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最主要是反映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伦理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着各时代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蕴涵的利益直接决定着各时代伦理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容,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混合经济中剩余价值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玲 《铜仁学院学报》2004,6(3):32-33,37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但不能完全用它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混合经济形式。混合经济中存在着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不同的分配方式,所以并不能否认混合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存在有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产要素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所证实的真理。工业经济时期,以资本短缺为特征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关系,决定了资本所有以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独占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知识经济时期,除了土地、劳动力、物质生产资料外,技术、管理、知识也成为不可短缺的生产要素,以致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工人也直接参与了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使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出现了崭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一分配关系对我国的企业制度、人才流向与分配关系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数字劳动本质上依然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生产性劳动。在平台形成一定垄断地位之前,数字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雇佣关系下的数字劳动者。在平台对信息资源形成一定垄断之后,数字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不仅来源于雇佣关系下的数字劳动者,还来源于需要支付酬金给平台的劳动提供者、生产有价值信息的信息提供者以及部分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相对平等的分配正义才是真正的分配正义,保障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障社会公众访问信息的自由,提高社会劳动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保障信息弱势群体获取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才能实现数字劳动下剩余价值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5.
数字平台作为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其形成需要具备创意、资本和技术三大条件,牵涉创意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两大主体。从数字平台的发起、运行到成熟与垄断阶段,数字平台的创意所有者“创始人”同资本所有者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由数字平台发起之初的创意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制衡关系,演变到“创意劳动对风险投资资本的驾驭关系”;伴随数字平台的成熟与垄断,演变到“平台资本与风险投资资本”的关系,创意劳动被资本俘获演化为平台资本,形成资本与资本共同分割剩余价值的关系。数字平台创始人与资本所有者关系演化的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扬弃;“创意劳动”演变成平台资本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分工、技术与组织互动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演化的终极力量。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干预规范数字平台资本行为,强化数字平台上的劳动者主权;利用数字平台组织控制模式的优势,引导数字平台进行创新性的资源配置;在数字经济中应更加重视劳动者的活劳动和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6.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许多经济规律,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规律,这就是基本经济规律,它反映着经济中最本质的联系。这个规律说明社会为社会生产定什么样的目的,使社会生产服从于什么样的任务,并说明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社会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这个有机统一体,就是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马克思首先发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马克思在其不朽的巨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详细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史。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揭示了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而使价值得到增殖的秘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城乡关系演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和不同的逻辑规律,透过城乡关系演变的特点和逻辑规律发现,要想实现城乡关系和谐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  相似文献   

8.
讲授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成本价格、利润、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及其形成过程,阐明剩余价值是这些范畴的经济实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运营的一般规律并借鉴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不同时期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阐述了数字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并根据广西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广西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特征,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建议,即通过资源数字化催生城乡空间内生动力、通过资本数字化激活生产要素的资本新属性、运用数字技术成果加快城乡生态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讲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邱海平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条件,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使资本...  相似文献   

11.
通过扩展劳动外延而将用户消费活动纳入“数字劳动”范畴,或简单否认用户消费活动的劳动属性,抑或认为一切“数字劳动”均具有生产性,都不是认识“数字劳动”生产性问题的正确路径。我们有必要运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对此进行更细致的剖析。基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一般(生产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和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构成占有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的区分,可以得知:用户消费活动虽然构成数字资本的增殖条件,但不是劳动(从而不是生产劳动);投入流通领域的数字劳动是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参与物质生产的数字劳动是生产劳动。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批判地理解数字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的经济关系理论没有充分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认识到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斯大林概括并被我国长期沿用的这一理论越来越显示出时代和理论视野的局限性。反思这一理论,有助干我们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也有助于我们探索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形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转型经济的实践呼唤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经济体制中的产权制度决定着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经济活动的具体过程,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策形式体现了产权关系决定的行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是以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信号为基础,通过竞争在社会各部门及企业之间分配和调节资源的一种机制和方式。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模式、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和现代垄断竞争市场模式的各自特点,寻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对各转轨国家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取长补短,降低改革成本,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模式,数字技术支撑的平台经济催生出一大批新就业形态,表现出灵活多样的从业形式和就业特征。这些新型就业形态的用工类型较以往的标准化用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台、代理商、从业者等多方主体的存在使劳动关系界定复杂化,传统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已无法完全适用于平台的新型用工关系。积极面对技术发展引致的社会结构调整,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护,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5.
再学马克思的竞争理论陈秀山在竞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的竞争理论具有独立的、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不仅由于他把竞争过程作为体现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过程和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及其剩余价值分配过程来考察,而且由于他对竞争过程始终采取了动态分析方法。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经济,通常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即整个社会再生产活动。财政是分配中的组成要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再生产中起支配作用的主导环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产品生产出来,才有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时曾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①所以经济决定财政的实质是生产决定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消费主义向数字领域拓展的产物和形态,数字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支配下消费领域数字化和数字领域消费化双向进程发生异化的结果。数字消费主义借助数字资本和数字技术的交相强化,在消费主体“产消化”中实现了“主动性”的劳动剥削、在消费需求“订制化”中削弱了消费主体的自主性、在消费关系“虚拟化”中加剧了人际关系的新异化、在消费体验“致瘾化”中催生了不节制的享乐主义、在消费模式“流量化”中诱发了庸俗化的消费审美,从而对人与社会发展产生了远甚于以往传统消费主义的危害。科学揭示数字消费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质,坚持以制度优势遏制数字资本恶性增殖、逐步实现数字技术的社会主义应用、以及弘扬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学消费观,是防范和应对数字消费主义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义利”之说,源于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等方面内容的变迁,人们不断赋予“义”、“利”以新的时代的内涵。但义利关系始终是道德体系中的基本问题。因之道德所调节的^与人之间,个^与集体、社会之间,总是离不开利益关系,人们所奋斗的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并且,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各种社会道德体系在原则上相区别的最显的标志之一,所以,人们常把义与利并提;  相似文献   

19.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第一,生成了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理论与实践,在改变传统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与利益分解相联系的新的利益分配主体环境,其特点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产权存在的结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商品所有权规律对经济实体的要求,改革的政企分开和政权与产权分开的要求。这些要求统一规定了微观层次上的利益分配以经济权利为依据,即以生产要素(包括物质生产要素、活劳动生产要素、赀币财产等)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为依据进行利益分配。国家在政权与产权分开的条件下,作为政权的国家和作为产权的国家应该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归结为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主体内心信念来评价和维系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私与公的关系,其内涵除了利益以外尚有尊严、荣誉与价值,其结构包含本体与变体共八种形式。反映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基本理论可分为初级与高级两种形式,前者是关于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学说,后者是关于道德基本原则的学说。因此,伦理学体系应当以阐明个人与集体及其相互关系,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特定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根据和发展前景,道德基本原则的历史演变、现代形态及其特殊地位与价值为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