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偏好是一种理性选择排序.从求职者的就业偏好角度出发,定量研究了求职者就业偏好的不同指标对于其就业的影响.将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时的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主观评价作为求职者就业偏好的指标,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因子分析降维选择求职者对于单位前景待遇偏好、个人价值偏好、岗位自由舒适度偏好和单位规模地域偏好四个潜在因子值作为就业偏好自变量,定量研究得出在控制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学校状况和求职努力程度等变量以后,求职者的就业偏好对于求职者就业起薪、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域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科生就业选择偏好反映了我国本科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当前本科生在实现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就业选择偏好现象,从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选择偏好两个维度,选择主客观两个变量实施实证研究,并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研判。研究表明,本科生在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选择偏好上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和"从众性",导致此现象是主客观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不同群体的毕业生,就业选择偏好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15所高校的博士生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博士生就业偏好和薪酬预期以及就业压力和就业能力状况。研究发现,大部分博士生定位于成为科学研究人才,倾向于在高校等事业单位从事学术科研工作,但也有超过30%的博士生想成为实用技术、企业经营管理和党政人才。博士生看重职业成就,首份工作的期望薪酬不高,但就业压力已成为博士生日常生活最苦恼的事情之一。尽管博士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略高于本科生和硕士生,但就业多元化背景下博士生就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拓展提升。提升博士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成为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基于32所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高校毕业生存在明显的就业方式偏好、就业地域偏好、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和就业单位行业偏好。从就业方式来看,高校本科毕业生明显偏好于"国内升学"和"国(境)外留学";从就业地域来看,高校毕业生明显偏好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高校毕业生主要偏好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等机构和单位;从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来看,高校毕业生主要偏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导致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单位行业等方面存在就业偏好的成因:一是"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具有相对优越的人力和社会资本,二是"985工程"高校良好的社会和学术声誉,三是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典型的二元分割。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偏好,毕业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风险防范意识,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政府要努力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博士生教育大国.这缓解了我国高层次研究与开发人才的不足,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本含量,改善了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此同时,博士生就业出现了难满意就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失衡、个别专业形成买方市场和薪酬明显下降的现象.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扩招过程中的博士生就业问题,关注博士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以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博士生教育大国。这缓解了我国高层次研究与开发人才的不足.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本含量,改善了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此同时,博士生就业出现了难满意就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失衡、个别专业形成买方市场和薪酬明显下降的现象。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扩招过程中的博士生就业问题,关注博士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C9高校调研数据,文章通过对路径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等的构建,探讨了新知识生产模式下,教育背景、培养活动对博士生就业过程与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博士生的就业情况受到个体教育背景与培养活动参与情况的交互影响;第二,本硕毕业学校、论文发表数量等依旧是博士生多元就业市场中的重要能力信号;第三,跨专业学习、贯通式入学、科研投入时间较多的博士生未体现出应有的就业优势。文章证实了博士生就业情况遵循院校影响理论所提出的影响路径,并基于对影响现状的具体分析,对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8.
9.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大学生就业偏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部门偏好和地区偏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悬殊、转换工作的成本较高、社会保障差异巨大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就必须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相似文献   

10.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调查表明,农科研究生的就业存在明显的偏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省会城市和机关事业单位是研究生就业的首选。二元经济背景下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体制内外差距是造成研究生就业趋利化的根本原因。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编制外单位和低收入行业研究生的工资福利和待遇条件,提升研究生的创业能力,是解决农科研究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2017年全国21省33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从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三个方面对2017届研究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为:研究生的毕业落实情况较好,总体落实率达到84.6%;研究生在就业地区、就业城市、工作单位、就业行业、工作类型上的分布较为集中,京津沪等东部地区、大中城市、企业、新兴服务业、管理技术类工作比较受到研究生的青睐;研究生在月起薪、工作满意度和学用结合等方面的就业质量总体较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06年博士学位授予数据对博士研究生区域流动性的实证分析表明:博士生源整体流动率较高,但流入、流出率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湖北、陕西、吉林、黑龙江四省2006年的博士授予规模均超过1000人,但流入率和流出率均比较低.教育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生源流动的主要因素,博士生源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向教育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学生在选择博士就读单位时对硕士所在地具有更强的依赖性.本文认为,政府应当在促进研究生生源区域流动上发挥更大的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作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前受教育的最后一站,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以重庆市5所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探究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学历与专业知识及技能、专业设置、就业政策以及专业实习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高校因素。在探究贫困大学生就业高校因素的基础上,从高校层面提出推动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博士生科研动力机制分析理论框架,通过对Z大学各学科、各年级博士生的实证研究,探寻博士生科研动力水平、现状、问题、原因及运行机制。研究发现:该校博士生科研动力整体水平仍有提高空间;激励因素对于科研动力的影响更大。根据调查研究和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博士生科研动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全国10所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的7 936份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家庭资本、大学生自身资本,还是大学赋予的资本都对民族院校大学就业形式、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性质、岗位对口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为此,要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效果必然要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民族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