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思想具有着一种开放性,它的“游心”是向外部世界的畅放和舒展;庄子寻求人与自然的对应,以内心的虚静达到与外在自然的融合;庄子寻求心灵的自由,处世态度是超然而不是逃避。  相似文献   

2.
人类要实现和平与和谐地共同生活,不仅需要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需要在人们的心灵中构建起和谐的价值观,即实现个体自我和谐、社会和谐以及自然和谐。人类只有通过有效的和谐价值观教育,具有消解不同价值观冲突的态度与能力,人类的福祉才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恶化,男女婚姻的不幸以及人类精神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生态批评理论框架下,借助它的三个维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对《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旨在挖掘小说中的自然、社会、精神生态蕴含即人类只有回归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失衡。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和劳伦斯深谋远虑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的本体依据是"道"论,道即自然和自由,这种本体之"道"具有体悟生命、追求理想人格的色彩,是生命的本体。"道"是隐藏在大千世界万物外表之下的内在的"真"。"真"是一种审美理念,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美,天地之大美就在于自然而然。庄子时代面临诸多人生困境,庄子以高度的内心直觉,以崭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生命的存在,提出建立逍遥游式的理想人格。庄子生命之和谐在于心灵的和谐,这种境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心灵与道合一的美。这些思想有着重要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对于当代物欲文明背景下人的生存困境、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官员生活腐化困境、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下道德沦丧的困境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以庄子“道论”“气论”和“齐物论”为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基础,探索“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发展原则以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态循环意识,探求庄子生态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自然滋养了天地万物,也滋养了人类精神。文学作为人类对自然观察思考的结果和“一种精神自由”,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生态运动与文学活动携手并进的当今,通过自然与文学关系的发展变迁,对自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新的探寻,其旨是期望以新的“生态整体意识”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羽蛇》中人类中心论思想和工业文明的批判以及对原始自然生态美的推崇与渴求,揭示了劳伦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只有回归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失衡的困境,重建人类的美好家园和生活。  相似文献   

8.
庄子认为“自然”是事物的本真状态,而梭罗所说的“自然”是荒野的大自然;庄子强调人的个体存在,而梭罗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但二者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上却是内在一致的,具有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对生命对人类的生存走向表示特别的关注,都认为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都主张人类应从人为存在回到自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庄子》中“止”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是主体通过虚静、坐忘的直观方式融入自然,体悟“道”并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同时“止”与无为、齐物等思想密切相连,它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注重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的自然生态,追求物我交融、和谐均齐、自由健康的精神生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此外,在文艺活动中“止”涉及主体自然审美方式、想象构思、行文凝滞通畅等问题。庄子哲学美学影响深远,提供了传统的思想资源和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0.
庄子认为生命是道的体现。庄子的生命和谐思想包括养生达生、体道而行、心灵和谐等。庄子与道和谐的生命观为人类提供了非宗教的、超越理性的生命关怀,使人类找到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庄子思想,特别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建设目标。这同时也是具有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一种深化概括。注重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建设“天地与我并生”的和谐统一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狂狷人格归结为对个体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只有纯任自然、心无毁誉、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才会身无所累.达到人格自由的境界。要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必须实现两种超越:一是超越外物.摆脱束缚,恢复自然的人性;二是超越生命,悟透生死,进入达观的精神境界。实现超越,必须通过悟“道”来完成。悟道,即内心对道的体悟.方式就是“心斋”与“坐忘”。  相似文献   

13.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生态女性主义秉持一切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强权与奴役,主张既尊重男性,也尊重女性;既尊重人性,也尊重自然;既注重“工具理性”,也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是超越“强权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导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庄子认为,要获得人生的幸福就要保持内心的恬静,就要顺应自然,就要有辩证的"利"、"弊"观和宽广的胸怀。庄子的人生观,对于今天的人们安顿心灵,实现人生幸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无用之用”蕴含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出于对“用”的追逐,人类随心所欲地从自然环境攫取自己所需,一味地毁坏夺取而丝毫不考虑产生的后果,“无用”才是保全自然生态的“大用”。“用”的核心内涵投射于人解读为政治处世的“无为”,投射于物可视为生态伦理上的“天人合一”。庄子“无用之用”的生态哲学,对当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仍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与《庄子》都关注个体的生存问题,并且作都意识到人类心灵具有三个层面。但是孟子着眼于在道德领域实现自我,注重于尊德性,思维是由“一”到“多”向外发散,洋溢着乾健精神;庄子则着眼于心灵的逍遥自得,思维通过摒弃感性、知性因素之“多”而内敛于“一”,显现了坤顺之性。二在中国化史上各领千秋。  相似文献   

18.
庄子在道家"法自然"、"为无为"等思想指导下,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肆意掠夺毁灭自然,反对把万物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反对人类使用高效率的有害技术.尤为可贵的是,他能突破狭隘的功利主义局限,从美学价值出发,强调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应该吸收庄子关于自然环境保护思想,为构建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从当今热议的生态批评角度分析索尔·贝娄的著名作品之一《赫索格》,即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来分析该小说,从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自然对于人类心灵的治愈和救赎,提倡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庄子》自然环境保护思想发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子在道家“法自然”、“为无为”等思想指导下,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肆意掠夺毁灭自然,反对把万物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反对人类使用高效率的有害技术。尤为可贵的是,他能突破狭隘的功利主义局限,从美学价值出发,强调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