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宅童诞生记 "宅童"是沿袭"宅男"、"宅女"的叫法,又一被提出的新兴概念.最近几年在少年儿童部落里,一群群的"宅童"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或多或少的具有以下特点:不出门,不爱搭理人,成天窝在家里;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与电视、电脑为伴,在电视机前神情亢奋,在电脑游戏里如鱼得水,网络或是游戏成瘾;懒得走出家门半步,不喜欢运动;社会交往少,不喜欢出去找朋友,而是在网上聊天;很多孩子有近视、驼背、肩部、颈椎等健康问题;他们一般不喜欢和家长沟通,脾气暴躁,动不动就与家长吵架;有的孩子性格孤僻等.  相似文献   

2.
文旭 《家长》2013,(Z1):9-11
我的单位离女儿的小学很近,每次我去接她回家,总会和等在校门口的家长搭讪,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发现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看偶像剧,为此不惜断网、不看电视,甚至把孩子买回来的偶像剧光盘掰断。看着身边的家长视偶像剧为"洪水猛兽",我不禁觉得可笑。孩子看动画片,家长会说他们长不大;孩子看偶像剧,家长又会说他们早熟。那家长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们的教育视线里,总有那些"老道理"和"新话题"交替出现,而那些身边的细微故事却经常被我们忽略和冷落。其实,教育就是发现,发现自己才能发现孩子,雕塑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位初一学生的妈妈最近抱怨说:"孩子渐渐长大,却变得很难沟通"。孩子经常用"你懂什么"来反驳她,或者干脆说"没有共同语言"。与孩子的关系怎样才能融洽,成了她最大的困惑。当下,"90后"一代的孩子是在多媒体、多元素  相似文献   

4.
<正>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孩子在孩子的眼睛里,常常会写满对老师的崇拜,他们对老师是那么的尊敬和信赖。我们教师也不妨时时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孩子。1、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孩子。教育要面向全体,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个别几个孩子的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的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重创,对老师对班级的情  相似文献   

5.
赵友明 《班主任》2004,(5):39-39
孩子吃东西时常将食物撒得满桌子都是,为了教育他们,家长总让他们把散落的食物全部捡起来.有一天,家长命令孩子:"捡起最后一块!"孩子困惑地找着."就在那儿!"家长指着一块面包屑说.孩子瞪着眼看了半天还是看不到,最后家长很恼火地走到孩子身边,刚要说:"你的眼睛怎么啦,不就在那儿吗?"话还没出口,发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居然看不到那块面包屑.这位家长想:"冲孩子瞎发了半天脾气,原来孩子根本就没看见那块面包屑.真是可笑."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会出现这种尴尬的事情.有时我们对学生发了半天火,如果站在学生的位置去看一件事,也就不会发火了.  相似文献   

6.
<正>第一次活动记录走近留守孩子我们是一群到处播种太阳的少年我们想用最美的阳光帮他们把乌云慢慢打开如果有一天他们的梦想被风雨淋湿如果有一天他们的未来被黑夜模糊你是否愿意扶他们一把你是否愿意到他们的身边我们愿意,愿意到他们身边陪他们一个温暖的午后主题锁定——孤独的孩子他们是那样一群孩子,远离自己的家乡,跟随父母,漂洎在上海。听不到乡音,每天进出城乡结合部里的出租屋。看不到梦想,甚至没法与自己早出晚归的父母对话。他们就是在沪务工人员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王贞虎 《初中生》2013,(5):14-16
我们常常走进一个作文的误区,似乎只有安静地坐在教室或房间里"刻苦地"写出来的才算,除此,都不叫作文。我们一边在拼命催孩子"还不去写作文",而一边又老爱听他们讲些身边充满着童真、童趣、童思的事。然而说了就说了,并没有重视它,结果许多五光十色的材料,都"一江春水"付于东流。因此,我们应当多鼓励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说,对说得好的地方给予表扬、肯定。即使没说好的,也不要武断地加以阻止。当然,应逐步提高他们说的质量,尽量少出现"这个"与"那个",  相似文献   

8.
许璟 《生活教育》2011,(7X):69-70
<正>在感情世界里,有一个字叫"爱",有了爱,便会衍生出许多心情和许多灵感,爱支撑起了我们的地球,因此,请在孩子心中撒播爱的种子吧!"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亲昵"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景象。孩子们往往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爱,用他们的心去铭记爱,更喜欢去用画笔流淌出对爱的感动。  相似文献   

9.
记得第一年带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小胖墩",每次晨间锻炼时总爱坐着休息,一动不动。有次我问他"干嘛不去运动运动呢?"他回答说:"我累呀!"我失笑道:"你累什么呀?""哎呀……我心都累了!"我哑然……有时我们不得不摇头感叹现在的孩子如此"早熟",但回头一想,他们是否背负了这个年龄所不该承受的压力?进入大班之后,孩子们日渐凸显的个性、与同伴交往时产生的摩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疲倦……以及家长和老师对他们要求的日益提高,使得大班  相似文献   

10.
袁浩 《宁夏教育》2012,(Z1):155
现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许多"苹果宝宝"。记者曾走进南京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调查后发现:爱玩"苹果"游戏的孩子超过一半。有些家长认为,玩游戏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11.
"六一"专题     
《辅导员》2005,(6)
写在六月的话:翻开六月的日历,我们进入了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季节。在六月的第一天,孩子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六月的第一天,他们还迎来了自己的盛会--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是,在六月里,我们将目光投向所有孩子,密切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生长环境和生活情况。我们"一切为了孩子":"六一"时,他们快乐吗?生活中,他们幸福吗?少代会上,他们有什  相似文献   

12.
童年,本应自由自在: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与我们渐行渐远,且正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如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许多父母们怀着急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持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13.
冯慧 《家教世界》2013,(17):55-56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市里谋生糊口。除了逢年过节,他们很少有机会和父母碰上一面,甚至有少数孩子盼星星盼月亮,盼到最后父母因种种原因还是没回家过年。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却被留在乡下,像荒草一样  相似文献   

14.
孤独是一种消极、弥漫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会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导致他们最终对社会适应不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园里具有孤独感的幼儿却日趋增多。因此对幼儿孤独感的产生和矫正的研究已成为摆在我们广大教师及家长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执  沈建国 《高中生》2012,(19):10-11
昨天有个同学跑来找我,说他在学校里遭受别人太多的白眼,问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因为人们总是喜欢用各种条条框框来划分人群,所以我被划分在"外来务工子女"这一块,昨天跑来找我的那个同学也是。我的家乡有我可以上的高中,它们当然不能够跟大城市的相比,但也是正规的公办中学。然而,父母还是坚持把我带在身边。他们始终觉得一家人就是要生活在一起才像一家人。留守孩子的问题总是接二连三地被报道,母亲有时候会唏嘘:他们就像是被抛弃的孩子。我相信有很多外出打工时执意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的人,他们都是负责任的、热爱家庭、热爱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庆幸,父母在那么高强度的工作当中和辗转艰难的生活压  相似文献   

16.
夏影 《课外生活》2020,(5):46-47
同学们,你们的身边有没有"天才少年"呢?他们虽然年纪很小,在某些方面却有着异于常人的能力,比如绘画、数学、舞蹈、音乐……他们是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些"天才少年"也承受着我们普通孩子意想不到的压力呢。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而他们中相当一部人没有能力或条件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或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或托付亲戚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  相似文献   

18.
李岚 《家教指南》2004,(6):44-45
家有女生的家长有一个普遍的烦恼:该不该让孩子与男生有交往呢?不让他们有来往吧,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又怕因此而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让他们来往吧,又害怕误入早恋的误区,甚至会造成什么丑闻出来。在做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中,记不清有多少位家长向我诉说过这样的矛盾心理,顺便他们也介绍了很多各自家庭的做法,比如有的家长给孩子的房间里装个电话分机,孩子一来电话,大人就监听,只要是男生,事后务必刨根问底。一来二去把孩子惹恼了以后再也不在家里接打电话了。而结果怎么样呢?她把男同学约到外边公园里会面,有一次玩到后半夜才回家,差点…  相似文献   

19.
亲近自然是孩子们最向往和渴望的事情,人与自然本身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可如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幼儿渐渐远离自然。当我们问身边的孩子"我们的食物是从哪里来"时,绝大多数孩子都说是从商店里买来的。因为他们很少体验甚至很少看见植物的种植和生长过程。春暖花开的季节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亲子户外活动,不仅能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真正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觉。  相似文献   

20.
林娟 《中学教育》2005,(7):24-25
愈来愈多家长担忧,自己孩子怎么提前“跑”到青春期?各种数字与迹象也显示,现在的小孩是比过去更早熟,第二性征提早出现,对于两性交往也跃跃欲试。夏天的果实为什么会在春天压枝?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与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