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以64名5岁儿童为被试,让儿童解决数量守恒问题,在其解决问题过程中,成人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干预,提问分为启发和支配两种模式、感知和理解两种认知水平,以考察成人提问的不同认知水平和模式对儿童解决数量守恒问题的影响。结果发现:5岁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很少主动提问或解释说明自己对问题的想法;成人的提问有助于儿童的问题解决;成人提问的认知水平(感知和理解)不影响儿童的问题解决,但成人提问的模式(启发和支配)影响儿童的问题解决;成人提问的模式和成人提问的认知水平对儿童的问题解决有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何谓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是指教师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成长,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关注个体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个体生命的主观能动作用。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它不可逾越,也不能逾越。然而,当前有不少教师喜欢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看待孩子、要求孩子,企图让孩子迅速地成熟,结果塑造的只能是心理、性格畸形的"老成少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从生  相似文献   

3.
乡土给予儿童最珍贵的成长资源,儿童成长在乡村,乡土构成其生命成长的基本底色,使儿童获得生命成长的意涵:乡土自然生态,与自然之交往乃是乡村儿童的"生命地基",自然与劳作建构了乡村儿童生命的底色;乡土人际生态,与乡民之交往丰富儿童的情感,乡土人情给予儿童朴素的爱,给予儿童更广阔的生命成长空间;乡土文化生态,民俗文化形式让儿童拥有多彩的生命姿态,丰富了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应树立基于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建构适合儿童发展的课堂文化,为儿童的生命和精神成长服务。语文课堂应给予儿童足够的人格尊重,让教育触及儿童的心灵;应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摈弃学科中心主义,摈弃成人世界的观念和主义,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应立足于儿童的视角,让语文教学彰显童趣,展露童真,创生本色的儿童文化,使儿童的生命自由拔节。  相似文献   

5.
根据研究取向的差异,儿童研究可分为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基于成人视域和儿童视域融合的研究。其中,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是成人本位的研究,成人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是儿童本位的研究,儿童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基于视域融合的研究是共生立场的研究,成人与儿童在研究中作为研究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和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割裂了成年与童年、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内在联系,最终沦为了异化的"反儿童"研究;因此,有必要推进基于视域融合的研究,以期实现儿童生命与成人生命的绵延生长及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教育者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儿童,想当然地要给儿童什么,希望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把儿童仅仅视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其实,每一个儿童,哪怕是教师眼中的“差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体。“任何人都具有为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只要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这种倾向便会显现出来,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7.
成人拥有自己的童年经验,但这经验并不能直接促成成人对儿童此在经验的理解,教育者要积极参与到儿童此在的童年体验当中,同时要认识到不可能从生命建构上反客为主,成为儿童童年的所有者这一现实。在这一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成人的童年与儿童的童年存在着不同的对话方式——零对话、成人主导的对话、相互理解的对话,而不同的对话方式带来的教育生态和成长结果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幼儿期是生命的奠基时期,幼儿期的生命状态制约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后续的生命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培植儿童生命成长的根基,根基是否稳固影响着儿童是否有意愿、有力量、有勇气成为更好的自己。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策略包括:一是注重激发儿童的内在生命力;二是要成为儿童成长的精神子宫;三是与儿童的成长节律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9.
<正>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儿童的世界就应该属于儿童自己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儿童进行完整而深刻的自我认知,在帮助他们发现世界的同时,塑造真实的自我。那么,教学也才能因伴随和参与儿童生命的成长,彰显出儿童的味道,从而激发阅读引力,助力儿童思维进阶。  相似文献   

10.
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文化适应问题,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发展不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都已关注到这个问题。儿童心理成长论是寻求儿童心理发展的文化适应解释,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教化成人理想,依循中国传统中“社会→自我”的成人模式,重视中国传统心理学渐染说的成人方法。成长论主张积极有为的发展观、重视人为性在儿童发展中的张力、主张儿童在乐群和善群的环境中成长。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我国幼儿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以非儿童方式教育儿童的现象。一种是 以非人的方式教育儿童,人们不是把儿童当作植物,进行园丁式的修剪,就是把儿童当作动 物,进行猴子样的训练,或者干脆当作物品,进行工厂化的加工,而忽视了儿童是一个生命 ,是一个人的生命;另一种是以成人的方式教育儿童,儿童的教育或者按成人的理性设计安 排,或者以成人的认识方式进行,而忽视了儿童还是一个儿童,是一个正处在成长中的生命 。这种非儿童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泯灭了儿童的个性,扼杀了儿童的创新精神,而且还不同 程度地造成了儿童智力…  相似文献   

12.
宫崎骏动画中的儿童回归观包括儿童天性的回归、文化的回归和儿童教育观念的回归。这种回归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儿童天性真、善、美的回归也是成人的向往;质朴、鲜活、自然和成长的儿童文化回归,可避免儿童被成人异化、麻木;以儿童自然快乐成长为取向的儿童教育观念的回归,有利于提高儿童自我成长的能力、尊重其自然生长。深入探析宫崎骏的儿童回归观,对广大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正确对待儿童的生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生命,儿童与成人的最大区别在哪里?无疑,在生命力。 儿童是不成熟的生命,是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勃勃生机的生命;成人则是成熟的和逐渐走向衰老的生命,虽然它比儿童的生命强悍,但其前进发展的动力却远不及儿童。比如走路,成人当然比婴儿走得好,但婴儿会越走越好,从蹒跚学步到撒脚如飞,而成人却只能维持现状并逐渐走向反面。和孩子在一起,我们常常会对其内在的旺盛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刘玮 《江苏教育》2024,(10):20-23
学校数字化评价是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评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建构数字化评价系统,描摹儿童生命成长的完整图景;完善数字化评价内容,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多元路径;变革数字化评价方式,看见儿童生命成长的时空轨迹。  相似文献   

15.
个体生命特性是生命内在价值的主要体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生成性思维体现对个体生命之生成性的关注,具有关注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创造、尊重生命差异、强调生命关系的特点。面对"未成熟状态"的儿童,关注个体生命之生成性有助于遵循其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秩序,引导儿童追求幸福生活,符合儿童生命的成长诉求。生成性思维视阈下的儿童教育应关注儿童生命完整过程,帮助儿童实现生命觉醒;重视儿童生命创造,尊重儿童生命差异,对儿童饱含教育期待;基于主体间生命关系,引导儿童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6.
用现象学的精神、理论和方法去研究教育问题,将会形成教育现象学的独特方法论特征:首先,教育研究包含了理性客观和人文情怀兼备的哲学态度;其次,教育研究回归教育"实事"可以拓宽研究视野;最后,教育研究扎根于生命体验可以延展研究深度。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特征对当前儿童研究的主要启示:保有敏感和好奇之心,挖掘儿童成长中的隐秘之意;抛开成人的先入之见,深刻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探寻动态变化背后的意义生成,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回归儿童的亲身体验,开展"接地气"的儿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斯皮里在其专著《海蒂》之中,主要描写一个亲近自然、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环境的儿童,这是在伦理选择过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证明儿童在成长期间,必然要经历由生物性选择过渡转接到伦理选择的过程,之后儿童才能够真正发展为成人。如若说某些成人忽视这类特性,就会由于伦理越位问题而对儿童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严重情况下限制儿童成长进程。归结来讲,儿童成长特征始终交由斯芬克斯因子决定,成人需要针对儿童自我选择予以适当地尊重和科学妥善地引导,唯独如此,才可以辅助儿童群体顺利度过伦理选择等人生挑战困境。笔者在此细致探讨《海蒂》之中儿童的伦理选择和成长关系,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过程乃是师生共同建构、以儿童生命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导向、引导学生健全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原本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渗透和融合的过程,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但在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世界,常常表现为两种倾斜的关系模式:一种是从作为施教者的教育主体出发,即从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出发,对学生耳提面命,儿童发展成为实现成人意志的工具,以教育者为代表的主体意志遮蔽了作为儿童发展起点的生命自然,这就是所谓的成人本位;一种是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主体出发,即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学生一跃而成为教育实践的中心与主体,儿童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在教育情境中急剧上升,成为与教师平等交往的主体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儿童本位.  相似文献   

19.
成人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精神关系是促进儿童实现精神个体化、满足儿童合理欲望、促进成人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成人在促进儿童精神发展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焦虑:儿童"自我"被取代、儿童欲望体验不平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榜样缺失。因此,应通过发扬尊重文化、强化二者精神关系之间爱的纽带以及成人自我教育等方式优化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关系,促进儿童精神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成人常常将自己视作一种权威,扮演着焦急的“催促者”、迟钝的“观察者”和功利的“评价者”等角色。在成人眼里,儿童往往是“未成熟者”、“被管理者”和“叛逆者”。马克斯·范梅南在《教育的情调》一书中通过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重新诠释了儿童教育中的成人角色与儿童角色,对重思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成人与儿童双重视角下,成人应做出反身性思考,通过“专制的退场”与“善意的出场”,使儿童的真实意向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在场,从而激发儿童成长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