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晓蕾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231+254-231,254
自组织理论研究复杂系统如何自动从无序进化到有序,可被引用到社会管理。而新办本科院校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系统是复杂系统,具备自组织特征。自组织原理对新办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系统进化提供的重要启示有:紧扣人才培养需求行动,促进教育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迅速、准确的信息反馈;强化学校内部民主管理,保障支配力量促进系统有序;设置教育管理评价系统,利用奖罚实现"涨落"长效。  相似文献   

2.
复杂性科学是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重点探索宏观领域的复杂性及其演化等问题。从系统复杂性的视角看,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的、适应性自组织复杂系统;汉语“的”字结构的产生表明,新的语言结构生成的性质为涌现,主要通过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合作、竞争,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相互转换而实现;同时,推动语言结构生成演化的源动力蕴藏于结构之中的遗传基因,表现为上下层级结构分形的关系;复杂性科学对现代语言学研究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表明:以“分解”、“还原”为原则的简单化、线性的研究方式已不再能有效地描述、说明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强调“内随机性”、“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则提供了研究思考问题的更好的可能方式。“复杂性科学”认为“自组织性”是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自组织,“指能够从环境吸收能量和信息,以补偿自然增熵失去的有序,无须外部指示便使系统要素产生共同行为,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低级程度到高级程度复杂组织的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设计实践教学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基础上,利用暑期开展的教学实践:暑期创意营,借助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自组织理论无疑是一个较为科学的研究视角,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动力学、混沌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社会(教学)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从非组织向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在“开放、非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协同动力”环境下组织的“暑期创意营”教学无疑有效地承载了复合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协同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创新及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自组织理论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包含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学过程的自组织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参量之间进行相互协同和竞争,当学生的大脑进入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值时,导致只有少数序参量支配学生的认知系统,此时只要控制好序参量,就能实现"质变",最终实现学生的认知从无序变有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组织———自组织与被组织“组织”一词,有作为名词或动词两种理解。作为名词,组织是指某种现存事物的有序存在方式,即事物内部按照一定结构和功能关系构成的存在方式。作为动词,组织是指事物朝向空间、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的演化过程。这种动词性的使用组织概念,人们为了区别,也曾把它称为“组织化”。组织化意味着事物从无序、混乱朝向有序结构方向演化,或从有序程度低向有序程度高演化,而不是相反。总之,组织是一个大概念,凡是朝向结构和有序程度增强的方向演化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组织。按照事物本身如何组织起来的方式,组织化又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组织”,另一种是“被组织”。“自组自组织和被组织,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自组织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演化选择和形成的一套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较高的循环方法和道路。自然界经过长期演化,已经证明自组织的方式比被组织方式优越;人类社会在自己探索的、试错式演化的过程中,也正在证明着自组织演化优于被组织演化方式。然而,在人类社会中,大量的社会组织过程往往(至少在局部或一定阶段)又是通过被(他)组织方式组织起来的。因此,又必须运用自组织手段转化这种已经按照被组...  相似文献   

7.
姜涛 《广东教育》2006,(11):3-4
一、问题的提出 非线性科学是关于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在非平衡条件下复杂(多体)系统的"无序"到"有序"或从"一种序"到"另一种序"的转变并形成系统"规则的序"或"貌似无序的序"(混沌)现象称之为"自组织现象".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但又是弥漫在整个学校全部生活时空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系统科学在其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生成了三大原理,即整体原理、有序原理、控制原理,这三大原理对于社会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属于社会系统中的文化子系统,显然,  相似文献   

9.
(一) 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有一种组织结构叫做学校。学校本身又有各种组织结构,它们都随时随地发生相互关系而又形成为系统。系统论中称大系统为“母”系统,小系统为“子”系统。学校是社会这个母系统的“子”系统。社会与学校的关系如同“母子”,有“血统关系”,学校一开始就和社会脱离不开。古今中外没有例外。再说,学校本身也真像社会,尤其是规模大的中学和大学,几乎在社会上个人的所有行为在学校中都能发现。从组织结构这方面说,也是如此,规模大的学校,组织结构(以下简称机构)很多,分层重叠、纵横交错、上下垂直,相当复杂。在这种结构里  相似文献   

10.
论教学场的自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9):58-62
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复杂系统演化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系统复杂性的特征之一。教学场的自组织是指教学场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取得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场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或联合作用,使场在空间、时间功能上出现低级组织系统或高级组织系统演化的一种性质。本文阐述了教学场自组织的基本表现并分析了其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欧洲校园”是一个区位概念,也是上莱茵地区的三国五校自发形成的次区域联盟。从自组织的视角审视“欧洲校园”的发展脉络与运作机制,揭示了其身份是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并逐步实现次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在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发展过程中,“欧洲校园”经历了从合作伙伴到欧洲理想、再到实体法人的三次身份演进,是一种从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非线性过程。“欧洲校园”正式成立后,其运作方式表现为资源互补下的利益空间一体化、制度协同下的跨境流动一体化、经费统筹下的项目合作一体化。此外,“欧洲校园”的演进与发展,也得益于欧洲国家间的制度同构、边境地区间的非线性协同以及校园合作间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耗散结构论”与“协同学”、“突变论”被誉为当代的“新三论”,它是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利时的普利津在1996年提出的。这一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远离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系统处于稳态时,非平衡系统进入了一种有序的结构。有序的结构要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饨中产生出来。其特征是,必须从外界给体系输入能  相似文献   

13.
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可发现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工程.开放可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有序与效率;远离平衡态,是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有序化的内驱力;关注非线性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改革走出“两难”的境地;重视“巨涨落”,可以让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所谓生命自组织,指能够从环境吸收能量和信息,以补偿自然增熵失去的有序,无须外部指示便使系统要素产生共同行为,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低级程度到高级程度复杂组织的开放系统。这种系统动力来自于他对外的开放性和内部的自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入思考,人们很自然地提出:“生产力中是否也包含着社会科学的因素及其作用?对此许多人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究其原因,往往同片面夸大生产力的自然属性,而程度不同地忽视生产力的社会属性紧密相联系。笔者认为,正是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生产力中必然渗透着社会科学的因素及其作用。 相对自然属性来说,社会性是生产力的主要属性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是以自然界为主要对象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从总体上说是表现为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 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或他人生活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换一句说,生产又是一种社会的活动。而生产力正是表现人类这种活动的能力的,从而也必然是一种社会力量。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谈到现实的生产力,往往是用“社会生产力”来表达的——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  相似文献   

16.
在自组织的视角中,高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开放系统,它包括课程管理系统、课程生成系统、课程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统等四个子系统。高校课程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信息、能量的开放和交流,使得高校课程系统呈现出从低到高、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状态。在高校课程系统发展变化中,社会政治力量、生产力水平、社会意识、科学发展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官僚政治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什么是官?《易·系辞》说;“百官以治”。意即官是治人的人。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坦率地说,官的任务在于“牧民”,犹如牧人管理牛羊牲畜一样。当然,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阐明宫的本质。恩格斯说: “有产阶级,即土地贵族和资产者,使劳动人民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不仅靠他们的财富的力量,不仅靠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而且还靠国家的力量,靠军队、官僚和法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321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  相似文献   

18.
所谓生命自组织,指能够从环境吸收能量和信息,以补偿自然增熵失去的有序,无须外部指示便使系统要素产生共同行为,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低级程度到高级程度复杂组织的开放系统。这种系统动力来自于  相似文献   

19.
"社会有机体"假说--把社会组织看作生命进化的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高度复杂有序的技术体系归入非生物的范畴不符合“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生物进化的根本法则。从功能上看,整个技术体系相当于人类超肉体的外部器官,把它们与人类联结起来共同视为社会的“生物成分”,这更符合生态学的原理,这样的“人——机联合体”就是社会有机体,它在本质上是“化D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民意,是指王朝国家所统治的普通民众的意愿与志向。民意主要表现为民之所“欲”与民之所“恶”。基本的生存条件、有序而安稳的生活环境、财富以及权势,是民之所“欲”的四个主要方面;贪暴、苛政、不信,则是民之所“恶”的三个主要方面。民意主要通过民众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趋从”“畏服”与“敬服”“不从”乃至“亡匿”“怨恨”及“起为盗贼”等。民意的力量既可以表现为攻城略地,或以民谣等形式影响国是朝政、官吏任免,也可以以怠工、逃亡等形式逃避、拒绝纳赋服役,甚或起为盗贼,给国家与社会造成破坏。民意具有力量的基础,是民众的人力与物力。中国古代民意的基本内涵是求生存,追求美好的生活,它本质上是一种求生意志;中国古代民意所展示出来的力量,是一种求生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