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旅游演艺是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产生的新型旅游产品形态,是旅游产品内涵提升、结构完善、形式拓展的重要体现,顺应了旅游者旅游体验丰富性、参与性和文化性的需求。文章通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现状的分析着手,从特异性资源禀赋、旅游资源多元化特点、地域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旅游节庆等不同角度探讨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扶持与支撑保障建议,试图提出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文化及其传承创新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大量事实证明旅游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中原根文化是中原文化之本。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的时代背景下,以旅游活动为载体,通过打造文化旅游景区、现代节庆活动、根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开展根文化专项旅游活动,研发根文化系列旅游纪念品,可以实现中原根文化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应当充分认识中原"古都文化"的潜在价值,遵循历史上业已形成的内在文化脉络,实现文化资源开发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度结合,凭依"商都文化"资源发展郑州大都市经济,用"五都文化"资源打造城市珍珠链经济带,以"中原文化"资源构建城市经济群落,形成点、线、面发展格局,加快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从而实现中原经济区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提出,为本地区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旅游专业应顺应形势发展需求,抓好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原城市群文化旅游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考察中原城市群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构成和分布,并运用SWOT理论分析中原城市群发展区域文化旅游的合作基础,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区域文化旅游的可行性市场营销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大武夷旅游圈291个乡村旅游点为研究样本,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泰森多边形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集聚度、空间密度、空间均衡度进行探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大武夷旅游圈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研究表明,特色村镇型与休闲观光型数量占主导地位;乡村旅游点呈聚集状态分布,形成了1个主核心点和4个次级核心点;宁德与三明、南平、龙岩三地的区域乡村旅游数、分布特征存在较显著差异;交通便捷度、市场需求和公共卫生保障是大武夷旅游圈乡村旅游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认为,应通过挖掘"冷区"乡村旅游资源、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等对策,优化大武夷旅游圈乡村旅游点空间结构,推进产业、文化、生态等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粤桂湘瑶族文化旅游圈是对费孝通先生1988年12月提出的建立"南岭瑶族经济协作区"战略构想作进一步思考的产物.这一旅游圈是以南岭山脉的萌渚岭周边各县为基本范围,以交通的纵横流向关系和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而形成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这一系统的基本架构以连南瑶族自治县为核心,呈核心一边缘结构,即一个核心、两个圈层、四条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粤桂湘瑶族文化旅游圈的构建,是开发南岭瑶族文化旅游产品、传承中国优秀瑶族文化遗产、提高粤桂湘瑶族文化旅游业竞争力、实现瑶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许昌市城市旅游发展现状及许昌市城市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同时根据该城市旅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发展有四大规律,即求"特"避"同"、"快"旅"慢"游、先"物"后"声"、"奇"谋"实"功。打造"汉江文化风光旅游"这一品牌对做大做强襄樊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具有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和鲜明的襄樊地域特质、极强的统领功能和兼容能力、丰富的开发素材和多元化的开发潜质。打造"汉江文化风光旅游"品牌的战略构想:用三大特色旅游线路体系串联,整合汉江沿岸旅游资源,构筑襄樊旅游名城的经络骨架;实施"三步走",分阶段推进"汉江文化风光旅游"品牌建设。打造这一品牌的对策措施:注意坚守和积累;勇于创新、创意;以广阔的视野进行市场化的动作;加大旅游规划建设与城市建设等三个方面的结合融合力度;创造营造良好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加强中原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合作,文章在分析中原城市群区域文化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中原城市群的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提出通过旅游形象的联合营销策略来提高中原城市群区域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导游工作是旅游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决定性环节,导游人员基本素质及业务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旅游效果.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导游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培养方式单一及业务提升、级别晋升通道不畅等问题,导致导游人才整体层次偏低,结构性不合理现象突出,且存在旅游市场导游需求激增和旅游院校就业率下滑的尴尬困局.生活服务型导游(L)和专家型导游(E)作为未来导游人才发展的重要定位,已在旅游领域有所体现,其需求量逐渐呈上升趋势.基于L-E模型的导游人才立体培养需要旅游院校对导游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打通类别转换、级别晋升通道,实现导游人才从培养定位到实践定位的无缝衔接,从而有效提升导游领域整体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许昌市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两个精品景区、加大旅游宣传、合理开辟旅游路线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经过2年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进了武汉及周边8个城市的整体发展。但在"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传播方面,目前处于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需要进行旅游整合营销传播。文章借鉴山东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的经验,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旅游联动的基本含义出发,结合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概况,对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内容与功能进行综合阐述,并提出基于政策、交通、产品、商品、服务和宣传方面的联动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城发展遭遇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问题,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建设的同时建设好文化生态,保持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两大系统平衡,构建大学城文化生态圈和谐发展,优化文化构成、文化产业和文化生态模式,促进生态圈的自我循环与外循环。以文化生态理念指导中国大学城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专业水准、国际视野的科技文化城区。  相似文献   

16.
焦作现象其本质意义在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赤峰市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特色显著,应注重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规划好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赤峰人文旅游资源,打造赤峰旅游的名片,为赤峰市经济转型、发展壮大旅游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有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的旅游资源,且区位优势突出,有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的保障系统和条件及广阔的客源市场。在开发中要坚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与“商品化”的统一,树立“大旅游“观等原则。在区域内构建四个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区,七城市协调好定位和分工。要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做好区域文化旅游业的规划和协调;深入挖掘并展示都市圈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强化济南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精心打造都市图文化旅游品牌产品;加快旅游一体化步伐。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城市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的概念、类型及整合主体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对城市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应包含旅游依托城市空间布局的整合、旅游景点(景区)空间布局的整合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整合三方面,最后指出资源整合是城市旅游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商业文化核心,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流失。以宜宾为例,在分析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宜宾文化旅游特色定位应该立足于城区四大主题文化,并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旅游的立体打造的思路及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