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可见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爱学生,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但是这个严是有标准、有范围、有规律、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严,决不是随心所欲、摧残  相似文献   

2.
<正>一、何为"适合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并非指向某一类具体的学科教育,或者是有着系统理论的教育方法,它是一种引导,一种教育改革的方向,旨在寻找目前的教育问题、改善依旧存在的不适合的教育现象,是工作思路,是目标导向.简单来说,"适合的教育"应该是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它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思考,使其健康成长,为将来步入社会夯实基础的教育。因此,只有提供"适合的教育",才能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优质发展。一、"适合的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1."适合的教育"的内涵就学校教育而言,"适合的教育"是指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要求学生"经历"特定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探索"一定的数学规律,这正是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必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一要求。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如何把握学生这一天性,把无心的"动"变成有心的"活",就需要我们教师扮演好数学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及合作者的多重角色,给学生提供"活"的机会。一、融生活——诱学生心"活"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心理学家马卡连柯曾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现代教学观要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超越纯粹的知识教育,为学生智慧地生长而教.因此,面对动态发展的语文课堂,作为教者应灵活机动地掌握教学流程,准确地把握调控时机,妥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而引领学生牵手"精彩智慧生成".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根据地。在语文课堂这块根据地上,教师必须完成教育学生成长的任务。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知识的不断体验、不断重复的过程。因此,对错误的体验、更正、总结、反思就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必须。由此看来,"错误"应该是语文课堂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本文所阐述的"错误"是指学生潜意识中的非正确的概念认知,而不是某种不正确认识的简单重复。课堂"错误"是指互动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解法等。  相似文献   

7.
钮小桦 《教育》2013,(24):23
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学校不能解决"减负"的所有问题,但可以有所作为。在观念和方法上"减负""减负"的前提是研究教育规律、不做违背教育规律之事。"减负"不是简单地做减法,合理的学习标准不能降低,但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必须予以纠正。首先是观念"减负",核心是真正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曹晨 《宁夏教育》2013,(2):31-3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这在无形中打破了原有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点。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中。生成,绝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基于高质量的预设。生成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大树一样,预设则为其根。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随时捕捉来自各个方面的教育信息,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新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正>"新基础教育"认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式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课例研究中,我们发现所谓的"动态生成"应是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和了解学情基础上对教学进行的科学预设,并由此对课堂上生成的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的把握和回应。教师在教学中对可预设的资源和意外生成的资源加以正确的处理,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能显著、有效地提升教学能力。下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异态类主观评注性副词"居然"与"竟然"的语用预设,发现作为预设触发词,"居然"引发的预设是真正来自可能世界的预设,"竟然"引发的预设只是针对现实世界的预设。统计结果显示:"居然"出现的频率低于"竟然",特别是在客观性的语体中更是如此。因此,在语用上"居然"比"竟然"表现出更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1.
要做到高效课堂,就应当从精讲多练做起。老师方面1.关注学情,预想种种可能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富有想象力和情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应该去为学生考虑,为学生服务。因此我们在预设教学活动时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怀着"童心"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依据学生的喜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从"童心"的角度去帮助他们解决疑问。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  相似文献   

12.
薄俊生 《人民教育》2007,(22):44-48
在大多数人看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好像没有任何必要再加以说明或者强调。事实上,当我们冷静考察现今的学校教育时,就会发现这样一种出乎大多数人预料的现象: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起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有些教育甚至还在阻碍学生的发展。刘京海先生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何才能做到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呢?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的管理者,经过了十多年的  相似文献   

14.
《上海教育》2013,(12):16-21
在基础教育实践的各环节中,课程是直接作用于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课程不仅体现着国家意志,也应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学校,我们如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课程,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在当前学校有一定课程设置自主权的情况下,不少学校都在朝这方面进行探索,上海市实验学校就因为学生提出了特殊的需求而在两年前开始尝试特需课程。从为一名学生定制特需课程,到为数十名学生分别定制各自的特需课程,实验学校正在探索一条全新的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自有慢的理由。时至今日,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慢的艺术"真的正在消退,成为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教师们会想,不是我们不愿"慢",而是我们不能"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的确常常能看到:低年级新入学的孩子,由于动作迟缓、理解能力不强就被教师、家长不停地督促;课堂上有些学生回答问题表述不完整,或者没有答到教师所预设的点,就会被教师匆匆一句"你先坐下,请别的同学来帮助你"而不了了之。在教师和  相似文献   

16.
李璇 《甘肃教育》2014,(19):77-77
正一、"预设"是精彩课堂生成的基石"预设"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应用系统的方法,在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新课标课堂教学预设应注意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状态,重点是精心设计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尊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学校不能像加工厂,只生产规格一致,整齐划一的产品,而是要培养适合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个性化的方方面面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同样具有"个性",不能只做传统意义上的"园丁"。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更不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而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确实感受到在教育观念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之前的那种替代性认知规律的教学已经不切实际了。我们教育的不是只为成绩而教学,我们更要提倡的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我们所有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人。因此,在新课改中我们要寻找比较适合学生本身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一、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机制的改变学校要改变办学思想,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表现为管制、监控、提示、命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人的个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人到了教学实践中。虽然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们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在实践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预设”和“生成”对幼儿发展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在教育过程下可以转化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我们对如何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通过实践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在此与大家分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教育科研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教育现象,通过研究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转变过程中就需要"破"与"立",即否定旧模式,确立新模式。但是"破"并不是全面彻底的否定,而是要去粗取精,批判地吸收,"立"也是如此,并不是要求什么都是新的。所以,教育科研工作在"破"与"立"上一定要把握好原则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破"在点子上 一是"破"难点。难点的攻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难点就成为影响教学的最大障碍。但是,就难点来讲,由于师资、地域或者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