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同学们好!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学习杨绛先生的文章.读杨绛的作品,徜徉在她朴素干净的文字里,贴近“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走进当时可怜活命的人物的真实内心,同学们会被平凡交往中人性的至善深深感动.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杨绛简洁质朴的文字,了解老王的生活,贴近老王的内心,体味杨绛的不安与表达善意的温暖.  相似文献   

2.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  相似文献   

3.
本节课教学的一篇散文——《老王》,是杨绛的作品。杨绛的散文,大多朴实无华,用真实的笔触抒写着许许多多爱恨情愁,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简单而又深有感触的悲欢故事。写好这些小人物,有赖于杨绛的细腻与博学,而解读这些小人物,若只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了解上比较容易,解读作者的文风则难。于是,我把杨绛的《老王》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教学的一篇散文——《老王》,是杨绛的作品。杨绛的散文,大多朴实无华,用真实的笔触抒写着许许多多爱恨情愁,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简单而又深有感触的悲欢故事。写好这些小人物,有赖于杨绛的细腻与博学,而解读这些小人物,若只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了解上比较容易,解读作者的文风则难。于是,我把杨绛的《老王》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个教学设计:第一印象。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相似文献   

5.
人文情愫是散文作品的重要特质,对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价值的追求,在杨绛的《老王》里得到了淋漓的表达。《老王》是杨绛先生写于1984年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情。品读这些事件,探索老王的"不幸"与杨绛先生的"愧怍",从中感悟杨绛对底层百姓的人文情怀与观照。  相似文献   

6.
“如何进行现代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想要探究和试图回答的问题.以八年级课文《老王》(作者:杨绛)为例谈谈我的做法.这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杨绛一家和一位职业卑微、身体残疾、生活困苦但为人善良的车夫老王之间交往的几件事情.这是作者“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一次情感之旅.  相似文献   

7.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8.
《老王》一文,在授课的时候,老师传统地都偏向 讲老王形象、“我”的形象、分析“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流于表面,文本内容未使之动容。 故而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老王的素养”、“杨绛的素 养”、“你的素养”,用素养带动思维品质。“老王的素养”意图让 学生知其人、明其德,了解老王友善的品质;“杨绛的素养”通过 分析“心上不安”来剖析杨绛的自我反省品德;拓展活动“你的 素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实实在在体会文本情感,并迁移至自我体悟中,从而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老王》一文的教学中,讨论老王善良真诚性格的时候,都会分析到老王为杨绛先生做的三件事情,送冰、送默存、送油蛋,并在金钱上不作计较。但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老王对杨绛一家那么好?  相似文献   

10.
解读《老王》的“入口”在哪里?自然是在全文的末端,卒章显志的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的文字素来冲淡,而此句却在不经意间闪射出鲜明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老王》一文时,许多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文中人物的命运、文章的主题等内容上,而忽略了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而采用的艺术形式.施耐庵在《水浒》描写人物运用到的"由远而近"这一技法.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在对"老王"这一人物的描写上,借鉴到《水浒》描写人物的方法,真可谓匠心独运. 概括地说,杨绛先生描写老王用了四种描写手法:第一,由远而近:第二,由模糊到清晰;第三,由面而点;第四,由冷而热.  相似文献   

12.
《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读老王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杨绛的人物分析则略显单薄,常将杨绛的人物品质解读为知识分子的善良,关爱弱者,等等。笔者认为,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杨绛的人物形象非常高贵,她身上所流露出的品质是一种至善至诚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老王》是杨绛作品选入教科书的代表作,讲述了作者和老王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之间的几件小事。本文从幸与不幸、坚守善良、理解愧怍三方面对文本细读。以求在体味坚守善良的人性温暖时,深刻地反思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录了杨绛先生在1984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  相似文献   

15.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名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收录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质朴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一家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揭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主题。其中关于"愧怍"一词的理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6.
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刻画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和“善良”的品格。命运悲苦而又无比善良的老王,不仅让杨绛“愧怍”,而且让很多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可文章最后那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许多老师难明其理。有些教师在解读时只好硬生生地把教参上的现成说法直接端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没读懂文本的体现,是对文本的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17.
<正>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自问世以来,备受读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杨先生在文章结尾处的"愧怍"之情,历来是见仁见智。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不能容忍误读甚至曲解,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来理解这样的情感主题。那么,杨绛为什么要"愧怍"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本文从以  相似文献   

18.
<正>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分别入选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两个版本的选文都来自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的《杨绛散文》一书。笔者对两种版本与《杨绛散文》中的《老王》原文进行了比照,发现苏教版和人教版对原文的个别地方作了删减、增添和更换,现将三个版本的不同之处摘录于下并加以品读分析,兼与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不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还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些情感都寄寓在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中,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  相似文献   

20.
《老王》一文的悲剧性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而且反映了人类精神沟通的局限性。杨绛与老王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他们在生活上有交集,但在精神上却无法沟通。他们谁也没有错,这是《老王》最突出的悲剧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