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每个家庭和社会的事。青少年的教育更是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要被社会环境所熏陶和感染。通过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交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定要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德育工作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依靠社会的教育因素。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织,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城市小学德育工作应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
北京128中电子技术职业高中在探讨社区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辅助”的“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网络组建起校内外相结合的德育队伍,发挥了社会支持并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促进了学校深化改革和全面育人工作的开展。“三结合”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是由学校牵头,组织联合办学单位、共建单位、居委会、家长委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区教育研究亟需方法上的创新。本文以小城镇社区教育为调查研究对象 ,运用类型比较研究法 ,根据实际调查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 ,探索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当前我国小城镇社区教育尚处于“学校—行政型”阶段 ,要向“社区—社会型”转变 ,必须以社区终身学习理念为支持理论 ,确定科学、明确的区域化社区教育发展目标 ,推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转型 ,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社区参与和社区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教育强调“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以推动社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集合全社区官民之力建设社区是一个宏大的理想,其能否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有待更多的理论建设、实证研究与实践工作来成就。本文尝试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探讨社区教育在中国乡镇的发展情况。本研究是以浙江省的某个乡镇社区穴K镇雪作为一个探索性、描述性的个案研究,采用半结构的访问方法与当地参与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进行面谈。根据这些访谈的资料以及实地观察K镇开展社区教育的情况,尝试探讨社区教育能否促进社区参与。本文内容分为三部分,前两部…  相似文献   

5.
让教育走入社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以社区为依托,提高全民素质和发展社区”的新格局正在我国社区教育领域逐步建立,并从过去单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 近些年,我国的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一些社区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地区教育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序步入有序,从活动型转向制度型、实体型、网络型和规范型,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并且把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社区教育将以其“社区与教育结合”的独特教育方式,日益显示出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社区教育□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开封市的社会教育活动,绝大多数是在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社区教育活动的类型也不尽相同。㈠辐射型。这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类型,即以学校为中心,与众多社会单位相联系,形成一种跨...  相似文献   

7.
社区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一、社区教育的兴起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是本世纪先从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尽管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出现。我国古代的“乡校”、“乡约”、“社学”等都还有社区教化、社区自治、社区建设等社区教育的色彩。在...  相似文献   

8.
用生活教育理论构建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生活教育理论构建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黄云龙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生活教育实践、呕心沥血创立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是构建“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一体化的教育理论。用生活教育理论建构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是社区教育发展与社区教育科...  相似文献   

9.
社区教育是一种由地方政府间接管理、社会各界参与,学校、家庭、社区联体进行教育和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它是我国“七五”期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在上海和全国部分地区涌现出来的实践模式。社区教育具有社会性、效益性、协调性和创造性等四方面的基本特征。实践社区教育必须解决好三个关键的问题:明确实践的指导思想,处理好长远的学校、社会双方的共同利益,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指引下,在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观念的影响下,兴起了社区教育。当时的社区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德育社会化”为重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整体育人模式;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在物质上、经费上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学校开始“回报社会”,向社会开放,通过文化共建、学生社会实践、教师智力输出等形式为社区提供服务。1992年4月,普陀区真如镇兴办了上海第一所社区教育学校;1993年第一所由…  相似文献   

11.
社区教育:架起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襄汾县开展社区教育的调查社区教育课题组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襄汾县(“丁村人”遗址),文化教育事业有着悠久的传统和良好的基础。早在1994年,“两基”工作就全面通过了省政府的评估验收,成为全省首批“两基”达标县...  相似文献   

12.
陈增文 《学周刊C版》2014,(2):116-116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交流、休闲的场所.社区的环境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顺应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积极趋势.促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全面的教育网络。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社区教育正在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里的“增长”至少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通过了解、思考和主动介入社区教育.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实现了从内向外、内外结合的转型,从而在战略布局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增比”。第二.通过介入和参与社区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和挖掘的资源得以“增长”。第三,通过对社区教育活动的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14.
社区教育的建制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考察个人与社会的时空变化中进入社区命题,综述社区教育的理论、建制以及操作建议,对发展模式提出设想。文章预测,进入21世纪后,社区教育将是未来国际社会的一种“学习型组织”,对于教育科学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在中国 2 0世纪上半叶影响广泛 ,他的“社会即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的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教育服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的思想对当今开展乡镇社区教育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鹏 《成人教育》2011,31(9):69-70
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在财政上大力支持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做法。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来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投入,是盘活社会资源、增强社区教育社会参与度和宣传力的重要途径,它将成为我国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新事物,目前正在上海市区迅速发展。现在,全市已有123个街道(镇)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有6个区成立了区一级的社会教育机构。“社区为主、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育人才”概括了社区教育委员会这一尝试的基本思路。3年的实践证明:它在优化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德育;促进学校面向社  相似文献   

18.
王冰 《成人教育》2019,39(10):31-38
社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载体是三个既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受经费、师资、场所、课程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社区本身都不具备自有的、独立的教育载体及其资源,因此,社区要依托学校、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等教育载体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载体是社区教育的有力承担者,是支撑社区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支点,社会必须建立和架构起一个能够使社区成员随时参加并享受到社区教育活动的载体系统,社区教育载体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是未来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21年,学校的课程基地项目《“学校+”劳育课程基地建设》成功获省级立项。项目开项以来,学校充分利用丰厚的社区劳动教育资源,形成了“学校+”——以社区为主场的劳动教育场境。将劳动实践场域由学校拓展与延伸至社区,真正实现了将劳动教育覆盖至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领域,赋予了劳动教育更充分的生活、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社区教育现代化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的提升”.研究发现国外社区教育先进经验,其主要表现为与时俱进的社区教育理念、健全完善的社区教育法律体系、行之有效的多元管理模式、灵活多样的社区教育课程.在供给侧思维和治理体系、治理现代化思路引领下,处理好跟学校教育、文化教育、国民教育之间的横向关系,是推进社区教育现代化的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