ,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6.
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构成十分复杂,在启蒙救国的表层动机之下潜隐着两个重要深层动机:一是要渲泻自己积郁已久的精神痛苦,为心灵寻求长久的栖息之地;二是满足其既要"英雄"又要"稳当"的深层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难题"被认为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中的难解之谜,要真正找到解开"李约瑟"难题的钥匙,必须从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传统入手。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的重要原因,乃是"工匠精神"传统的存在,而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的重要原因,则是工匠精神的失落。科学不应当忘记自己的工匠传统起源,"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中国科学技术复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肖騤 《语文知识》2010,(3):82-83
文章主要考察《说文解字》中含“从X”的字在形体上的结构类型:既有独体结构,又有合体结构;合体结构中又有“形+形”、“形+义”、“义+音”、“义+义”等,只有“义+义”型才与六书中的“会意字”相当。文章认为,六书不等于汉字的结构类型,其中可能有部分重合,但总体上适应的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集合和总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题中的应有之义。继承和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经典阅读、文化感知、舆论引导,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育人"效应,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吴子良是南宋后期的文坛名家,是宋代浙东文派“叶适一陈耆卿——吴子良——舒岳祥一戴表元”一脉辞章之学谱系中守先待后的关键人物.其“为文大要有三,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的文论观点,主张“理”“气”“法”的兼备与融通,既是对当时质木无文的道学文体、文过其质的科举文体等文坛浊流的涤荡,更是对古文优秀传统的弘扬.吴氏为文事理、文气、章法兼具,在南宋后期上承叶适、陈耆卿,下启舒岳祥、戴表元,师徒继踵,薪火相传,代表了宋文发展的主流,捍卫了古文传统的清流,在散文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传统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口传心授、集体创作、不断变异、题材广泛、反映内容深刻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源远流长.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中国传统民歌与人民精神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22,(1):53-57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从思想改造入手的具有文学启蒙性质的“社会改造运动”。从早期的经历到“五四”文学的启蒙体验,沈从文从改造社会和国民的向度上理解了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并开启了人生的“从文”之旅。其个人的特殊体验契合了“五四”多元思潮的律动。由于都市生活的强力压抑,激发与激活了几千年巫楚文化储存在沈从文脑海中的文化基因,唤起了对湘西文明的皈依与诉求,并引发对所谓都市与乡村文明的另类启蒙与现代性批判。“五四”时期是沈从文“从文”的人生转折与起点,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他成就了作为文人的自己。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契约有其独特性。笔者通过对传统契约概念的考察,揭示了传统契约兼有身份性和合意性的二重性结构,并进一步指出契约与国家法的关系及官方对待民间契约的态度。最后,笔者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下契约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结构是由纵向上的身份社会和横向上的契约社会两个维度共同组成的。  相似文献   

14.
“德治”与“和”文化同为中国传统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都颇具中国特色,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相互携手,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德治”在中国古代政治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人对“和”的重视与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德治”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5.
欧求忠 《考试周刊》2013,(73):26-2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汉字,其"以形示文"的表意特征和独特的形体结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基于此,文章以华夏民族家居文化、物质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等的某些侧面为切入点,讨论汉字对我国文化的折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尊师"的制度化是精英儒士(师)、统治者及民众三类行动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互动并形成典型化的、相互接纳的习惯性行动的产物。其中精英儒士(师)对"道"(知识)的垄断及践行是其获得尊敬的合法性基础;科举考试则使"尊师"获得制度性基础和功利性色彩。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就当前如何重塑"尊师"氛围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尚文”反映出先民对于天、地、人总体特征的看法;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尚文”开启了中国文学重视教化的传统,这就自根源处范围了中国文论的知识维度、逻辑空间、精神气质与价值取向,影响到古人对于文学性质、特征、规律及其功能等根本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英美现代诗史上出现了重要的意象主义诗歌革新运动.英美意象派尽管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它对英美现代诗歌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庞德是美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他与英美意象派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庞德在诗学原则和诗歌语言方面都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理白族的历史是神话的历史,在这之中龙神话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拥有一套庞大且完整的形象体系,其中,白族龙神话主要采用白、黑、红或黄、绿、粉及其演变色来塑造各种龙形象。多色龙的形成和白族的历史、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结合来看多色龙的划分,反映了白族民众对善恶、人神关系以及事物发展的看法,折射出白族民众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同时,大小传统的融合使多色龙神话得以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