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话报刊作为重要的语言推广媒体,在近代白话文运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安徽人的白话报刊实践从准备人才、酝酿环境、理论探索等方面推动了白话文运动深入发展. 白话文运动最终取得成功,安徽人的白话报刊实践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白话文运动的思想基础是进化论,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认为西方民族语言取代拉丁语希腊语是语言进化的表现。胡先辅认为中国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不同于希腊语拉丁语与西方民族语言的关系;中国教育的落后与使用文言文无关;“言”“文”不一,书面语长期保持稳定,因此使得中国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保持着连续性。在今日语境下,胡先辅的批评对于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适实用主义哲学与白话文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近代白话运动的主将。胡适白话运动与其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可以从三方面予以考察:(1)本体论上的拒斥形上之道;(2)真理观上的工具主义倾向;(3)方法论上的中西会通;哲学基础作用于其白话运动的实践,具体表现为对语言的内在价值的漠视,以彻底的工具主义观点看待古与白话及语改革,并且以实用主义实证方法与清代朴学方法的结合为出发点,发扬评判与怀疑的启蒙主义精神,使历史主义方法成为论证改革思想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沿袭了两千多年,虽然在“五四运动”中惨遭淘汰,但直至近年来仍有毕耕先生等提倡“文言复兴”。其实,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我们应当在坚定白话文道路的同时,还要吸取古典文学的精髓,创作出更多、更新的作品,从而开创中国当代文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多数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古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语体;曾经普遍存在于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以及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的现象,在现代汉语里也早已不复存在。本文试图通过举例,说明一些特殊的文言用法依然零星地夹杂于现代白话文中,人们并据此创造了一些新的语法组合,此外我们还将尝试分析“雨淋/淋雨”这两种组合形式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在白话文理论建设、提高小说等俗文学的文学地位、推动白话文普及等方面建立了历史性功绩,并经过与复古派的争论和对封建文人的反击,使白话文的正宗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同时,白话文运动也存在片面性和不彻底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动都肇始于批判“言文分离”,倡导“言文合一”。然而,文学语言本身内在的“陌生化”要求使其具有天然的偏离日常语言的趋势,同时“陌生化”使得“言文合一”运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遭遇了危机,“言文合一”只能是一个政治谎言。  相似文献   

12.
裘廷梁是戊戌维新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白话为本”的理论,创办了《无锡白话报》,在“五四”白话文运动后期,坚持以白话文普及教育的观点,是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人物。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是“白话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作为现代传播媒介,《新青年》对现代文学特别是“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无论是编读互动性栏目的设置,陈独秀等人对现代传媒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是基于“新青年”同人崇高品性的杂志可信度的提升,都为白话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的文白之争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事件。就语言发展的方向来看,近代文白之争的对错是容易判定的;而就其所牵涉到的文化、民族传统和语言内部的矛盾运动等方面看,其对错又不是截然分明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对近现代白话文运动和运动中的革新与守旧两派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转型期,胡适先生无疑是这场运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先生积极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成为中国用白话进行文学翻译和创造的第一人。本文将从胡适先生对中文古典诗歌的英文翻译,及胡适先生在美留学时的英文写作入手,深入探讨胡适先生的英文翻译及英文写作对其白话文语言观及白话诗学形成的影响,从而揭示深受中国古典诗学规范影响的胡适先生形成白话诗学规范的原因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衡派理论虽然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文化规律的阐述,使它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白话文在晚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使"白话"及"白话文"观念得以普及,并以"独立"的身份与文言文并行存在。但尚未发生任何动摇文言文正统地位的决定性变化。它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一种风与火的关系,火借风之力,风助火一臂之力,最终形成一种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白话文运动。  相似文献   

18.
翻译在现代白话文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仅帮助现代白话文建构句法、文法,输入了语料语汇,而且翻译为白话文人文人诗提供了摹本,创造了实验园地,从而加速了白话文人文人诗的进程,为新文学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翻译也给现代白话文造成负面影响,留下恶性欧化的硬伤。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白话语言系统的生成过程中,传统白话与文言作为现代白话的构成因子,经历了回旋式上升,最终向现代白话转化。白话文体的现代性特征并不在于胡适等人争论不休的“白”,而是在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