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说《雨王汉德森》中,主人公汉德森生活在一个日趋杂乱世界里,死神时刻萦绕他左右,令他感到不安和焦虑。为了摆脱死亡的阴影,他开始远赴非洲自我追寻,渴望获得精神上的重生。最终他认识到肉体上的消亡并不代表精神的逝去,个体的离开并不代表世界的毁灭。世间根本没有死亡,有的只是生命的延续。在与死亡对话中,汉德森的生活恢复了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所谓变态人物,是指心理被严重扭曲,已经不正常的人物。我们知道死了第一个丈夫的祥林嫂被迫从婆家逃了出来,虽然在鲁镇有短暂的苟活,但不久被她的第一个丈夫的母亲强迫嫁给了另一个男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深地涂抹上了必然性的色彩;但死了第二个丈夫又失去了儿子的她的悲剧命运更充满了偶然性,也是这个特殊的遭遇使祥林嫂的正  相似文献   

3.
所谓变态人物,是指心理被严重扭曲,已经不正常的人物。我们知道死了第一个丈夫的祥林嫂被迫从婆家逃了出来,虽然在鲁镇有短暂的苟活,但不久被她的第一个丈夫的母亲强迫嫁给了另一个男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深地涂抹上了必然性的色彩;但死了第二个丈夫又失去了儿子的她的悲剧命运更充满了偶然性,  相似文献   

4.
论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本比较了曹雪芹和张爱玲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处理方式。前将整个人生看作轮回的一个阶段,死亡是一次性的。它不是毁灭而是从红尘世界退出;后将死亡看作时间对人的精神、肉体逐渐侵蚀的过程,最终以肉体的死亡完成了它的最后一步。  相似文献   

5.
高明 《语文天地》2011,(4):13-1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大多认为是揭露了四大权力对祥林嫂的迫害,但是本文认为分析作品更应该从小说本身提供的信息为主要分析依据,而不能总是站在类别化的立场上去分析和定论问题,或者以某种时代观点去分析,据此,本文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四大权力造成的悲剧,而是有其命运的原因,也有封建迷信的问题,还有"我"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是通过两条叙事线索展开的,一条是祥林嫂自身命运的不幸,另一条是"我"对此事的所见所闻,前者呈现出的是祥林嫂悲剧的戏剧性、典型性和普遍性,后者使这一悲剧的深刻性昭然若示。这种叙事方式承载了多重悲剧因素,从而使作品主题蕴涵深广,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丈夫死了以后,祥林嫂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  相似文献   

9.
《祝福》里祥林嫂经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痛苦,祥林嫂虽屡次反抗,但最后还是像“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从世间消失了。祥林嫂的这两种痛苦经历,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归宿,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共性。然而,人不能因为死而放弃生,抗争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成为中国文人一直关注、一直探索的问题,蒲松龄以其优美动人的聊斋故事延续了生命的意义,超越了死亡,获得了永恒。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我理解的鲁迅的精神——无私而无畏,绝望而顽强的战斗着的精神界战士形象。鲁迅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东渡日本,原本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是“幻灯片事件”引起了他的反思,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来改变国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一.从“祥林嫂”之名看“祥林嫂”之死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的命名,独具艺术特性,内涵深刻,这些人物的命名往往起到展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这是我理解的鲁迅的精神——无私而无畏,绝望而顽强的战斗着的精神界战士形象。鲁迅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东渡日本,原本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2]。但是幻灯片事件引起了他的反思,弃医从文,提  相似文献   

17.
姓名:无,大概姓卫 籍贯:应该是卫家山人 相貌:模样周正,但相貌前后变化极大 家庭关系:前夫祥林,继夫贺老六,儿子阿毛 出场篇目:人教版必修Ⅲ教材中《祝福》  相似文献   

18.
封建礼教固然是祥林嫂悲剧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祥林嫂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封建礼教维护者。祥林嫂致命的打击是儿子阿毛的惨死。她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力量去面对这样残酷的无常命运。祥林嫂死于生的"意义"一次次丧失,这是人类存在面临的共同困境,而不单单属于封建社会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19.
刘恒的小说中有着太多的死亡,就像诗歌的意象一样,“死亡”一词在其作品中鲜明夺目却又沉重无比。无论是各式各样的死亡方式,阴暗湖湿的死亡地点还是多个层面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如此密集的死亡意象都呈现出一种非此不可的必然性。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与外部世界和其他人物之间有着多重的冲突,这构成了死亡意象的多层意义结构,使得死亡宿命般地笼罩着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生1:除了前面同学们提出的两个原因外,我觉得祥林嫂个人性格上的弱点也是她死亡的原因之一。师:请具体说说。生1:祥林嫂善良温顺、任劳任怨、生活俭朴,但她没有朋友,盲目轻信,不善与人沟通。我们今天有这样一种说法,叫“七分业务,三分交际”,意思是一个人要用七分精力来工作,用三分精力来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没有朋友,是何等可悲的事情!祥林嫂只重业务,工作做得很出色,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她没有朋友,所以,当她被婆婆一伙人拖上船时,有人见了,却没有人帮忙。师:能说说祥林嫂的盲目轻信吗?生1:祥林嫂的盲目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