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之交,仁义礼信在战争实践中已经完全失效。在这种背景下,《孙子兵法》一方面明确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等命题,确立了中国古典兵学“诡诈”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又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诚信在军事上的独特价值,其诚信观很值得我们重视。诚信即诚实信用。先秦时期,“信”作为一个表示诚信之意的哲学范畴经常出现于诸子百家的言论和文章中。《孙子兵法》也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信”,但他所说的“信”与儒家那种基于人际关系的道德价值有所不同,它是军事谋略视野下的诚信。孙子谈诚信,从未脱离过战争这一事关生死存亡的“国之大…  相似文献   

2.
李志超 《寻根》2003,(5):100-103
《老子》作为纯哲学的书,其为文的最大特点是不讲故事。两千年前的哲学没有几个专用语词,哲学家要想说明一条道理,不能像现代这样作长篇大论的抽象文章,只能讲故事,打比方。《列子·汤问篇》就是一个接一个地讲故事,佛经是讲故事,《圣经》更是些故事。庄子教人读这种文章的方法是“得意忘言”,比如读庖丁解牛、愚公移山,要能超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去领会其深层义理,推而用之于更广的事物。这办法至今还用,特别是在初等教育中,因为教育要启发学生思维。启发性语言就是引导联想,少儿脑中记存的东西可供联想者多为具体形象,所以小学里多讲故事,幼…  相似文献   

3.
王薇 《世界文化》2006,(11):41-42
一、《论语》与《圣经》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之核心——仁爱《论语》和《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个经典文本,它们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中国,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这高度概括了《论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圣经》是基督教的圣书,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惟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占据中西文化中心位置的《论语》和《圣经》,他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也有相似之处。《论语》是孔…  相似文献   

4.
《知北游》属于《庄子》外篇,共十二章,为庄子后学所作。它主要发挥了属于《庄子》内篇的《大宗师》思想,重在论“道”。这篇对于研究《庄子》“道”的思想、内外篇的关系以及《庄子》思想的发展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6.
正《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兵书,通篇论述怎样战胜敌人、保全自己,充斥着智慧与谋略,但它绝非一般的教人蝇营狗苟的诡诈权谋之书,而是隐含着极为浓郁的人文精神,展现的是一种保国安民的大境界、大格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以下不注明出处者,皆出自此书)。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都精准地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将其提  相似文献   

7.
“何谓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孔子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对此的说法有不少,如:“礼”说,“仁”说,“仁礼”说等,其中以“仁”说的影响较大。而将“仁”学思想认定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的学者,其解释也是百家腾跃、新说迭起,令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8.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0,(6):19-21
<正>又是春意浓时,海棠未谢,榴花又开,公园里处处花团锦簇。更有一阵阵歌声从松林深处传来,让人分外神清气爽。那是游客自发聚集的"合唱团",已经延续十几二十年了,唱的歌大都是六七十年代耳熟能详的老歌:《二月里来》《南泥湾》……也有前苏联与俄罗斯的《喀秋莎》《三套车》……唱歌的大多是"白发族",但也有"80后""、90后"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四书》中的一种,其中关于诚信有精到的记述。可能是受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子思———孟子的影响,《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大意是说:向“诚”学习,使“诚”成为人的行为准则,使“诚”得到实现,这就是人道。《中庸》中论“人道”,大体上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天按照规则运行,人应该按规矩办事,不能随心所欲;规矩既含有法规,也包含道德规范。第二,天道不息(自然界不断运行,四季交替),相应于此,人道应当自强不息。第三,人要讲诚信,不自欺,不欺人,自尊、自信、自爱。第四,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爱万物(当然不包含…  相似文献   

10.
余冰 《寻根》2013,(6):80-83
《希望》杂志是怎样创刊的? 王淑明在《希望》出版四十多年后写的《我与“左联”二三事》中记述:  相似文献   

11.
“知天命”之年的“北京人艺”,知道自己的天职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01,(6):106-107
十一月一日至四日,为期四天的中国期刊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世界期刊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期刊博览会。全国现有期刊八千七百二十五种。参展期刊七千余种,展示了我国实行期刊。“精品战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3.
张良皋 《寻根》2007,(4):82-85
《红楼梦》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之末,张太医开了药方,贾蓉看了说:高明的很。还要请教先生,这病  相似文献   

14.
由于传世材料的匮乏与抵牾舛错,罗贯中的籍贯至今聚讼纷纭,尚无定论。明清以降,主要有五种说法:“太原”说;“东原”说;“钱塘”说;“慈溪”说;“庐陵”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争鸣逐渐集中到前两种意见。作为基础研究,探讨籍贯问题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决此悬案,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动和深化《三国演义》的整体研究。站在世纪之交,对该课题的学术进程作一番认真的清理总结,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史学界的鸿篇巨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二十四史”之“前四史”,是现存的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原始资料之一。由于陈寿亲身经历了蜀汉和西晋的更迭,是三国时期的“过来人”,所以他撰写的《三国志》事件翔实,内容精准,  相似文献   

16.
冒廉泉  冒俊 《寻根》2006,(3):128-130
最近拜读《寻根》2005年第三期刊载《如皋冒氏的来源》(以下简称《如》文)一文,很有感触.冒氏之源,最早的明代《冒氏宗谱》中就可寻到,《冒氏宗谱》1984年抄印180套面世,可惜《如》文作者,对这部存世甚多的宗谱很少研究,倒是对极为罕见的、清代的、藏之高阁的《冒氏家谱》、《冒氏世谱》、《冒氏族谱》大加鞭伐.我们对此不论其源、反究其未的现象,甚为困惑.笔者通过对《冒氏宗谱》的研究,寻找到冒氏的“根”,我们认为:如皋冒姓源自蒙古,如皋冒姓的“根”在蒙古,愿与《如》文作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洁 《华夏文化》2008,(3):26-28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哲学理论中,并与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恶”观,影响着儒释道三教在善恶伦理观方面的发展。但道教的“善”、“恶”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观念,道教已经将“善”、“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去思考。《道德经》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的问题。《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在民间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8.
《后汉书知意》是刘咸炘《四史知意》之一。刘氏博采众家,引证丰富,从史法和史识的角度对前人关于《后汉书》的研究进行史学批评和辨析,并对《后汉书》的篇体和识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本文以《后汉书知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后汉书知意》的撰写原因和体例,从史学史角度探讨刘咸炘著史需明确史体,读史应察变观风重源流的史学观,从中可见刘氏的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9.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相似文献   

20.
<正>"陌生化效果"(verfemdungs effekt,或译"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要概念。大多数时候,人们把它当作一种表演方法,即演员在表演时与所演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化于角色之中),使观众能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态度(而不是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但"陌生化"首先属于认识论的范畴,用布莱希特的话说:"什么是陌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