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实政策、实践需求及环境条件都支持或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多主体如何协作是课后服务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学校的治理转型及主体情况、治理优势等因素出发,多主体参与的课后服务更适于多元治理模式。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单一主体,需要基于治理视域促进课后服务的多主体协同,要凝聚思想共识,构建沟通平台;也要组织多元主体协商服务规则,灵活协作思路,以合理的方式把多元主体聚拢在课后服务的实践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课后服务是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路径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课后服务作为支点,对校外课后营利机构正本清源需要课后服务担当教育责任,家校责权不清需要课后服务弥补教育空档。作为新生事物,课后服务带来新的问题:配套政策、教师工作量核定、学校责任边界及社会治理等。有效提高课后服务效果,需要相关各方协同联动,及时开展课后服务的课题研究,引领实践发展;加快实现对学校的分层、分类、评级,推进学校质量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完善课后服务的支持体系;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步伐,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推行课后服务是破解“三点半难题”的主要途径,课后服务治理是实现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推动义务教育质量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但当今开展课后服务面临着责任主体意愿低下、管理制度乏力、监督体系不完善、人财物保障不足等现实境遇。其实践路径以构建课后服务治理长效机制为切入点,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过程实施、完善支持体系、注重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完善课后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课后服务起步较早,在发展过程中把不断创新治理与全整规划相结合,促进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美国课后服务治理的动因源自纾解工薪家庭学生放学后看管压力,降低学生自我照顾风险,缩小学生放学后成长差距,提升学生社会情感技能与社会责任感。其特点呈现出遵循递归原则、以“有效”与“协同”为价值取向、以实践证据为基础明晰质量指标等特点。美国课后服务运行的治理对我国以系统思维为导向,整体规划课后服务;以多中心治理为行动逻辑,构建课后服务新生态;以教育智库为依托,探索课后服务政策决策与实践的新出路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赋能课后服务可以让中小学课后服务创造更多价值,促成学生更多的发展可能。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服务,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赋能除了要从硬件方面来改善,更要从制度、文化、技术、组织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完善制度规范,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问题;发挥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软实力;融入先进技术,全面升级中小学课后服务关联要素;改进组织要素,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6.
美国课后服务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普惠期四个阶段。其历史变迁呈现三大特征:课后服务政策不断修正与完善;课后服务由补偿性向普惠性发展;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的交叉治理。基于对美国课后服务发展历程的阐释,总结出三大借鉴价值:以立法明晰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完善课后服务配套体系;挖掘课后课程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积极探索课后延时服务数字化管理模式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亦是顺应社会信息化趋势、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必由之路。结合当前小学课后服务的问题与挑战,为了加强课后延时服务统筹协调、推进延时服务选课流程的透明化、完善延时服务实施机制、实现延时服务的规范化与便捷性,本文从深化政务服务视角出发,着眼于课后延时服务数字化管理模式研究,以金华市曙光小学为样本做范式研究,详细阐述基于政务服务平台的课后延时服务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课后服务课程化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课后服务课程化要遵循五育并举的原则、一体化原则、多元化原则和个性化原则,从两个方面推进,首先是进行课后服务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设计,其次是进行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整体设计与创新实施,同时要基于信息技术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探索实践体现了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从全面普及进入了向课后服务要质量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王建 《教育探索》2023,(3):16-21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化思维来抓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从当前课后服务实践看,“四位一体”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存在主体权责不明确、客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内容单一、支持手段有限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优化“四位一体”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十分必要,可以达到提升课后服务品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的策略有: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努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课后服务的内生动力;构建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改善支撑手段,夯实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课后服务应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以多元方式或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认知、利益及实践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中小学课后服务产生了价值失序问题。价值是实践导向,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价值失序造成了课后服务目标、方法、策略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重建中小学课后服务价值序列的策略是:深化服务本质认知,促进育人责任承担;调整课后服务机制,建构素养发展格局;加强服务的公共言说,驱动管理回归生本;强调各方服务职责,促使多元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实现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关键,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认同关系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W市某教育集团为例,从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价值认同、内容认同、执行主体认同、执行方式认同四个方面调查分析课后服务现状,结果发现,忽视教师的内在需求使得执行方式认同较低,弱化教师的支持力度导致执行主体单一,搁置教师的专业愿景致使执行内容脱离实践。小学教师对课后服务认同的实践路径是多元联动保障高质量课后服务的持久效能需要学校完善机制,供给耦合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建构平台,资源统领盘活教师的外部支持;创新模式,技术革新用活教师的专业慧能。  相似文献   

12.
课后服务政策是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据,课后服务承担着解决重要民生问题和推动“双减”政策落实的重要责任,“双减”背景下各地陆续更新课后服务政策,课后服务工作必然发生相应改变。通过对20份省级层面的课后服务政策文本的分析,揭示其内在变化逻辑,发现课后服务政策功能、路径及结构均有变化。为保障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效力,提出要坚持“双减”政策导向,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强调内外发展并重,激发学校内生动力;优化协同管理结构,建立高效治理格局。多种举措并行,以确保课后服务政策发挥实效,保障课后服务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婷 《教育》2024,(8):73-75
<正>一、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服务落实情况整体良好。从宏观层面看,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学校课后服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学校课后服务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等。从微观层面看,我校课后服务整体参与率一般。总体而言,我校课后服务是能够达到绝大部分教师和大多数家长的认可的。但在“双减”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还有诸多方面仍需做调整。二、课后服务的常见问题分析“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学校课后服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通常比较自由,但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段时间。通过“15分钟幸福圈”的实践,可以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既丰富了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进一步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服务负担,又丰富了高等院校师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内容。本文从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背景入手,对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主体责任、保障措施、服务质量、服务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对今后高等院校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模式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是稳健推动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重要举措,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仍面临课后服务制度规范亟待完善,课后服务人员权责有待厘清,课后服务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现实难题。面向未来,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应优化完善制度规范,夯实稳固政策根基;明确多元主体权责,形成教育治理格局;建立健全服务体制机制,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课后服务的地区之一,武汉市小学生课后服务实践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调研数据发现:(1)小学生课后服务在主体与对象、制度、内容、经费与时间、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存在教师负担增加、内容特色缺失、家校沟通较少的问题;(2)教师对小学生课后服务总体较为满意,不同性别、不同岗位和是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对课后服务满意度有所差别,小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基本符合教师预期,课后服务主体、课后服务激励与教师期待仍有差距;(3)家长对小学生课后服务总体较为满意,不同性别、年龄、孩子就读不同年级段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度略有差别,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经费基本符合家长预期,小学生课后服务主体与家长期待仍有差距。优化小学生课后服务实践,需多途径招募课后服务教师,健全课后服务师资长效供给机制;多渠道开发课后服务资源,健全课后服务内容特色生成机制;多主体分担课后服务责任,健全课后服务家-校-社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双减”实施后江苏省家长课后服务需求的质性分析发现,家长课后服务需求主要关涉儿童、家长、学校、政策,学校课后服务及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在回应这四大主体的教育需求上尚存不足。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与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多从家庭这个“需求侧”方面考虑,通过促进家庭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健全监管机制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我国尚未成熟的课后服务提出了挑战,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大多已形成较为科学的课后服务实践体系。通过对美、英、澳、韩四国小学课后服务实践体系的研究,总结四国小学课后服务在服务主体、经费来源、师资力量、服务内容及形式、评价体系五个方面的实践特征,反思我国小学课后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经验,对我国小学课后服务未来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优化建议:构建多方合作、权责分明的良好机制;组建专业性强且富有特色的团队;跟进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作为转变学校育人方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其质量提升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在目标追求、内容形式等方面相契合,将课后服务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有利于优化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丰富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拓宽课后服务的实践场域。基于此,通过改进课后服务目标及评价标准、挖掘课后服务的时空资源、统整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转变课后服务的活动形式等实践策略使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成为现实,从而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实践体系,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后服务具有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功能。课后服务赋能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可为空间,可从全面化调研、针对性服务、科学化设计、系统化实施等方面着手促进;但同时也存在惯性角色思维掣肘、课后服务主体动力不足、课后服务资源有限、课后服务内容序列化不足的难为困境。从赋能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出发,课后服务应为之策包括:开放课后服务思维,突破角色思维惯性;加强课后服务主体教育,增强服务动力;加强课后服务主体联合,拓展服务资源;建设课后服务课程群,促进服务内容体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