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刊登在《人民日报》今年8月7日二版的《炊烟不浮深山村》一文,是一篇读来使人有如身临其境,身受其惠的作品。报道旨在透过“炊烟”在山村消失这一现象,来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出现新面貌,农民观念开始更新这一重大主题,以期收到“标新立异、以小见大”的效果。文章选择角度新。写三中全会路线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作品不少,而大多是以直接反映“万元  相似文献   

2.
高尔基有句名言:“我的主要工作,毕生工作,不是地方志学,而是人学。”“文学就是人学。”可见,写人是文学的共同特征。电视剧离不开这个特征。回想一下,这些年来我们拍摄的电视剧,凡是写人写得深刻的,像《四世同堂》,《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告别白桦林》等,生命力就极强,而那些单纯追求情节的作品,反映某项事业发展情况的作品,反映某一社会思想问题的作品,一般容易变成隔日黄花,失去光彩。我国每年生产的电视剧多达数千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长远保留价值的不多,不少作者不重视写人,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电视剧写人,比之其它文学形式写人,有些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看电视剧《导弹旅长》,主人公那一声“导弹起竖”的口令曾让我顿时热血沸腾,我感到他们竖起的不仅是几枚导弹,还有我国军队的骄傲和中华民族的尊严。现在,他的姊妹片《石破天惊》的播出又给人带来新的惊喜。《导弹旅长》写的是导弹发射训练,《石破天惊》讲的是给导弹“筑  相似文献   

4.
反映一个国家政局的新闻是比较难写的。若这个国家发生了重大政治事件,记者们一般只要把这个事件起因、规模和结果写出来即可,若这个国家没有发生大的政治事件,要写出一篇较好的政局新闻,那就难了。《亚洲周刊》最近刊登的反映孟加拉国政局的《“到此为止”》与一般政局新闻的写法不同,既没有着重写孟加拉国工人罢工等事件,也没有大段摘引孟加拉国领导人或反对派人士的讲话,而是通过记者对收集到的新闻素材的精心编织,反映了重大主题:一个国家若动荡不安,将会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北京和全国许多地方,一部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引起上上下下的注意,受到群众欢迎,得到许多观众的共鸣,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令人振奋。这说明,群众对真正反映了他们心声的东西,还是真诚地欢迎的。《渴望》的经验确实给了我们许多启发。《渴望》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新闻,都是些凡人小事。写的是普通人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人与人的关系。可这些,就胜过许多说教。我们写新闻也应该是这样,让生活本身感染群众,影响群众,教育群众。现在,我们的许多新闻就差这个:不那么让人喜闻乐见,缺少感人的、让人永  相似文献   

6.
报道失实不仅给报纸的信誉带来影响,给自己开展工作也造成被动。我给《北京日报》当通讯员已有10个年头了,我没写过失实的新闻报道。我认为,当好通讯员一定要给编辑部写“放心稿”。我能够做到不写失实报道,主要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求自己,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不愧于“通讯员”这个称号。在写稿时,不管是自己发现的线索,还是基层反映的情况,我都要认真核实之后再动笔。如,今年春节,有个基层店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他们店的一位女职工在节日期间,结婚不休假。我没有立刻写稿,而是先去找基层店有关人员核实情况。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女青年婚假和晚  相似文献   

7.
二十七忙的苦恼在民国十九至二十年间,这是我写作最忙的一个时期。其实我的家用,每月有三、四百元也就够了,我也并不需要许多生活费,所以忙者,就是为了人情债。往往为了婉谢人家一次特约稿件,让人数月不快。所以我在可以凑付的情况下,总是给人家答应写。就以二十年开始说,当时,我给世界日报写完《金粉世家》,给晚报写《斯人记》,给世界书局写《满江红》和《别有天地》,给沈阳新民报写《黄金时  相似文献   

8.
南阳“狮面人”杨会民丁术初告成功后,给《大河报》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杨会民在信中说,连日来,他一点在为将要过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激动不已,这一切是《大河报》牵线搭桥带来的,《大河报》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和家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相似文献   

9.
我是从事供电生产技术工作的干部,整天跟技术业务部门打交道。实践中,我尝到了通过为报纸写稿给干好本职工作带来的甜头。从一九七九年下半年开始,我结合本职工作和亲身经历,写了一些消息、通讯、来信、新闻科技小品、新闻评论、人物专访等稿件。四年来,被《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郊区版》、新华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支部生活》等采用九十多篇。我采取干什么写什么的做法,为促进本职工作积极搞好宣传报  相似文献   

10.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工作时,急于想让稿件上广播,登报刊,不能正确对待退稿。接到退回来的稿件,就往烂纸地里一扔,认为自己写的稿子,给退回来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去年五月初,我采写了一篇反映一些农户乱占土地盖房子、滥用耕地建砖窑的稿件,寄给《徐州日报》,没几天就给退回来了,我又分别投给电台和报刊,结果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不过《新华日报》编辑部在退稿中附了一个便条:“希望你能从更深的角度去挖、去写,如报道地方政府是如何采取措  相似文献   

11.
以前我把写好的稿子乱投一气,如把写地方事情的稿件寄给《解放军报》,把反映部队军事训练的稿件送给《扬子晚报》难怪命中率不高。以后我注重克服这个盲目性,开始留心各地的报刊,潜心研究它们的性质、特点,对它们开辟的专栏做到了如指掌。稿件写成之后,该给哪张报纸最合适,反复比较,尽量选得“门当户对”。果然,这  相似文献   

12.
“回去多写好稿”是《雅安日报》新闻培训将要结束时,社领导、老师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一番话。   得知《雅安日报》举办新闻培训班,我便自费从汉源县赶来参加,不幸的是 10月 7日晚钱包掉了。第二天早上,我到报社找到社领导反映情况,报社领导、老师得知情况后,他们研究决定免收我的培训费,并借 200元钱给我作生活费,让我安心地参加完 15天的培训。   我将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尽量写好稿,来感谢《雅安日报》和所有关心过我的人们。 用“回去多写好稿”来感谢《雅安日报》@伍金祥!四川汉源县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基层的通讯员,缺乏新闻线索、重大题材,采写实在太难,我也有同感。与一位资深编辑谈及此事,他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新闻多的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就有不少新闻题材,关键在于自已是否用心去观察、思考,并把它变成文字。”于是我便当起了有心人,今年以来还真的写了不少新闻与新闻评论,并有不少见了报,且反映良好。诸如有人砍树开荒,我便写了《树重要还是人重要》;早锻炼路过菜场,见两个菜贩为争摊位而大吵大闹,我便写了《让他三尺有何妨?》;看到有人践踏草坪与绿化带,我便写了《珍惜我们的家园》;针对“沙风暴”猖獗,我便写了《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灾难》;针对不断发生的火灾、爆炸与交通事故,我便写了  相似文献   

14.
资讯     
陈立"对话"16位顶尖音乐家"愿美妙的音乐给您带来美好的人生!"这是著名乐评人陈立在《音乐家访谈录》签售时写得最多的一句话。3月8日,陈立新书《音乐家访谈录》发布会暨音乐讲座在国家大剧院召开。发布会上,陈立展示了乐坛巨子们珍贵的影像资料,并分享了访谈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1957年,已经是12级"高干"的薛毅给中央写下关于干部制度的《刍议》,反对干部终身制。这个在薛毅看来是"行使党章赋予的权力"的举动,给他和家人带来惨痛灾难,也牵连地质部100多位同情其观点的人成为右派,占地质部右派总数的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6.
《蝇王》这是一本给威廉·戈尔丁带来无尽荣耀的书。——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小说家,1911年出生,1934年发表处女作。之后,写过多部小说,都未得以发表。1954年《蝇王》出版,才真正得到评论界承认,并声望益高。然而,即使这部力作,在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问世也很难。就像许多一度埋没又破土而出的优秀作品一样,《蝇王》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绝出版,我猜度,这可能与该作的“寓言”效应有关——文学作品的寓言性常给人带来恐慌,寓言揭示的深远意义,又使人们回过头去咀嚼,这就是《蝇王》的命  相似文献   

17.
穆青是中国当代名记者,从1942年步入新闻界以来,从写第一篇人物通讯《赵占魁》,到建国后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及新时期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优秀人物通讯,都用恰当的画面艺术,提高产品的感染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这些作品仍令我们常读常新。 一、利用画面艺术 反映时代精神 穆青在人物通讯写作中,首先注重用画面艺术,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稿件中,出现差错,不但给新闻单位带来了不良影响,而且会毁坏作者本人的声誉。尤其是一篇较好的作品,由于作者的疏忽,造成差错,更是遗憾。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4.3万枚硬币回娘家》的稿件,  相似文献   

19.
1989年8月26日,《中国商报》在一版报眼的重要位置,刊登了一位商业局长写给报社总编辑的一封信,来信反映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控制物价工作成绩显著。在编辑所加的按语中提到,报社欢迎包括各级领导同志在内的广大读者,经常写信反映情况,交流信息,加强报纸与读者的联系。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广大读者(包括通讯员),给报社写信也是投稿的一种方式。在广大读者中,除少数通讯员外,很多人把写新闻看成是很神秘的事,不知怎样写新闻,或者没有写新闻的习惯,但是,写信总是不成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七日,敬爱的周总理亲笔给我们重庆《新华日报》写过一封工作指示信。这四张用重庆土纸写成的信,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史上的珍贵文献,它体现了我们党重视新闻工作的革命传统,反映了周总理认真负责、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