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文] 予尝论书①,以谓钟、王②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③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④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相似文献   

2.
苏轼一生诗作繁盛,交游无数,留下了许多诗作,其中不乏有感叹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诗歌.苏轼从密州转任徐州,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都有着明显的转变.《宿州次韵刘泾》是苏轼赴任徐州路过宿州时所作,表达了当时自己对政治仕途的惆怅无奈之情.通过诗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和友人的真挚情感,亦能窥探他在此时期的思想感情转变.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思想很复杂,生活与创作也都充滿了矛盾,早年曾向朝廷提出过一些“补敝救偏”的改良建议。但在王安石变法革新,新旧党斗争十分尖锐激烈之时,他又站在保守派一边,上书反对新法,故被调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相似文献   

4.
李白<与韩荆州书>写得气势奔放,文辞华美,脍炙人口.而作为干谒文字,却写得不够得体.廉价吹捧对方,显阿谀奉承之态;过高称许自己,有自吹白擂之嫌.文章虽精妙绝伦,千古传诵,但却是一篇言过其实的文字,韩荆州"以长揖见拒"是其得到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这封信总共不到四百字,它不仅明确有力地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提出的责难,而且相当完整地表述了变法的性质、原委以及自己的志向和政治见解,可谓言简意赅的一篇好文章.解放后,一再被选作中学教材.读这篇文章,自然会想到王安石的变法.看一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考察一下当时的历史,王安石的变法,既切合时弊,又符合封建统治者目前和长远的利益,据说对老百姓也有好处.在封建社会,一个人臣不问你  相似文献   

6.
[原诗]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的诗歌能够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在文艺创作上,主张“求物之妙”,要求“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相似文献   

7.
在被历代词人追和次韵的宋词经典名篇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以被115人次韵达258首的数量高居榜首,有力地凸出和印证了这一宋词经典第一名篇对历代词人的创作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作品统计和定量分析显示,南宋以13人22首为历代次韵"赤壁词"拉开了雄壮的序幕;金元二代7人10首,略显沉寂;至明代,48人共152首将次韵"赤壁词"的创作推向高潮;清代顺、康两朝,则以47人74首的数量继续保持着次韵"赤壁词"的良好发展态势。从参与创作的作者来看,既有大量仅作一两首次韵词的普通作者,也有不少像辛弃疾、刘辰翁、夏言、陆深、陈维崧、董元恺、曹亮武等次韵数量较多的著名词人。  相似文献   

8.
以论入诗,是宋诗的特点。 苏轼(1037-1101)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诗画大家。他的诗文和他所倡导的文人画,对后世诗画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里,他以诗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诗画主张和对诗画艺  相似文献   

9.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之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  相似文献   

10.
十年生死两茫茫……想象着苏轼夜半拭泪醒来,仍恍如不知其妻王弗是真的香魂归来或者只是一个梦?  相似文献   

11.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之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选入高中教材的《前赤壁赋》以泛舟赏月为题材,用画笔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借洞箫幽怨论辩人生,融感情于景物,寓悲愤于旷达,用语缜密,意在言外。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大木干一所藏中国法学古籍书目》读后丁晓山近读法学古籍藏书家、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田涛先生编译的《日本国大木干一所藏中国法学古籍书目》(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法学书目》),获益非浅。钦佩之余,谈些感想:第一,《法学书目...  相似文献   

13.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似文献   

14.
1994年6月,陕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赵生群的学术论集《太史公书研究》.论集围绕一个专题,集中探讨《史记》的文献问题,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力.单篇论文容易制作,而对一个大课题作深入研究,写出系列论文就不容易了.赵生群同志不仅写出  相似文献   

15.
洪鸣 《文学教育(上)》2011,(21):123-123
《玉壶文集》是一本包含书评、序言、研究性论文等多种文体的著作。该文主要探赏了这本文集中收录的有关中国古典诗词的论文以及为其它古诗词著作所写的序言,从而向读者展示本书作者所具有的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学问家的章太炎先生,他的论著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表述上的古奥.这种特点在<訄书>中表现得尤为显著、集中,可谓淋漓尽致.一般读者接触<訄书>时往往望而生畏、望而却步.首先会被书名吓倒,笔者也不例外.这古奥的"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虽然章氏三言两语的<叙>是理解书名涵义的最好注解,但要读懂它却谈何容易!现在徐复先生的<訄书详注>出版了,为"深入深出"的章著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详尽注解(顺便说一句,目前不乏"浅入深出"的论著,热衷于急功近利而故作深奥,读起来最为痛苦).  相似文献   

17.
骈文起源于汉魏。由于社会的动乱,老庄思想的流行以及对唯美文学的提倡,这种追求形式华美、讲究词藻堆砌的文体,在南北朝时形成了畸形繁荣的局面。骈文大多内容空虚贫乏,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也有少数作家,由于在不同程度上摆脱了宫庭生活的束缚和浮艳文风的影响,用骈体写出了一些风格清新简淡,文笔秀丽流畅的好作品。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就是历来传诵的写景名篇。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作家张嘉骅是一位怪怪的叔叔,怪叔叔的童话的第一大妙处,就是总能让你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在怪怪的童话里,加入了许多戏仿、谐音、双关语之类的东西,故事的讲法十分突兀、夸张,人物常常被极端地变形,这样常常会产生令人爆笑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近来重读苏轼的《日喻》一文,有所新得。《日喻》记载了“眇者识日”的故事:一个生下来就是瞎子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太阳,他向眼睛好的人询问。一个人对他说:“日之状如铜盘。”盲人就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后来他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另一个人对他说:“日之光如烛。”盲人摸蜡烛知道了其形状。后来他摸到一支短笛,便以为是太  相似文献   

20.
苏轼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认为文章要有益于济世之用,诗须要有为而作,不是为文而文,强调从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中撷取。他不仅有过人之才气,更有为人之高风亮节。他生活在社会矛盾尖锐、党争激烈、朝政反复无常的朝代,但他心怀经世济民之志,耿直正派,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卓然自立,表里如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