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故事报》1998年第5期第4版《尴尬二题》一文中有一句子:“阿莲曾经是个清纯的女孩子,所以我为之心动过心痛过。”句中作者将“心痛”与“心疼”混同了。“痛”与“疼”本义相同。“痛”,病也(《说文》)。“疼”,痛也(《广雅释训》)《说文》里无“疼”字,“疼”是唐时才出现的俗话词。“痛”与“疼”都有“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之意。如:头痛、肚子疼、心口疼痛等。在表示“惋惜、舍不得”的意思时,“心疼”与“心痛”通用,如巴金《关于〈激流〉》:“毁掉它们,我看着心疼。”《子夜》:“曾沧海捧起另一枝…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曾对阅读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作了具体的论述:“一曰熏。熏也者,如入雪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二曰浸。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熏、浸之力利用渐,刺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觉者不觉;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四日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梁启超所说的“共鸣”的四个方面,可以简化为两方面,即“入乎其…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拿破仑曾说:“就政治问题之各方面而论,教育殆均为其最重要之基础;因除非人民受有良好教育,与彼此有共同了解之诸种重要原则;国家贻无善治之可能”。可见,教育事关国家兴亡,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被认为是社会文明与进步、个人发展与幸福的先决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葱包桧儿!谁要吃葱包桧儿!一口吃掉秦桧这个小人!”大家在西湖边春游时,正在草地上分享午餐,小路对着同学们吆喝起来。“什么是小人啊?”“小不点儿”发问。这下引发了一场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大探讨。大家首先请出了孔子之孙子思。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中庸》里写道: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相似文献   

5.
<正>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察今》一文中,作者在叙述了“循表夜涉”的故事后,评论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对这句话中的“主”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解释》等好多版本,都将其解释为“君主”.我认为,无论从古汉语语法上说,还是从其内容说,这种解法都是不妥当的,而把它解释为“主张”才是恰切的.  相似文献   

6.
韩愈与刘禹锡、柳宗元等对永贞革新认识的异同实与中唐社会思潮、文学思潮和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他们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许多见解并没有多大不同。但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在实现政治理想方式上,却表现出很大的区别。首先,对“道”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解释:韩愈所谓“道”专指儒家仁义之道,而刘柳的“道”亦兼括佛道。其次,刘柳更相信“人为”的力量,认为人胜于天;韩愈则认为人类乃残害天地万物之祸首,认为天胜于人。韩愈重视儒家政治理想和儒家人格标准的完美结合,刘柳则重在“势”字,主张顺应时势,不惮改作。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曾对阅读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作了具体的论述:“一日熏。熏也者,如入雪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二日浸。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三日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熏、浸之力利用渐,刺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觉者不觉;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人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四日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  相似文献   

8.
[案例 ]语文课上 ,授者一如既往般自信 ,抑扬顿挫 ,神采飞扬。“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偶然中蕴含了必然 ,失项链是一个偶然事件 ,但这一偶然源于人物贪慕虚荣 ,追求享乐的思想基础……”听者表情严肃 ,授者窃喜 ,不失时机地送上惊人之语 :“虚荣使女子堕落。”以求强化之效。有人颔首 ,有人窃议。教学按章步入“自由质疑”篇 ,沉默有间。女生甲 :“女孩穿得漂亮些不好吗 ?”男生甲 :“人应该适应环境 ,不要追求力所不及的事物 ,‘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女生乙 :“贪慕虚荣的人会勇敢地承担那笔可怕的债务吗 ?”男生乙 :“贪慕虚荣并不意味人…  相似文献   

9.
时人有花色各异的“导读法”(即指导他人读书的方法),若结集成书,便可称之为《导读经典》了。吾信之也久,但经过十几年的磕撞,似乎更信“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真谛。如一个人太迷信“导读”的魅力,那么他一旦离开“导读”这个法宝,还能否独立“走路”呢?因为他始终是一个被“导读”宠  相似文献   

10.
必也正名乎     
侯雯  高登  潘箭 《科技文萃》2011,(6):86-89
钟表界似乎注定是一个会与“大师”产生很多交集的行业。不久前,华裔国际钢琴演奏家李云迪受劳力士和国家大剧院之邀举办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钢琴大师课。无独有偶的是,在由浪琴发起的“未来网球之星”活动中,拥有17座大师赛冠军奖杯的阿加西担当起了孩童们的临时教练。另一家瑞士公司宝珀,虽然从不涉足商业代言,却对享誉全球的烹饪大师们情有...  相似文献   

11.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中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不仅要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原材料”型学生;还要向国家输送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政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旧新变化、新形势,政治教师如何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常听人说“鸿门宴”,今也读罢《鸿门宴》,非思其宴之危机四伏,只叹项羽其人。秦末,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天下出一项羽,亦可谓“乱世出英雄”。想其破秦几十万大军,叱咤风云,让人不能不为之折服,但读罢《鸿门  相似文献   

13.
枪乎?靶乎?     
题记:有关“射出”与“被射出”的班会主题词,已是第几次重复了?班主任报过第三次月考的名次后大张旗鼓地表扬了某某冲进奥赛班名次,几乎点名批评了某某被自费班同学“射”下去后,就重复他那万古不变的射击之喻了。唉,谁叫我们是公费班学生!我们是一群奥赛班和自费班夹击的……夹击的什么?  相似文献   

14.
纵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千锤百炼,最后以“黄州、惠州、儋州”为其“平生功业”而告终.可以说,苏轼一辈子都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搏击,无论获升迁、受贬谪、遭攻击,皆缘于政治斗争.他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一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可他在变法与反变法的夹缝中不被人理解,不断遭受排挤打击,一直无法全面而实际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5.
教育艺术是老师们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如何以情感处理好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常常作为教育艺术的典范写进许许多多的教育文章。如某报某文载:一天上课,×老师刚迈进教室门槛,“嗖”的一声,一只纸折的“火箭”飞了过来,差点打在×老师的眼镜上……他先是一惊,然后面带笑容地走上讲台说:“宇宙飞船上天,是人类征服太空的渴望所驱;这只“火箭”射向老师,它的发射者肯定为渴求知识而来。现在我就满足这个“火箭”发射者的要求,下面上课……这位老师的宽宏大量实在可敬,然而,如此处理是否有道理?还值得研究。首先,“火箭”的…  相似文献   

16.
必也正名乎     
子路等人向孔子请教治政之道,孔子说了不少至理名言,其中有流传数千年的“正名”思想。《论语》是这样记载的:“必也正名乎!”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革新的概念 “革新”一词常常与改革、变革、革命等概念同义,有的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交替使用,但也有不少文献试图作明确区分。有的认为改革是一种短暂的质变,而变革是一种长期的渐变。如“相对于教育长期变化的过程而言,教育改革只是一种相对短暂的人为变化……而‘变革’正包含了渐变和‘改变’之义。”有的认为改革包括革新和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8.
青年是国运之所系,兴亡之所系,青年工作举足轻重。本文就当前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 足之处谈了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青年、新任务、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为报刊撰文,多次呼吁在文化窗口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乃至一般广告、启事中要消除写错别字,消除读讹音,消除文章病句和成语的误用滥用,转眼已十余年。然而由于人微言轻,和有关部门的缺乏重视,至今这种文字污染现象不但未见好转,而且积重难返,甚至有变本加厉之势。即以“不尽如人意”这句话而论,从电视、广播到报刊上的白纸黑字,依旧似通非通地说成“不尽人意”。至于“不以为然”的误用,也随处可见。手头恰好就有一例。1994年8月27日天津某报副刊载有一文,题为《作家和剧作家的故事》,首先,这个题目就费解,难道“剧作家”不是“作家”,而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