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中,董千里当过生产队长、工人,使自己从一个城市青年变成一个地道的“老农”,技术熟练的工人.这中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明白.他说:“那些经历倒为日后搞管理积累了许多经验材料,只是那时没有学习的条件,只能从报纸广播中去捕捉.”他在恢复高考后,得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毕业后在高校任教.清苦的生活他满足,下海潮前他坚定,对知识的渴求使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学习.多年的实践经验犹如基石和建筑材料;先进理论的掌握使他在做学问时高屋建瓴,颇有成就,目前他已有4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刊物.他风趣地说:“这大半归功于当时的贫下中农再教育.”“现在的环境好极了,家庭支持,学校提供方便.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就选择了读博士这条路来学习,如果不读博士也要继续学  相似文献   

2.
俞虹 《今日科苑》2009,(12):179-180
本文所说的"读报新闻"是指广播电视媒体通过对报纸信息的再加工、再整合进行二次传播,是电子媒体与纸质媒体相互交融的生动体现。它将报纸的深度、广度报道优势与广播电视的大众化、贴近性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使信息传播达到最佳效果。读报新闻节目符合人们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是其得以生存的关键。读报新闻使广播电视新闻更为深刻,使节目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3.
天道酬勤     
美国有个穷男孩找到一个报纸经销商,请求给他一份送报纸的工作,以赚钱贴补家用.经销商说,如果你有一辆自行车就可以给你一条线路试试.男孩恳求父亲给他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然后他就便当上了一个小小的报童.……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的一个星期三,在一间没有窗户的会议室里,纽约长老会医院肿瘤科的10名工作人员围坐在一张长桌前,一边吃着三明治和水果,一边讨论工作。他们的措辞可能会使病人们大吃一惊。一位社会工作者读了一篇短文,文中说,在近20年里,每当医生为病人下了癌症诊断之后,她走进病房时,就感觉自己“走进了他们的冬天,走进了他们的恐惧”,心情压抑,又不能置身其外。一名医生也读了一段,讲述自己如何最终体会到她的一位同事因医治癌症带来的损失。一名护士读了一篇听起来像是辞职信的文章:她不得不离开,她说,“让我的生活与你的死亡脱离关系。”  相似文献   

5.
整理废报纸     
《世界发明》2008,(4):40
喜欢看报的朋友家里一定会有不少的废旧报纸.要整理好这些报纸也不得不费上一点功夫。有了这样一款报纸箱.一切都会变得非常轻松。这个箱子在四面都留有专门的凹槽可以提前将绳子搭在上面.然后将报纸依次放进去即可.当报纸满了之后.就可以很方便的用绳子困起来了.由于箱子的四壁采用了分离式的设计.因此困扎报纸的时候会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6.
笔者充分利用了家庭资源,充分挖掘了"报纸"这个教育资源,同时又凭借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提供展示的平台,幼儿在读报、说报、剪报的过程中回馈给笔者丰厚的惊喜,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给他们带来五彩缤纷的知识资源,让孩子从中获得了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7.
金刚石     
“知识即力量”杂志编者按:科学院院士A.E.费而斯曼(1883—1945)是苏联最伟大的地质学家与矿物学家,是关於地球化学的一门新科学——“地质化学”的创始人:他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学家,而且是出色的科学普及工作者;他的著作如“有趣的矿物学”,“有趣的地质化学”及“岩石回德錄”都是一般青少年读者所熟知的。费而斯曼死後留下了丰富的著作遗产。这些遗著中有许多论文和初稿,都是他在生前集聚起来打算编成几部文集,预定给广大的苏联读都阅读的。费而斯曼遗著中有一部份论文已经在几种期刊上刊出,但是还有一部份没有完稿。他写的关於宝石的短文集现在正准备出版,下面就是这部文集中的一篇论文,是经过E.C.西涅古柏修正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提起文字狱,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在清代,简单的一句诗,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足以导致牢狱之灾。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在西方也有文字狱。我们看下面英国的一个案例。《苏格兰人报》诽谤案1762年,35岁的苏格兰人威尔克斯创办了一份名为《苏格兰人报》的政治周报,这份报纸经常攻击政府。在1763年4月23日出版的一期《苏格兰人报》上,威尔克斯竭尽辱骂之能事,指责国王最新的一篇演讲。国王发怒了,向法官咨询如何惩罚这个大逆不道的家伙。法官说这是煽动性文字诽谤,应该由司法大臣发布一张普通搜  相似文献   

9.
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记忆,如果一个人看了、听了、说了、做了的事都忘了,那么他的经验就无法积累,他每天只能对当前的刺激作即刻的反应,过后行为上和情感上的痕迹就消失了.那么大千世界对他来说将永远是陌生的.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报纸的概念、历史、文献价值、源流与收藏,并用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的实例进行了论证,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最先开展集报活动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一家报社要将过去的报纸数字化,总编让一个实习生把历史上优秀的稿件逐篇录入.实习生每天下班后就留在办公室,打上几千字.几个月后,大家发现,实习生写的稿件质量明显提高.实习生说,随着录入的稿子越来越多,自己慢慢开了窍,知道该怎么起承转合写文章.于是,打字成了实习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一项乏味的工作就此给他开了“天眼”.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例.  相似文献   

12.
一家报社要将过去的报纸数字化,总编让一个实习生把历史上优秀的稿件逐篇录入.实习生每天下班后就留在办公室,打上几千字. 几个月后,大家发现,实习生写的稿件质量明显提高.实习生说,随着录入的稿子越来越多,自己慢慢开了窍,知道该怎么起承转合写文章.于是,打字成了实习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一项乏味的工作就此给他开了“天眼”. 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例.  相似文献   

13.
正1982年,我到南京读书。有时候,会一个人坐在江边看那些来来往往的船只。有一次,我看到江面上冒出一个大大的、黑乎乎、胖胖的动物,它在水面上冒几下就潜到水下去了。距离近时,我甚至能听到它"扑通"的声音。直觉告诉我,那不是鱼,但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动物。那时候没有手机、相机可以拍照,这段记忆就这样封存了起来。直到有一天,电视、报纸、杂志、街头的广告上都贴满了这样一个公益广告:留住江豚的微笑!照片中是一只生活在水族馆中的江豚,它嘴角微微上扬,像是  相似文献   

14.
费米是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技术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有第一流建树,这在现代物理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费米小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父亲的一位同事便有意识地培养他,给他读数学、物理方面的书。当他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已具备大学研究生的水平。作为一个非凡的物理学家,他在日常工作中也机智过人。1945年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墨西哥州的沙漠里爆炸。40秒钟后,爆炸的震波到达基地的帐篷,科学家们都站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化浪潮360度地渗透到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当中,大数据正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包括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大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美国在2012年启动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日本、英国以及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政府都相继启动了这方面的行动计划.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的时候有一个讲话,他说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相似文献   

16.
老大肖泽     
一位年轻的教师,为工作为生活奋斗了十年. 学生说,我们老师的课从来都是全勤,所以学生们亲切地称他"老大". 他说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但力求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17.
正3月30日,深圳大雨,一架从北京飞往深圳的飞机迫降厦门,大量旅客被滞留在机场,其中就有人人聚财创始合伙人、CEO许建文。凌晨1点,还没有被安排住处的许建文已经十分疲惫。周围的人已经闹翻了天,但他只是静下来读一篇关于互联网金融垂直搜索的文章。金融出身的他,希望在互联网思维上能够更敏锐一些。"创业其实没有那么神。"许建文常常说自己就像一头站在台风口上的猪,"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他认为,新技术革命给很多行业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创业机会,比如互联网金融,而他很幸运地站在了这个台风口上。选对风口不只是运气一个老板开的小店要备货了.但是资金还没回笼.急需2万元货款。这时候.恰好另外一个人有2万元闲置存款,银行利息太低,投资又无门。许建文所创办的人人聚财每天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双方的需求通过网络平台撮合起来,学名叫P2P.归入互联网金融一类。而在实际操作中.供求的对接没有这么精准。当我们有5000元闲散资金.可以通过互联网借给10个人;当我们有  相似文献   

18.
倒霉的尼尔松工作中的尼尔松在电厂一次意外的事故中昏迷了过去,当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对左右的感受颠倒了,没法阅读普通的报纸,报纸上的字在他看来都是反的,与我们看镜子里的字感受一样。要想顺利阅读报纸,只能借助镜子。不过跟随他共患难的一本书《电气工程师笔记本》,尼尔  相似文献   

19.
“身居斗室而忧天下”.坐在沙老师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听他侃侃而谈自己的理想、报负时,我突然想起了这句话.沙爱民,乌克兰哈尔克夫国立汽车公路技术大学工学哲学博士,让人好羡慕.他告诉我们:“当初读博士也没有考虑很多,因为我喜爱读书,偏爱做学问,所以也就硕士、博士一路理所当然地读下来.说我‘走火入魔’也不过分.”这幽默风趣的语言,道出了一名普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应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这是我多年来就有的一个想法,也曾在数次演讲和会议中提及。最近受邀将它公诸报纸(《现代教育报》2001.7.20B1),引起一些争论(见《中华读书报》2001.8.15)。由此,就被邀参加了一个讨论如何在孔孟家乡建设”华夏文化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