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教育》2022,(29):4-5
<正>编者按: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和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并最终做出恰当的课程变革的决定、探索出相应的策略。课程审议作为课程研发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对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课程审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帮助,尤其是对年轻教师来说,通过参加课程审议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与思想,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已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以校为本,探索培养年轻思政课教师的途径,能很好地赋予思政课教师能量和力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增强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虢志宇 《教师》2022,(33):129-130
<正>2018年,长沙高新区依托百年名校雅礼中学创办雅礼麓谷中学(以下简称“学校”),两年来,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高新区通过招考、调剂等形式,每年为学校引进为数不少的青年、骨干教师。如何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尽快适应长沙中学教学形势;如何使骨干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引领教师团队成长;如何促使名校经验、精神入心入脑在校园落地,如何促使教学高效精准而不过分循规蹈矩、使教师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这些都是摆在一所新校、一所名校托管校面前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朱伟伟 《学前教育》2023,(23):58-59
<正>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教育管理、教育环境、教师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教育的环境中,教师的发展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笔者所在的幼儿园非常关注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各种场景中的应用,注重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的理念,特别强调课程育人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将它的先进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语文要素来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紧扣教材的人文主题,抓住课堂契机,重视语文实践和学科融合,以此强化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样,能让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6.
周琨 《湖南教育》2024,(1):66-68
<正>湘阴县知源学校小学部创办于2015年,办学之初经历了向外求大的“野蛮”生长阶段。2021年,随着民办教育政策进一步规范,学校步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学校董事会科学决策后,一场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在校园里逐步迈向深处,不仅激活了师生成长的内驱力,更让学校走上了一条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策划人语赋能,即赋予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能力或能量。我们依据乡村教师不同的发展状态,或是搭建"脚手架"或是提供"起跳板",或是注入"助推剂"从而让乡村教师能够不断定义未来,变革现在追求生命的激情、发展的兴趣和美好的未来。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赋能,要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主导自己的发展。这是从"要求"教师发展到教师"渴望"自我成长的转变。乡村教师生活在城乡变革过程的诸多  相似文献   

8.
陈德上  张桂  黄燕华 《广西教育》2022,(7):34-36+41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育人体系的作用,本文所述学校依托城区“育品行动”项目专家的技术支持,对学校办学展开SWOT分析,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重构博雅教育思想体系、重构博雅课程体系、构建和雅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立雅德育六条路径,构建学校博雅教育体系、赋能学校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职初教师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对象忽视、学习活动弱视、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缺失等问题,绍兴市柯桥区以数字素养赋能职初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制定数字素养下的职初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以数字化应用服务教师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业评价和教学反思等课堂教学全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初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育人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近年来,我们纬五路第一小学以校本教研为抓手致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一、重塑教师育人能力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是过程,“育”是目的。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育人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更为突显。我们立足学校实情提出了“5J”育人能力图谱(见图1),重塑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的价值取向,明晰育人能力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课程思政是大思政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其宗旨是通过深入挖掘各学科的思政资源以达到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最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渗透课程思政践行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为扎实推进我园“十四五”省级课题“科学区域游戏中教师有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的开展与实施,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承担该课题以来,我园立足课题所需,以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幼儿深度学习、提高课程质效为目标,通过开展“慧”教研活动,着力探索教、学、研同频共振的方法与路径,形成了“发现问题—聚焦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教研体系,积极赋能教师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4.
立足教学实际,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堂、入学生头脑,是当前高中思政教师政治要强的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师加强对报告的学习研究是前提,优化教学设计是核心,实施补偿教学是关键,推动评价改革是保障。同时,基于报告思想深邃、高屋建瓴等特点,思政教师可以运用专题教学法、问题导向法、追问教学法、情景体验法等适合高中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坚定信心立宏志、踔厉奋发向未来。  相似文献   

15.
刘虎平 《江苏教育》2022,(86):30-33
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教师发展提供了精神家园,创新了一种教学、研究、学习三合一的成长方式。在共同体建设中要凝聚共识,引领教师专向发展、专项互动、专题研究、专业阅读、专精表达,以“五专”赋能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让教师在人生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书写共同体核心价值符号。  相似文献   

16.
陆秀敏 《教育文汇》2023,(3):26-29+34
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体系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同时又相对薄弱、易被忽视。鉴于当前一些教师缺少有为的动力意识、明确的职业目标以及存在虚化、弱化、依附化的非专业化现象,本文试图通过“个性化菜单、融合式生态、体悟性浸润、立体化激励”的网格研修赋予教师“全域发展之能、抱团发展之能、个性发展之能、内驱发展之能”,提升教师的主体专业、自由高位、聚慧致远能力,突破校本研修的瓶颈并促进其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春燕 《江苏教育》2023,(15):15-18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作为一项旨在加强英语教师国际化交流水平的省级培训工程,在地化引智培训是在国际形势和政策导向下国际化交流与本土需求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方式。在地化引智培训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助于区域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形成英语学科研训特色。  相似文献   

18.
<正>孙金云山东省教研室教研组信息技术教师主题:基于实证数据的教研转型创新山东省数字化教研团队基于教研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诉求,贯彻落实政策文件指示,聚焦数字化协同教研,在信息科技学科开展了系列数字化教研的实证研究。通过完善教研组织架构、开发数字化教研工具以及优化实践举措和机制,探索出山东省的数字化协同教研的实践解决方案,并开展了基于实证数据的协同教研实践,  相似文献   

19.
李锋 《福建教育》2020,(10):6-7
<正>近年来,新技术新工具的发展与应用创生出全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使命。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模式变革与教育生态重构,顺应智能环境下的教育发展,发展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教研活动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研究的内容、深度、广度很受局限。网络的兴起与发展,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新的范式,资源共享、远程联合教研已成现实。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让教师走近技术、学习技术、使用技术,使技术服务于教研、服务于教学。近十多年来,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在信息化生态校园建设中做了大量探索,通过网络教研、以赛促培、课题研究等方式,推动教师在学习技术、使用技术、融合技术的过程中发展信息素养,更新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