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社2007年版《历史》必修二第18页将明朝的对外封闭政策称为“海禁”,而将清朝的对外封闭政策称为“闭关锁国”。人民版、岳麓版也是“海禁”、“闭关锁国”混用。那么,是使用“闭关”类词语.还是用“海禁”更好呢?笔者认为,用“海禁”更加贴合史实,更加客观公允。  相似文献   

2.
"海禁"政策被许多人等同于"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两项政策在来源和含义方面有明显不同,"海禁"政策的实施时间也并不局限于明清时期。本文试图通过"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对比,对"海禁"政策开始出现的时间进行考察,还原历史真相,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能力的深度提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分析,我们发现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中国海洋航海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通过对明代、清代的历史分析,我们发现明朝和清朝的最后时期具备了很多相似地方,但明清两朝在对外政策上却大相径庭。本文以郑和下西洋为研究切入点,分析明清两朝对外政策的差异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明朝洪武五年(1372)中琉两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来,明清两朝,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频繁.本文拟通过清乾隆二十一年中国册封使抵达琉球册封新国王尚穆时,随封兵役闹事索银及清廷对当事人的严厉处罚,管窥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较之前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闭关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经历了明朝初期的强化、明朝中期的松弛、明朝晚期的反复三个阶段,清朝初期是海禁政策的延续,随后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中央政府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开海政策,但最终在康熙年闻闭关政策正式形成。明清闲关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深刺原因。闭关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论明清闭关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是造成我国长达几百年贫穷落后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回顾这一政策的起因和经过,总结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对干加深我们对今天实行开放、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明清闭关政策的由来和发展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发生逆转.中国从世界先进的行列跌落下来,变成经济发展缓慢的落后国家.中国不是一个从来就落后的国家,曾经强盛了十几个世纪,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曾经发展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就.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对外贸易.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就与欧洲的罗马(当时称大秦)有海上往来.广州是对外贸易的中心,自唐以来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事宜.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曾经远销海外,独享盛誉.中国在宋元以前,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进入明清.特别是进入清代以后,开始明显落后.落后就得挨打,受人侵略.从明中叶以后,中外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明一代,除了个别时期实行对外贸易开放政策外,绝大部分时间实行海禁政策.  相似文献   

7.
元朝海禁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疆域范围最广的王朝,对外海陆贸易也最为繁荣。但是鲜有人知道元朝也是首开海禁政策的朝代,元朝90余年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四次海禁,海禁政策的实施对元朝海外贸易、对外关系等方面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中国沿海地区长期蒙受"海禁"政策之危害,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清朝统一台湾后,当局以"国计民生"为念,果断结束"海禁"政策,转而实施开海贸易与闽台对渡政策,闽台由单口对渡逐步发展到"三口对渡",实现了清代的"三通".这是一项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决策,顺应了社会发展之潮流,推动了海峡两岸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为台湾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9.
温州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温州就出现了原始港口的雏形;唐代以来与日本有贸易往来;南宋一元时期设立市舶司,海上贸易兴起;明清时期受“海禁”政策影响,温州港闭关,直至1876年签订《烟台条约》,温州港再次被迫开放;抗日战争时期温州港曾出现过畸形繁荣。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事件给温州港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温州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港口。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关于明清海禁政策的研究成果很丰厚,高中阶段各种考试中对海禁政策的考查也很频繁。在试题材料的选取中,黄遵宪在《番客篇》中的名句“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的利用率也相当高。据笔者研究,最早以该诗句为命题素材应该是如下这道题:  相似文献   

11.
唐清两朝盛世的对外政策迥异,前者是对外开放,后者是闭关锁国。正因为自身强大的自信,唐王朝敢于对外开放;正因为对异族统治信心的不足,清王朝选择了闭关锁国。唐清两朝虽然实行不同的对外政策,产生了一强一弱的相反格局。但却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  相似文献   

12.
经过明清时期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岑氏土司开始形成国家认同观念,并通过修谱牒重构祖先记忆,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向心性.同时,这也是明清两朝推行教化政策、构建新的边疆社会秩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有史以来,能较详尽记载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惟有唐宋明清四朝。从史料中看,明清两朝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关系与前几朝相比又有显著的不同。 (一) 明清两朝,一是在推翻蒙古贵族统治者一统天下之后兴盛起来,一是在汉族统治者垮台后执掌政治权柄的,两朝的统治者都想有所作为,但  相似文献   

14.
明清的“海禁政策”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讲述,旨在使学生认识到,由于“海禁政策”的推行,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延缓了发展步伐。中学教材仅用数百字来阐述这个在学术界争论了近一个世纪的重大问题。应该说是比较单薄的。中学历史课堂如何客观、准确地把握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学术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对海禁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沟通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5.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海外政策同唐宋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但元朝也曾出现过“禁商下海”的海禁,中国海禁自元朝开始,后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海禁虽然对元朝海外贸易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它表明封建统治者试图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了解元朝海禁有助于全面理解元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并从中管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6.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海外政策同唐宋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但元朝也曾出现过“禁商下海”的海禁,中国海禁自元朝开始,后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海禁虽然对元朝海外贸易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它表明封建统治者试图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了解元朝海禁有助于全面理解元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并从中管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7.
元朝海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海外政策同唐宋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但元朝也曾出现过“禁商下海”的海禁,中国海禁自元朝开始,后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海禁虽然对元朝海外贸易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它表明封建统治试图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了解元朝海禁有助于全面理解元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并从中管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两朝科场的舞弊与反舞弊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实质上是在明清两朝期间科举制度的一种内在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反舞弊一旦成功,即意味着科举制度的彻底破产,因此反舞弊只能失败  相似文献   

19.
改土归流是历史上贵州地区一个重大事件,贯穿明清两代。这实际上也是汉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互动融合,逐渐奠定贵州省版图的建省过程。明清两朝以政治军事为干预先导,以经济商业为渗透手段,以文教融合为辅助策略,以中原先进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生产关系渐次代替贵州境内其它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形式。由于明清两朝面对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尤其是在执政者民族心态上有显著的差异,因而改流的主动性、采取的具体手段、改流后的善后事宜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海禁解除,清政府开放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关.粤海关设于澳门(旋改广州),闽海关设于漳州,浙海关设于宁波,但江海关设于何处未作明文规定,以致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争论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大致流行两种说法: 一说设在上海.清嘉庆、同治两朝以及民国七年、二十四年纂修的《上海县志》中就是这样说的.三十年代出版的《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一书也说:“清初,实施海禁,贸易停顿.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海禁解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